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好声音》为何魔力不再?

(2014-08-26 01:13:16)
标签:

中国好声音

娱乐

时评

杂谈

分类: 伪精英化的乱语

    http://s13/bmiddle/001mQbOKzy6LwYPHYGE1c&690


    2012,椅子很忙,声音很火。这一年,《中国好声音》掀起一股综艺风暴,精装豪华惊世登场,打着“只因声音而为你转身”的口号,席卷了无数草根踟蹰乏力了很久的音乐梦想。在一个比帅和拼爹的浮华年代,有这样一档纯粹听声音的节目横空出世,实在像久旱逢甘霖一般让中国观众为之欢呼雀跃。

好多年了,没有一档电视节目会把全家老小拉到电视机前聚众等待观看。好多年了,没有一档选秀节目会在露天烧烤摊上大面积循环播放去招揽生意。导师的每一次转身,声音的每一个高潮,无不刺激了观众身体激素的分泌。而后,选手们的参赛曲目马上成为各家门店音响里的热门播放歌曲。地铁、公交、广告墙上奔走着关于好声音的种种,颇像一种全民性的娱乐狂欢,直逼05年的《超级女声》。(不过据我的观察,农村中很少有人看好声音,我母亲连听都没听说过这档节目)

    我是被裹挟着看起《中国好声音》的。那个时间段,走到之处,每个人都得聊聊“好声音”,不聊便不足以挑热谈话气氛。看最新一期的时候,盲选已接近尾声。然而只看了半场,马上被节目的气场感染,慌忙停掉从第一期开始看起,花了两天时间恶补上了“好声音”这一课。呆到下个周末,便变成了和朋友一起看直播。看之前,啤酒花生瓜子鸭脖预备好,一边吃喝一边看,度过好多个相当愉快的周五夜晚。聊吉克隽逸、聊李代沫、聊吴莫愁、聊张玮……每个选手身上似乎都有那么多东西可成为谈资。

    2012年,“好声音”井喷一样出现,有种长久郁积后才有的爆发力。导师和选手真诚相见,凭着“好声音”成就一段师生之缘。每一首歌曲的演绎都积蓄了歌手最具分量的情感力量,每一次导师的转身都有种伯乐找到千里马的拍案叫绝。观众为这两种颇具吸引力的交流而深深感动。尽管这其中会有某些媒体手段和剪辑技巧的运用,但这并不妨碍节目本身对观众强有力的说服力。也许多年后,人们还会记起,2012年,我们都曾沉浸在“好声音”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

    2013接续20122014接续2013,《中国好声音》两次接力,然而热度不再。好的声音乏善可陈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大概就是观众对节目的审美疲劳。2013年,我只看过两三期,除了对穿着板鞋的姚贝娜记忆深刻之外,其他选手很少表现出2012那批“老人”惊人的吸引力。2014从盲选看到现在,很难再去捕捉《中国好声音》出炉那年带给我的激动。华少的“复读机”嘴听得让人不胜其扰,导师们的掐架和自谦也多了几分表演嫌疑。再看看多数选手,似乎都抱着“寻租”目的而来,在表演热诚上就显得有些乏力。音乐选择上的同质化和歌手个性上的不足,变成了后两届好声音最大的软肋。反而整个节目变成了四位导师的个人秀场,而“秀”得却也并不那么热闹,每个人翻来覆去只那么几句“台词”,倒是忙坏了剪辑师,必须要凑出镜头剪出悬念和节奏。正所谓气场不足,画面来凑。

2012年相比,今年的《中国好声音》恍惚给人山寨来袭的感觉。但理性分析一下就可知道,“好声音”并不能够进行批量化生产。2012年的那个爆发,是在选秀看脸之风盛行之下搏出来的华彩。浮躁的商业环境如何也等不及下一轮歌者攒够能量再进行新一轮的爆发。等待梦想开花结果的选手也迫不及待要搏出一个“寻租”位置,但其实更像烤白薯的小贩,白薯还没烤熟,就推车出来叫卖,卖出的只能是夹生的东西。

    选秀如同一场戏。大戏落幕,人走,茶跟着凉去,那些师生之谊不知是否还在延续,那些光彩一瞬的歌手不知道又去了哪里。三年中,大部分导师没为了教学生而放弃坐椅子的副业,除了刘欢老师。大部分学员在短暂的明星光环笼罩后黯然地销声匿迹,除了小魔女吴莫愁被时尚杂志争相抢夺,光头李代沫时而性取向不明时而进了监狱,很少听说他们在音乐上有所作为,发行了新的热门单曲。

如果说2012是造星一年的话,2013简直就是糟心,几乎没有能拿得出占据娱乐版面的歌手新闻。2014也不容乐观,90后“小鲜肉”和70后“老黄牛”同台竞技,前者飘荡着年轻的造作,后者寥落着中年的感伤。如果要造花边新闻的话,似乎也拿不出可供玩味的东西,尽管节目组在宣传和策划上频频发力。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中国好声音》片头的拳头还是那么霸气,但挡不住重复了三年的片头背景音的隐隐叹息,连唱背景曲的女学生都来站台了,那么还如何指望这一档暑期节目能玩出像处女秀那般的神奇。

    在文章的结尾,阿虎有个建议,如同奥运会一样,不如将节目改制为四年一届,那样岂不是给更多的“好声音”留出积蓄能量的机会,同时在四年当中精心培养那些个“老人”,让“好声音”品牌在慢热中延续,总比年年榨取直到被弃之如敝屣要乐观很多吧。不过,利益的驱动和人的短视总是那么容易形成正比,因此,《中国好声音》逐渐失去魔力也不足为奇。

                                                      2014年8月26日凌晨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