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过年
文/万皆唯高
唯高今天值班,在这里首先恭贺朋友们新春快乐!幸福如意!
不见不散同志想知道俺们沈阳这疙瘩是咋过年地,其实俺觉得全国各地过年的习俗也都大致差不多的吧,俺也没离开过东北,也不知道别的地方都是咋过的年,只觉得现在城市里面的年过得已经没有太多的年味了,如同走形式一样没啥好说地,俺还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俺小时候在农村过年的情景吧.
在俺东北,冬季冰冻三尺寒冷异常,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屋内生一大火炉取暖,时间久了屋内墙壁棚顶就会有很多的灰吊吊,所以每在过年之前都有一个"扫尘"的习俗,以求干干净净过大年,喻意除去陈旧的东西,一切从新开始.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记得咱妈说过是什么灶王爷上天呀还是下凡呀什么的至今没弄明白,只知道这天一定会有灶糖吃,有带芝麻的和不带芝麻的两种,脆脆甜甜还挺粘牙的特好吃.如今年龄不饶人牙口不好,早已不敢吃那东西,也多年未买过,因此俺的宝贝儿子也不知道有这么个习俗.
老人们至今还念叨着"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这个习俗,儿时农村里每到腊月二十七,人们都早早地张罗着杀猪宰羊,听到吱里哇啦牲畜家禽的惨叫声,会感觉有点疚心有点残忍,但看到已烧得滚开冒着热气的大铁锅,就会联想到年桌上丰盛的大鱼大肉,禁不住流着口水站在旁边看热闹.俺东北的室外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宰杀好的鱼呀肉呀的全部放在一口大缸里冷藏起来,留着过年时享用.而且每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很多人家都要活面发面,蒸出一锅锅的馒头豆包之类的干粮储备着,喻意着日子过得饱满盈余,有吃不完食物.
买酒买菜地办年货,直到大年三十,人们早早地起床,贴福字,贴对子,将鱼呀肉呀地全部搬进厨房,火炉生火,灶内添柴,过油的过油,煮肉的煮肉,一会儿功夫就已经满屋飘香,馋得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乱转,时不时地向盆里偷一块炸好的虾片呀哈斯马呀什么的放到嘴里,煎炒烹炸忙忙活活一上午之后,中午左右差不多就可以吃团圆饭了,家家都比着看谁家开饭早,且开饭前都要放响一挂鞭炮,崩崩好运气,喜迎除夕,喻意除旧迎新.平时孩子们不允许喝酒,此时却可以随意品偿一下各种酒味的醇香.
夜幕降临之时,家家户户点亮大红的灯笼,高高地挂在自家门前,照得满地火红,喜庆的气氛油然而生.孩子们则悠闲地提着小灯笼走东家串西家,此时各家都拿出最好的吃食摆在桌上供大家享用,孩子们的衣兜总是装得鼓鼓的全是好东东.太小的时候各家大都还没有电视机,那时也没有什么联欢晚会,欢欢喜喜地包完了饺子之后,走亲戚串朋友地凑伙打扑克打麻将便成了大年三十的主要节目,平时玩的是磨手指头的,大年三十却可以玩些赢钱的也不算违法.无论玩得兴致有多浓,到了十一点钟左右都会自动解散,急着回自家去放鞭炮"接财神",谁家鞭炮放得越多越早,就意味着财神最先被谁家接去.接完财神,吃过年夜饺子,很多人会继续玩到大天亮,穿戴整齐之后走亲访友地去拜年,孙子辈的要行磕头礼,长一辈的要行九十度的大礼,平辈的行点头礼就可以了,在之后的几天里,主题节目就是走远亲串近邻,请客送礼吃饭喝酒打麻将,这样的日子可以一直过到正月十五,逛过花灯吃过元宵这个大年才算真正过完.
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日子不如现在富裕,平时跟本吃不到那么多香香的鱼呀肉呀的,更别说水果呀糖块呀之类的好东东,也基本上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穿上崭新漂亮的花衣裳,所以小时候特别地期盼着过年.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的大鱼大肉都已经吃腻了,且水果的品种繁多想吃啥就吃啥,糖呀小食品呀应有尽有,而且想穿新衣服随时都可以去买,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少穿对过年没有太多期盼,也体味不出过年的味道,除了放鞭炮,想必在孩子们眼里过年与五一节国庆节没有什么区别.
今天是大年初五,很多人家都起早放鞭炮崩一崩,这叫做破五,一路上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得我耳朵发麻,脑袋也被震得有些发傻,所以在这里胡诌了一通,让大家见笑,笑过之后不要忘记捏破包饺子,愿大家过个快乐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