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茶香三月,阳羡茶农开采明前茶!
摄影·撰文
穿山甲1268
图1

茶香三月,春暖花开,江南茶乡宜兴到了春茶采摘的季节。3月22日在宜兴湖父参加了第三届茶叶开采节,作为大众评委我参加别开生面的“斗茶”比赛,3月26日我再次来到湖父镇阳羡湖畔的茶林,镜头记录数百人采摘明前头茶的场面,以及炒茶的全过程,亲身感受了作为中国重要茶叶产地宜兴阳羡小镇,明前头道春茶采摘的这一江南盛事。
拍摄时间:2015年3月26日
拍摄地点:宜兴市湖父镇,大地春茶场,阳羡茶场,篱笆园。
拍摄主题:宜兴阳羡春茶,明前茶采摘,炒茶。
茶圣陆羽一句“芬芳冠世,可贡上方”,太湖畔,江南边,阳羡这座山里的小镇,便开启了贡茶文明的高潮。宜兴素有“茶的绿洲”的美誉,现有茶叶面积7.5万亩,茶业产量占江苏省总产量的40%,以湖父镇为核心区域的阳羡生态旅游区是江苏省最大的乡镇茶叶基地。在“斗茶”现场,我就看到了很多名牌茶场前来PK,最后“大地春茶叶”红茶和“灵谷有机茶”绿茶获得了茶王称号。
“斗茶”结束后,2015湖父镇阳羡新茶采摘就拉开了序幕。以前我曾经在杭州龙井村、福建坦洋村、无锡雪浪山、太湖贡山岛等产茶地看过采茶,规模都不是很大,这次在湖父镇看到的采茶场面却着实让我惊着了,在阳羡湖畔的大片茶叶地里竟然有200人一起采摘头道春茶。站在路边的高处看着采茶场面,绿色茶海波浪中若隐若现的茶农身影,茶田里不时传出的阵阵欢笑,漂亮的头巾,竹制的茶篓,都让我大开眼界。
我们走进茶地里,和茶农聊天发现,漂亮的帽子和遮阳巾下面竟然都是不太年轻的脸,除了极个别的年轻姑娘以外,大部分茶农都是中年和老年妇女,最大的一位老奶奶今年82岁,60-70岁的老人至少有10多个,以前茶田里哼着小曲的采茶姑娘只能在画册和影视剧里看到,现实中能到大太阳底下采茶的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这种情况我们在湖父几个不同茶场也都见到了,采茶是个辛苦的工作,收入也不是很多,对现在的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了。
我们看了2个多小时的采茶之后,又到阳羡茶场和大地春茶场观看了茶农手工炒制头道茶的过程。一般茶农一天要采两次茶芽,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采下的茶芽过秤记录后,收集起来立刻送到茶场,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烘干、炒制、揉捻、增香、包装等多道工序,上午才的茶芽要在中午之前炒制完成,下午采的茶芽要在晚上下班前炒制完成。茶厂里的设备看上去主要是炒炉(锅)、旋转揉捻机及大型烘干平台,基本没有什么机器流水作业,大多都是茶农手工完成。我在阳羡茶场,还看到了50年代建造的制茶车间,恰巧遇到江苏省电视台的记者也在车间里采访,而采访对象就是当年老厂房的建造老人的儿子,虽然老父亲已经把工厂交给了儿子,但老人亲手建造的厂房还在下一代人手上使用,年轻的厂长自豪的告诉我们,60多年前父亲盖这座车间时没有图纸,完全凭着自己的经验建设的,一直用了这么多年,质量非常好。
在湖父镇,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茶农采摘头道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前茶”,所以我们都挺关心今年新茶的上市价格,茶农告诉我们,茶叶最贵的就是明前茶,因为都是茶芽,数量少,价格就高,以往大多作为礼品馈赠领导和尊贵朋友,普通老百姓很难喝到明前茶;过了清明采的茶叶就是“雨前茶”(谷雨前),数量多,价格就相对便宜,我们现在能喝到的大部分都是雨前茶和炒青,茶农说,其实明前茶又贵味道又清淡,3泡以后就没劲了,不如雨前茶和炒青经泡,有劲,还便宜。当地人告诉我,去年明前茶刚上市的时候可以卖到2000-3000元/斤,今年要低了不少,估计价格在1200-1500元/斤。
图2

刚进入宜兴湖父镇,山区的自然景色就让我们感觉浑身都很舒服,摇下车窗,贪婪的呼吸着城市中没有的清新的空气,风挡玻璃外是纯净湛蓝的天空,道路两旁是波浪一样的茶林,枝头绽放的花朵,整齐的行道树,平整的柏油路,仿佛置身于风景秀丽的山水画廊。去年来过湖父多次,发现这个著名的江南茶乡除了茶叶飘香以外,还是个风景如画,空气怡人,有着很多特色美食的地方,不愧为“深氧湖父”的自然山水佳地。
图3

中午在湖父著名的农家乐“篱笆园”品尝了宜兴特色美食之后,我们就来到了位于阳羡湖畔(又称油车水库)的阳羡茶场拍摄明前茶的采摘。大片茶叶地里竟然有200人一起采摘头道春茶,站在路边的高处看着采茶场面,绿色茶海波浪中若隐若现的茶农身影,茶田里不时传出的阵阵欢笑,漂亮的头巾,竹制的茶篓,都让我大开眼界。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我们走进茶地里,和茶农聊天发现,漂亮的帽子和遮阳巾下面竟然都是不太年轻的脸,除了极个别的年轻姑娘以外,大部分茶农都是中年和老年妇女,图中的这位老奶奶今年82岁,看上去身体不错,虽然动作不是那么麻利了,但还是一颗一颗的采摘茶芽。
以前茶田里哼着小曲的采茶姑娘只能在画册和影视剧里看到,现实中能到大太阳底下采茶的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这种情况我们在湖父几个不同茶场也都见到了,采茶是个辛苦的工作,收入也不是很多,对现在的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了。
图12

看到我在拍照,这位戴着老花镜的老妈妈脸上笑容。
图13

图14

看,这位老人有多认真!
图15
望着老妈妈头上的白发和微驼的背影,感触颇深。
图16

一般茶农一天要采两次茶芽,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采下的茶芽过秤记录后,收集起来立刻送到茶场,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烘干、炒制、揉捻、增香、包装等多道工序,上午才的茶芽要在中午之前炒制完成,下午采的茶芽要在晚上下班前炒制完成。
在大地春茶场,我看到收茶现场挂着这幅牌子,上面写着:“茶叶有老根一律不收”,茶农告诉我,明前茶数量少,价格高,必须都是茶芽,称重的时候不能拿老根搀和进来,虚高重量。
图17

这位大姐把上午采的茶芽到收茶点过秤,要经过专门的检验人员认真检查才能称重,还有专门的记录人员。
图18

我们看了2个多小时的采茶之后,又到阳羡茶场和大地春茶场观看了茶农手工炒制头道茶的过程。一般茶农一天要采两次茶芽,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采下的茶芽过秤记录后,收集起来立刻送到茶场,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烘干、炒制、揉捻、增香、包装等多道工序,上午才的茶芽要在中午之前炒制完成,下午采的茶芽要在晚上下班前炒制完成。茶厂里的设备看上去主要是炒炉(锅)、旋转揉捻机及大型烘干平台,基本没有什么机器流水作业,大多都是茶农手工完成。
图19

阳羡茶场车间里的茶农在手工炒茶
图20

大地春茶场的炒茶现场
图21

图22

把炒好的茶叶放入筛网中,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图23

茶叶要经过揉捻工序,炒茶基本都是妇女在作业,操作揉捻机的都是男人,也许是要定期旋转摇把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图24

图25

经过最后一道工序“增香”,明前茶就大功告成了。
图26

我在阳羡茶场,还看到了50年代建造的制茶车间,恰巧遇到江苏省电视台的记者也在车间里采访,而采访对象就是当年老厂房的建造老人的儿子,虽然老父亲已经把工厂交给了儿子,但老人亲手建造的厂房还在下一代人手上使用,年轻的厂长自豪的告诉我们,60多年前父亲盖这座车间时没有图纸,完全凭着自己的经验建设的,一直用了这么多年,质量非常好。
图27
阳羡茶场50年代建造的厂房,现在还在使用。
图28

烘干茶叶的热气来自这台立式燃煤小锅炉
图29

在这次拍摄明前茶采摘和炒制之前,我还参加了湖父镇春茶开采节和“斗茶”PK大赛。
斗茶源于唐代,当时被称为“茗战”,最初就是茶农在新茶制成时比拼茶叶质量。斗茶在宋代风行,成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喜闻乐见的活动,文人雅士更是趋之若鹜。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湖州和常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茶山举办盛大茶宴,邀请社会名人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
在湖父镇新茶开采节的“斗茶”现场,我就看到了很多名牌茶场前来PK,经过外观、口感等环节的多轮角逐,最后“大地春茶叶”的红茶和“灵谷有机茶”的绿茶获得了茶王称号。
图30

湖父镇“斗茶”现场,激烈的角逐,有美女演奏助兴,气氛轻松了不少。
图31

在宜兴湖父镇转了一天,有些疲惫,正好有当地的朋友邀请品茶,于是就到茶室小坐一会,宜兴美女为我们准备了宜兴红茶,几杯下肚,顿觉神清气爽。
图32
离开宜兴湖父的时候,已是太阳西下,美丽的阳羡胡,美妙的落日余晖,让我们对这个江南茶乡小镇留恋不已,约吧,4月11日,湖父镇深氧公园还有时下最流行的乐跑活动,深氧湖父,我们还要再来。
图33
美食已经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虽然都不是资深的吃货,但茶叶产地宜兴湖父的特色美食还是让我们赞不绝口,这是中午我们在湖父镇“篱笆园”农家乐的午餐,特别是乌米饭、竹笋、蕨根粉皮、野葱炒鸡蛋、水晶腌肉、小馄饨等地方美食给我印象最深,到宜兴湖父踏青休闲,一定要品尝当地的宜兴红茶和特色美食。
寄情山水间,我是@穿山甲1268,
关注我的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与您分享更多的旅行故事。
邮箱:392667433@qq.com
微信:chuanshanjia1268
微信公众号:csjlxsy2014
此文【新浪博客首页】推荐,感谢编辑。

此文【草根名博·首页】推荐,感谢编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