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杜牧《山行》诗中的“生”与“深”之辩

(2020-12-14 12:03:24)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观察文集

唐杜牧《山行》诗中的“生”与“深”之辩

 

近期,又在网上看到一场关于唐朝诗人杜牧《山行》诗中,一句“白云深处有人家”其中“深”与“生”的讨论。因为教育部钦定了这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是作者原作,于是在小学生语文课本里做了修正,替换了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有人说好,恢复了原作,尊重了原始版权;也有人说不好,颠覆了小时候的记忆,诗歌意境有了缺省。

当然,作为小学生课本,其实问题并不大。因为小学生读唐诗,还没到如此精微的地步。这首诗的两个版本,都没什么错。

“生”的版本,既然是杜牧《樊川文集》中出现的,那就证明是原作。放在小学课本里,完全合适。至于流传的是“深”的版本,甚至有康熙《御定全唐诗》为依据,并不能推翻原作。这是常识。

我们知道古人有一字定乾坤,千金求一字的传统,文人对诗词中的字的推敲,留下过很多有趣的故事。一般人都是看笑话一样,在旁边傻乐,我们都不例外。但在一些对诗艺精益求精的人眼里,那是很慎重的,那是非要辩出一个子午寅卯来的。诗人自己,自然也是对作品反复推敲,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里面的“绿”字就被诗人替换过十几字。

很显然,这种推敲后的定稿,绝大多数是超过原稿的。

杜牧那一句,不管是他后来自己修订的,还是后人给改的,作为历史流传下来的定稿,毋庸置疑,在编辑定稿的诗歌大家眼里,肯定是要比原稿更加精确,完美的。

我们现代人已经不知道那些编辑定稿的原委,也不知道定稿之前的争论是否也和现在网路上一样众说纷纭,但是基于一定的诗歌修养,我们还是能够判断出其中的优劣。下面,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整体上来说,就是一卷画幅。所谓意境就是藏在画里面。也可以说,以文字作画是诗人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诗歌主题打造的意境是其中核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画是这首诗歌外在的最高律令,诗歌中的文字是要为这个最高律令服务的,不可敷衍了事。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生”字,也许是诗人最初的原作,因为诗人当时看到的并不是白云,而是袅袅升起的傍晚的炊烟。这是写实的描绘。对比上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也是写实,应该不会错。因此,“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可能是诗人眼前景色的实际描写。

另外,白云一般是高于山的,如果诗人站在半山腰或山顶,也是有两种可能。一是白云在天空;二是白云在山腰,虽然“生成”指向了白云在山腰,但问题也来了,白云如何而来?这里“有人家”,却是指向了炊烟。从物理学上说,白云的生成是江河湖泊,可不是人家,除非是炊烟像白云。所以,“白云生处有人家”,最多也就是写山里人家炊烟升起。

如果仅仅是这样写,明显这不是什么好句。历史上,其实是最后两句最出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的画面感特别强烈,颜色也是最为浓烈。而诗人主观愿望也非常突出,“坐”和“爱”两字,强烈地表明了诗人的态度。

再来说说“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个“深”的妙用。首先,“深”有探究之意,你不会在乎这白云究竟是白云还是炊烟,整句最后落实到的是“人家”,而非“白云生处”先要想到那是不是炊烟,然后才顺理成章地看到“人家”。这个句式就仿佛在问,白云深处有什么?

其次,因为视角落实到“人家”,所以所谓白云就成了陪衬和修饰,就像摄影师拍摄有了取景框,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很好地完成了“作画”的需要。

最后,因为“深”字,这一句就不是写实,而是有了想象,“人家”也有可能没有实际看到,至少在白云的景深里是朦朦胧胧的,并不清晰,是不是一个“人家”需要想象来完成,而炊烟也是想象,需要白云来引申。

这样一来,这一句就算是一种虚写,正好对应了前一句实写,虚实结合,甚是完美。

同时,作为以文字作画的一卷画幅,因为“深处”的加入,画面就产生了一种纵深感,或者说立体感,让后面枫林晚的色彩不再平面化,使整座山变得更加生动。

 

 

2020-12-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