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时明月下·龙溪人和海澄人抬着神明过台湾

(2009-06-26 20:35:57)
标签:

九龙江叙事

台海血脉缘

神明文化

夏荷

文化

分类: 世界·中国·福建·厦门·漳州

 古时明月下·龙溪人和海澄人抬着神明过台湾

 

古时明月下·龙溪人和海澄人抬着神明过台湾

 

夏荷

 

三枝香咏叹调

 

当下,台湾海峡,一弯窄窄的海峡,一弯风平浪静的海峡。小三通,从厦门岛台北,轮船、飞机联运,厦门渡金门,二十五分钟,金门飞台北,不到一个小时。大三通。乘飞机从厦门直飞台湾,四十五分钟。如果在厦门—台湾之间架设跨海大桥,往返于海峡两岸,就跟在市内上下班一样。

古代,台湾海峡,一弯宽宽的海峡,一弯风云莫测的海峡。传说,苏阿财第一次渡台湾,从月港扬帆,刚刚跨过金门,风浪太大,只好返回金门,等待吉日。第二次渡台湾,阳光明媚,风平浪静,阿财信心满满,谁知茫茫碧波下,妖魔兴风作浪,差点儿没翻船,但也吓破了但。阿财掉头返回海澄,再次叩拜祖先,再次祭奠妈祖,并且带上神主牌仔、小香炉、红龟粿、红圆仔、龙眼干、双糕润和五牲祭品;第三次,阿财成功渡台湾,在彼岸遥望海澄,阿财跪地泣拜:“感谢先祖,感谢妈祖,一手三枝香枝枝有神明啊。”这是当年龙溪人和海澄人渡台湾的真是写照。

古时明月下·龙溪-海澄人抬着神明过台湾,正如台湾艺人陈明章所写的《唐山过台湾》那样,“拜托妈祖婆啊伊着保庇 / 平安到淡水”:

唐山过台湾

词/曲:陈明章 编曲:林暐哲/李欣芸

 

一只白鹭鸶 一飞五千里讲伊唐山过台湾

一台小帆船 一程一个月讲伊唐山过台湾 呀嘿

一ㄟ小布袋仔 讲伊带着神主牌仔

一ㄟ小包袱仔 讲伊带着小香炉

伊讲卖唐山过台湾 伊讲卖唐山过台湾

一只白鹭鸶 一飞五千里讲伊唐山过台湾

一台小帆船 一程一个月讲伊唐山过台湾 呀嘿

一ㄟ小布袋仔 讲伊带着神主牌仔

一ㄟ小包袱仔 讲伊带着小香炉

伊讲卖唐山过台湾 伊讲卖唐山过台湾

一手三枝香 枝枝有神明

拜托妈祖婆啊伊着保庇 平安到淡水

咱的祖先伊 伊唐山过台湾

开山加造路啊 鹿港到艋舺

一手三枝香 枝枝有神明

拜托妈祖婆啊伊着保庇 平安到淡水

咱的祖先伊 伊唐山过台湾

开山加造路啊 鹿港到艋舺

一手三枝香 枝枝有神明

拜托妈祖婆啊伊着保庇 平安到淡水

咱的祖先伊 伊唐山过台湾

开山加造路啊 鹿港到艋舺

 

明元启四年(一六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海澄人颜思齐带领中国船队登陆台湾笨港(北港),由此拉开大规模台湾拓垦活动的序幕。之后,大约三千闽南加入拓荒行列,颜思齐被后人尊奉为“开台王”。四十九年后,龙溪人郑成功,率领船队收复被荷兰人盘踞的台湾,大批漳州子弟,也登上台湾岛。之后,数以万计的漳州人东渡台湾。正如台湾儿所歌唱的“唐山过台湾,心肝结成团”那样,昔日龙海人,呼朋唤友、联宗结伙,跨海而去,一个个家族,一群群乡里,带着龙海的民俗印记,落地生根在彼岸台湾。

 

古时明月下·龙溪人和海澄人抬着神明过台湾

 

日日香火缭绕  月月香灰弥漫

 

山高皇帝远,交通不发达,几千年下来,龙海—台湾人逐渐脱离主体文化的束缚,走向自得其乐的边缘地带,一方面舍不得大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因为历史上被大传统鄙弃抛弃过,又自觉地要走出被鄙夷抛弃的阴暗心理,创建属于自己的小文化。自古龙溪、海澄、台湾一家人,龙溪、海澄人这种甜不甜、酸不酸的文化心理,在台湾人身上一样有很强烈的反应。

横向看历史,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崇尚雅文化,重文轻商,大北方重儒家经典思想;龙溪-海澄-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支流,崇尚民俗,重商轻文,小闽南人更多的仰赖神明保佑。

古往今来,不奢谈政治,但注重民生,崇拜财神爷,信仰诸神明,是大多数龙海人—台湾人的性格追求。纵向看历史,龙溪-海澄-台湾,两岸盛行祭祀活动,一脉相承,龙海—台湾,日日香火缭绕  月月香灰弥漫。

以农历月度说:正月初九拜天公;二月二拜灶王爷;三月三祭祀祖先;四月二十六祭五谷王爷生日;五月初五端午节,拜水仙王公;六月初七天门开,晒经文,拜天公,求天公保佑下半年,风调雨顺,百姓平安,六月十五敬半年圆;七月十五祭祖,普渡祭孤魂野鬼;八月十五拜月娘;九月九重阳节,拜九十九尊安公生(神明生日),吃芋仔番薯;十月立冬,拜立冬公;十一月冬,祭拜祖先;十二月十六尾牙,敬守护神将爷公,二十三送灶君上天,“二十九暝”“三十暝”(除夕夜),辞年驱鬼,祭祀祖先。

以农历望朔说:初一、十五祭祀关帝、灶君、观音、土地爷;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上寺庙礼佛诵经;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农历月末敬“月尾”、“门口安”和“地基主”,即祭祀鬼道众生。

以神明的职能说:求子的要供奉送子观音,求学的要拜文殊师利菩萨,属鼠的要供奉守护神千手观音,属牛的要供奉守护神虚空藏菩萨;求财的要拜关帝爷和土地爷,育婴的要做牙祭,出海的要祭妈祖,遭遇厄运的要拜门口安。

总之,以石码为中心,向老龙溪县和海澄县辐射开来,且往海峡彼岸延伸,龙龙海—台湾一带,人们每一天都有理由上香磕头,烧“金纸”和“银纸”,或在自家,或上寺庙,禅寺、道门、宫庙一起进。龙海—台湾一带,处处弥漫着神明文化,亡魂文化,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有两次,一次是正月初九敬天公,一次是七月鬼节祭孤魂野鬼,即闽南七月普渡活动。

古时明月下,龙海人是抬着神明过台湾的,龙海人扎根台湾,神明也扎根台湾,或者说神明扎根台湾,龙海人也扎根台湾,漂洋过海,祭奠妈祖;血缘宗亲,拜大道公;经商求财,供奉关帝。上施下供,龙海—台湾人,诵经、挂香、做醮、做牙,天天都在跟佛祖、神明、鬼怪打交道。

龙海—台湾,最独特的民俗是“做尾牙”。每年腊月十六,最后一次做牙,拜拜之后,

老板要备办一顿丰盛的晚餐,宴请店员和伙计,尾牙宴请表达对员工的去留之意,在某伙计席位前,筷子头向外,表示辞退之意;筷子头向里,表示留用之意,含蓄公示,不留情面。

龙海—台湾,最庄重的祭奠就是正月初九拜天宫了。拜天宫就是拜玉皇大帝,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漳厦一带,鞭炮齐响,普天同拜。拜天宫的主要贡品有“三牲”或“五牲”、红龟、寿桃、五果、清茶、甜线面。

古汉语典籍中关于“太牢”和“少牢”的意义,百度一下,有如下记载:《礼记·王制第五》:“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礼记·第十七·少仪》:其礼,大牢(与太牢同)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

关于“三牲”的记载,百度一下,得到如下简要信息:“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古时最隆之祭礼。”“牲”就是畜,“六牲”即六畜。《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郑玄注:“六牲﹐谓牛马羊豕犬鸡。”

“三牲”贡品即“六牲”中的前第一、第二、第三等,即“牛马羊”,从名字看,闽南人祭拜天宫的“三牲”,源头在中原,非天子而以“太牢”祭祀天宫,可见闽南人对玉皇大帝崇敬至极。

龙海—台湾,祭祀文化有它传承正统大文化的一面,也有它自觉区隔大文化的一面。今天我们在龙海—台湾一代看到的“三牲”贡品,已经不是远古意义上的“牛马羊”了,大多是一只公鸡(或一条三层肉)、一条鱿鱼干、一份油面;贡“五牲”者,大多数是一个完整的猪头、一只公鸡、一只鸭、一条三层肉、一条鱿鱼干、一份油面。新近几年,更多闽南人皈依佛法僧,崇尚清净,少吃生、不杀生的素食文化日益得到推广,祭拜天宫以红龟、五果、鲜花和清茶等素斋为主要贡品的。

龙海—台湾,祭拜天宫贡品“三牲”结构的演变,是地理位置、经济构成和文化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牛肉在龙海—台湾一带是不能作为祭品的,这里是以牛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区域,牛在龙海—台湾人心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牛屠夫被认为罪过深重,来世不会有好结果;地理的关系,资源的关系,龙海—台湾一带少养马养羊,所以未曾有人将马和羊做为祭品的;狗在龙海—台湾人的心目中,是最忠诚的朋友,所以狗肉也不能做为祭祀的贡品;而猪和鸡这样的小牲祭品,与区域狭小的龙海—台湾,与身材小巧的龙海—台湾人,与龙海—台湾小文化环境和谐融为一体;而龙溪紫泥一带盛产番鸭、土番鸭,鸭子作为传统“三牲”的替代品,也是顺其经济自然发展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鱿鱼等海洋动物作为祭品,登上最圣洁的拜天宫祭坛,可谓龙海—台湾祭奠文化的一大特色。这是龙海—台湾经济构成所决定的,也是龙海—台湾人自觉与大传统文化切割的结果。

龙海—台湾,“三牲”祭品,猪肉、鸡鸭象征六畜兴旺,油面象征五谷丰登和延年益寿,鱿鱼象征年年有余,也象征渔业发达,也用来祈求神明保护远航平安。

历史是一面镜子,“民间信仰在台湾社会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与此相关的各种庙宇见证了台湾社会的风雨沧桑和历史演变。台北大龙峒保安宫,就是这样一面折射社会变迁的‘镜子’”。“早期大陆移民来台后,自然条件恶劣,饱受思乡之苦,因此唯有借助传承自故乡的信仰力量,才能克服种种困境。由此,在台湾社会中,民间信仰成为潜在的巨大支配力量,岛内传统聚落及城市发展也通常以庙宇为重心。”(《从祭祀场所到文化机构  庙宇折射台湾社会变迁》)

 

古时明月下·龙溪人和海澄人抬着神明过台湾

 

自古佛道是一家

 

龙海一带盛传“自古佛道是一家”,不少佛教寺庙佛道合龛,或以供奉佛菩萨护法天王为主,兼供道教神明;或以供奉道教神明为主,兼供佛菩萨。如龙海岳岭上的凤山岳庙,主祀仁圣大帝,配供儒、释、道所宗拜之雕像近二百尊,其神像之多,堪称闽南庙宇之最;如海澄红滚庙,主祀保生大帝,同是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如如石码五福禅寺弥勒佛后面,设有天官、地官、水官的神龛。

以概念外延看,佛教的智慧,道教的巫术,是各自独立的,但从祭拜内容和仪式看,佛教和道教常常是混淆不清的。龙海一代,佛教与道教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佛教营造的是清净的气场境界,道教弥漫的是神秘的巫术氛围。佛教的主要法事是超度亡灵,消灾延寿,道教的主要法事是“做醮”活动,二者缘起是相同的,都源自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噩运的恐惧,但二者的目标值不一样的,佛教追求解脱,道教寻求解救。

一脉相承,儒、释、道合一的庙宇,台湾处处有,如台北大龙峒“保安宫最初只奉祀保生大帝,后随着大陆迁台移民的不断融合,民众心灵需求的变化,逐渐加祀其他神祇,成为一座儒、释、道合一的庙宇。”(《从祭祀场所到文化机构庙宇折射台湾社会变迁》)

这里除了正殿供奉保生大帝及其坐骑“黑虎将军“外,庙里还奉祀着天上圣母(妈祖)、福德正神(土地公)、神农大帝、玄天上帝、关圣帝君、太岁星君、观音菩萨等众多神明。这种神祇多元化的现象,是龙海—台湾民间信仰的一个显著特色,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强大包容性。

乡土神明的介入,使得龙溪和海澄一带的香火更是弥漫不清,似乎这个,似乎那个,大多数龙海—台湾信众,摇摆于各路神灵之间。进入清净肃穆的禅寺,灵魂顿时安静起来;进入幽冥神秘的道观,魂魄骤然惶恐不安;进入艳丽热闹的宫庙,心灵的安慰似乎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信仰文化上,龙海—台湾一带之所以这样杂乱无章,盘根错节,跟历史上的龙海—台湾地处蛮荒地带,未获得文官采集、整理和编撰有关。

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特征,亚热带气候特征决定了瘟疫爆发的频率。历史上,龙海—台湾在天灾人祸面前,不知所措,凡能用上的办法都用上了,但见效甚微。长年累月,人们对佛菩萨、对道士、对神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四方求神,四处烧香,和尚超度,道士耍术,乡神保佑,龙海—台湾人才走出了漫长的蛮荒历史。

最值得一提的是,龙溪和海澄人对乡土神明的敬仰和敬畏。“由人到神的漳州乡土神明,都是一方圣哲英烈、名官乡贤。他们生前或开疆辟土,或护国佑民,或忠义孝节,或现身禅门,在民间享有威望;身后受到百姓怀念,飞升为神,享用人间烟火,护佑一方子弟。”(刘子民《漳州走过台湾》)

龙海—台湾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可以祭拜,只要你有所祈求,不必分初一和十五,正月和七月。出入龙海—台湾禅寺和宫庙的游人,会对龙海—台湾禅寺宫庙困惑不解,是佛教,还是道教?唯有我们龙海人和台湾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解释,只要上香,“有拜有保庇”。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要依靠它的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龙海宫庙文化的基础是佛教、道教和儒教,宫庙的祭拜仪式和法师仪式,“多具有道教的色彩,也兼有儒教和佛教的成分”。(刘子民《漳州走过台湾》)

但龙海宫庙文化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它跟当地的风俗文化密不可分,且因为是乡土文化,而龙海一带大文化的底蕴相对薄弱,所以龙海宫庙文化发展至今,还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支持,这可能与龙海人思维逻辑性偏弱的特点有关。

因为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一样的乡土神明祭奠,具有大闽南的共性,也有小村落的个性。乡土神明祭奠活动,全听村落族长指挥,不同村落不同氏族,或相同氏族不同时代的族长,都想凸显自己的能耐和地位,于是,一样内容的乡土神明祭拜活动,形式上却花样百出。就跟闽南气候谚语所说的那样“六月雨没过田岸”(田岸,闽南话词语,即田埂)——六月,田埂这边下雨,田埂那边晴天龙海的乡土祭拜仪轨,仪轨细节,摆过这条河,翻过那座山,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村落,不同族长,都会为自己沾沾自喜,都认为自己村落的仪式才是最正宗的,是是而非,纠缠不清。

这是龙海人的文化心理,也是台湾乡亲的文化心理。平时难得大争执,但往往也不容易被人说服;一方面可以随波逐流,一方面却固执己见,在某种程度常常表现为一片散沙。历史上,这里似乎没发生过慷慨激扬的示威活动,没爆发过波澜壮阔的革命起义,没产生过雄韬大略的领袖人物。

此岸—彼岸,龙海—台湾,这里有秀美的山川,如古琴一般矜持;这里有舒缓的流水,如锦歌一样轻吟;这里有轻盈的云彩,如轻舟一样自横;这里有自足自乐的龙海—台湾人,除了在禅寺、道观、宫庙,可以获得临时性的精神契合,否则,你是田埂那边的一根草,我是田埂这边的一朵花,与世无争,相安无事。

龙海—台湾文化的内核,在于它源自中原大传统文化,但在长期的自我挣扎中,逐渐形成了既是中原的、又不是中原的小传统文化,具有二元对立统一的特征;其次,因为受到海洋文化的不断冲击,龙海—台湾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海洋文化,时而沉下去,时而飞起来,既有沉郁的一面,也有飘逸的一面;第三,因为移民开垦台湾,龙海和台湾之间,不断传递、交流、、吸收、融汇,形成了一条海峡文化纽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

古时明月下,龙溪人和海澄人抬着神明过台湾;当今阳光下,台湾人执香归来,寻根谒祖,跪拜宫庙。航海,怀乡,经商,慈善;妈祖,先祖,关帝,佛祖,龙海人和台湾人共同的精神寄托,纯粹的民间信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