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寂寞梨花坞

(2011-05-31 08:42:38)
标签:

刘鹏程

散文

原创

朱书

梨花坞

文化

分类: 刘鹏程散文

寂寞梨花坞
刘鹏程

    梨花真白。
    一夜之间,一场雨水将坞里的梨花全部催开。附近的村庄和树木一下子刷新了,仿佛水洗过的一样。晨光里,挂在花瓣上的小水珠,不时被藏在每一朵梨花背后的鸟鸣摇落,清脆得滴到人的心里了……
    我试图在这样的场景里与三百年前的朱书相遇。
    然而,我等浮浅之辈,终究因为不配拥有这样的背景而告退,回到我终日喧闹的城堡。
    梨花坞离我的老家喜鹊窝不远,大约七八里地的样子。其实我很多次有过这样的冲动,试图去接通我的祖先与朱书在地理学上的隐秘关系。有时候我在喜鹊窝的山坡上漫步,我会在内心里朝那个梨花坞的方向宣泄我的寂寞感;有时候我在城里,在纸上,是以词语的方式,或者是以燃烧的方式。但是,我每一次仿佛只能望见朱书远去游历的背影。我被卷入巨大的空洞和虚无……
    有时候我想,朱书他为什么当初执意要离开那个梨花坞,远赴京师;后来又抛弃京师,远游陌生的山川;最后又一把骨头回到这里?就像现在的许多人一样,总喜欢踏上漫无尽头的内心旅途,最后又渴望还乡,回到原点?此前,戴名世和方苞曾不远千里来到宿松,走九姑,踏过杜溪桥,来会朱书,就是为了拆解一个文人朱书的寂寞吗?
    南山案发,血染桐城派。这阵“不识字”的清风将朱书的书纸吹得乱飞,吹得七零八落,几乎寂寞地散落在他曾远游过的千山万水,并被流水带走。
    我总是很喜欢浪漫地想象朱书远游过的痕迹。但是,我不忍想象半个世纪以前的又一场“革命”,“激情”的人们将他的坟墓掘开,除了一把骨头和一块砚池,人们一无所获。后来,有朱氏好心的老人捡回这把散落的骨骸,挂在屋外的墙上。整夜,狗们不停地朝那把骨头喊叫,谁都不知道狗们是在喊些什么。最后被移到这个坞里,入土为安,才得以在梨花之下长眠,重还一个人的寂寞。
    这样想来,人生本来就是寂寞。
    由此,我也常常想到自己,为什么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要离开老家,向往远方?而现在又总是不停地回望离这个梨花坞不远的喜鹊窝?确切地说,我是出生在城隍嘴,这个喜鹊窝是我父亲的家。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这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玩具,我和成千上万的人们一起,每天玩着这个大玩具。当然也有一些人,像我一样,喜欢把朱书一样的书整日摆在自己的书桌上。但我总觉得那又只是一个人心想往的一个模型而已,寂寞是终究的。正如一些人的精神地理,往往就标在像梨花坞这样的地方。
    ……在梨花坞,在那个书屋里,坐下来,陪朱氏后人喝一杯清茶。我发现,这里的寂寞,正是对我的审判。

【资料链接】

    朱书(1654—1707),亦名世文,字字绿,号杜溪。朱书祖籍宿松,生于潜山,二十岁时随父返归宿松杜溪故里。是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官至翰林院编修。与方苞、戴名世一起被称为清初三才子。对桐城古文学派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是倡导皖江文化的第一人。朱书一生勤于笔耕、创作颇丰,著有《仙田诗在》、《朱杜溪稿》、《游历记》、《怡斋诗文集》、《松鳞堂偶抄》、《寒潭琐录》、《评点东莱博义》等。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受到当时文化界名家的推崇。1707年,朱书在京师逝世,归葬于故乡宿松杜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