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看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录像课有感

(2011-06-20 18:06:03)
标签:

杂谈

观看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录像课有感

 

按照安排,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录像课《相遇问题》,受益匪浅。

一、将数学的思维还原于现实生活。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也常说数学能解决生活问题。

上课伊始,一同学在教室里行走,和老师相遇。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出时间、速度、路程,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为后面让学生表演“同时、相对、相距、相遇”做了形式上和内容上的铺垫。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生活中的数学。

出现例题后,不是急与让学生做题。而是让学生模拟小强和小丽相对而行到相遇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引导学生将数学的思维、数学语言还原于生活的过程。

二、精彩的课堂从细节设计中来。

下面就本节课中几个细节做分析:

(1)理解相遇时间:在学生理解“同时、相对、相距、相遇”这些词义后,学生表演“张三李四八点钟同时相对而行,八点五分相遇”的情景,讨论“两个人共走了几分钟?”这个问题是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对”而行所用的时间。教学中有了这个铺垫,后面的课堂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 “分析相遇地点:学生1认为相遇地点在中间,学生2认为相遇地点离小丽比较近。引导学生得出:谁走得快谁走的路程就多。”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模拟小强和小丽同时相对而行的情景,当很多学生将这样的数学思维还原到生活实际的时候,只关注的是他们相遇而忽视了因为速度的不同他们相遇的地点就不会在正中间这个问题。这个时候经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对相遇地点进行了分析,这又为解决相遇问题过程中做了一个铺垫,也是一个难点的突破。

(3) “解释100×4是什么意思?”学生将两种做法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分两组接受下面同学的提问。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提问,这时候老师提了一个问题:100×4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么一个引导,下面的同学的问题都纷纷出来了,通过这些提问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中恰恰就是这样的提问才能让课堂顺利推进,让课堂不断出彩。

(4)理清解题思路:为了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有个问题,题目是叫求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而不是求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呀?这个问题也正好集中学生思维的关键点。上面的教学是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解答理清了这个思路:小强走的路程等于他的速度乘时间,小丽走的路程等于小丽走的速度乘时间。两个人的路程求出来了,就可以求出两个人的所走路程的和了。但通过老师的这么一个提问,又将这样的思考转化为“两地相距多少米”上来,让全体同学都明白两个人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这样的环节既对题目做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也是对下面研究速度和做了铺垫。

其实,这节课的精彩就在于这么几个细节设计,这几个细节既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又为教学过程不断地做铺垫。

所以,看这节录像课,我的一个感触是:名师可学。只要我们认真研究,里面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可以吸取的,并且是可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