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2020-06-19 09:11:41)
标签:

旅游

图片

分类: 寒山旅游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从喀什出发,汽车跑了一百多公里后来到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管辖地,天门神秘大峡谷就位于西克尔库勒镇,在2006年7月31日中国深圳2006全球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论坛大会上,被评为全球优秀地质公园。"数亿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世界罕见的地理奇观和极具观赏性的地质博物馆",是2006全球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论坛组委会对天门神秘大峡谷的评语。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此照片是西克尔公路边的服务区西克尔库勒镇地处交通要塞,集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为一体,是南疆铁路、314国道的必经之地,是伽师县的重要门户之一,是伽师县直接面向市场、对外贸易的窗口,也是伽师县唯一通火车的建制镇,具备了发展饮食、商业、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基础条件。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从喀什出发跑了590公里到达阿拉尔市,阿拉尔市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阿拉尔市地处边疆虽然是个县级市,但市容市貌并不逊于内地的县级市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阿拉尔在维吾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阿拉尔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双重直辖,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同意设立阿拉尔市,2004年1月19日阿拉尔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今晚就阿拉尔市住下了......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当年农垦战士新婚夫妻才能享受的婚房(地窝子)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当年农垦战士新婚夫妻才能享受的婚房(地窝子)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阿拉尔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阿拉尔市日出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这是2005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修建的第二条沙漠公路,将和田地区首府和田市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建城市阿拉尔市连接起来,并直接延伸至经济发展较快的阿克苏地区,从而进一步缩小新疆南北发展差距,使南疆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原本封闭的和田地区因此变得更活。2008年9月1号开始,阿拉尔至和田沙漠公路(简称"阿和公路")设站收取车辆通行费。设置1处主线收费站,即阿拉尔收费站。采用开放式收费制式,收费期限暂定为20年。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沙漠公路主体采用"强基薄面"结构的施工工艺,防沙工程采用"芦苇栅栏"加"芦苇方格"等固沙技术,处于世界领 先水平。这条公路是征服"死亡之海"的宏大工程,使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并且成为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等级公路而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线形按照一级公路的标准设计,其中沙漠地段长407.567公里,非沙漠地段长16.805公里。路面采用强基薄面理论;路基采用风积沙填筑、土工编织布强基;施工工艺采用沙基振动干压实和递进法施工等新技术、新工艺。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一般公路建设不同,沙漠公路建设必须考虑公路防护问题。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流动性沙漠,流沙侵蚀沙漠公路路基路面、沙丘压埋公路等危害,严重威胁着沙漠公路的畅通。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为此,公路建设者与科研人员,一边建设公路,一边用芦苇草方格在公路两侧建立机械防护体系,或者通过种植沙拐枣、梭梭、柽柳等生物防护措施,捍卫这条沙漠大动脉不受侵害。同时,人性化建设也纳入了这条公路建设之中。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公路两侧不仅每隔100公里设置一处服务区,还结合自然环境分布,在合适的地段设置观景点、观景区、观景带,以方便过往旅客观看、欣赏沙海、胡杨林、芦苇等具有沙漠公路特点的风景,同时也有效防止驾驶员和乘客的视觉疲劳 。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塔克拉玛沙漠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滴灌技术开始运用到沙漠治理上了......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滴灌技术开始运用到沙漠治理上了......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滴灌技术开始运用到沙漠治理上了......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十八点三十八分我们来到了和田市,和田地区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是中国光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盛产和田玉闻名,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和瓜果之乡。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超市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和田市街景

新藏线——喀什,阿拉尔到和田途中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