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考与讨论:条件反射的最初形成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下)

(2006-11-02 12:35:30)
分类: 我的学习

 

①视觉训练。用一个红球放在婴儿眼前,引起婴儿的注意,并慢慢移动,使婴儿的两眼随着红球移动的方向转动。

②听觉训练。用摇鼓或铃在婴儿耳边轻轻摇动,婴儿听到铃声会转向铃声方向。

③触觉训练。当母亲的乳头触及婴儿的嘴唇,婴儿会做出吮吸的动作。抚摸婴儿的皮肤,婴儿会露出舒适的微笑。

④发音训练。要经常和婴儿讲话,虽然婴儿听不懂,但听到父母的讲话声、笑声,婴儿会感到舒适、愉快。

⑤抓握训练,把有柄的玩具塞在婴儿手中,让婴儿练习抓握。

动作训练。洗澡后,室温保持在27度,给婴儿做被动操,使婴儿手足运动2—3分钟,有时也可训练婴儿俯卧,使其抬头,但时间只能在几秒钟之内。

20世纪50年代西方和苏联就有儿童心理学家持这种观点,特别是60年代以后由于范兹、吉布森等心理学家正式提出研究新生儿、乳婴儿心理实验技术,如感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偏视与偏爱等等以后,研究成果更多。这些研究都是以感觉定向和感觉分化为指标的。例如,在生后28小时的新生儿吃奶的时候,同时听口琴或敲击的声音,开始时,他们一听到声音,往往停止吃奶,但次数多了;就没有这种反应了,这是习惯化。以后,突然改变音调或另一种不熟悉的声音,他们又会发生停止吃奶的动作,这是去习惯化。这被认为,新生儿很早就有区别声音的感觉发生。又如,对出生后10小时的新生儿面对的上方,呈现正常的人脸图片或乱七八糟的脸形图片,似乎新生儿生来就喜欢看人脸,特别是正常的人脸,而不喜欢怪脸。他们还发现:新生儿对比较规则而复杂的图形比对简单而单调的图形(如圆、三角形等)注视时间长些(范兹,1963),这种对刺激物的偏爱,被认为新生儿有区分不同图形的感觉发生。在我国,有人重复过这种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冯晓梅等,1988)。有些人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以感觉为标志的观点推翻了以条件反射为标志的的观点。

我们认为,这是一偏之见。其实,这两种观点只是视角不同,起点不同,标准不同,而不是互相否定的,恰恰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的。的确,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这种感觉。感觉的生理基础是分析器,儿童出生后各种分析器先后成熟,能对事物作初级的粗糙的分析,这基本上是为无条件反射服务的。把无条件的感觉视为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一种比较广义的看法。因为无条件感觉是以皮下中枢制约的无条件反射作为基础的,而条件反射则是以脑的成熟为主要条件的。儿童生理学告诉我们:神经系统成熟的标志是它的髓鞘化。儿童出生时,脊髓、脑干传导通路的髓鞘化过程已经完成,而大脑两半球的髓鞘化过程,主要是在儿童出生以后,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而且它的各个部分的髓鞘化过程也是不平衡的。在大脑两半球上,首先是感觉系统的髓鞘化,而后是运动系统的髓鞘化,而和高级智力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如额叶、顶叶区等髓鞘化最迟。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而不是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而不是无条件的、本能的感觉。但无条件反射又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说,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不是矛盾的或谁否定谁,而是二者可以互补的。

大约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的后半月,分化抑制就已经明显地出现了。实验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二个月的儿童能够分辨糖水和白水的味道,分辨小铃和电铃的声音。如果在抱他的时候,左右摇晃,就给以强化(吃奶);上下摇晃,就不给强化,他也能很快学会对上下摇晃不再期待吃奶的动作。除了分化抑制以外,在儿童出生后的前半年,其他各种内抑制,如消去抑制、条件抑制、延缓抑制,也都能形成起来。在出生后的第二个月,可以看到明显的消去抑制,条件抑制和延缓抑制则因形成较为困难,一般要在出生后第五个月才能明显出现。

乳儿时期皮质机能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形成条件反射时起强化作用的基础反射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第一批条件性的定向反射,在儿童出生后第三个月就已经形成,在第五个月,它们就非常巩固了,而到第七个月,只要经过几次的结合,定向反射就已经能形成起来。这样,儿童就开始能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如发声的、光亮的、活动的东西等等)产生定向探究反应。

在以定向反射为基础的条件反射中,儿童对于照顾他的成人相联系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探究反应,就迅速地发展起来。大约在儿童出生后第二个月末和第三个月初,可以明显地看到儿童对照顾他的成人发出的一种特有的所谓天真快乐反应。每当他见到熟悉的成人的时候,他总是注视着成人的脸,手脚乱动起来,甚至有些像微笑的样子,而对其他的人则无此反应。这种行为是人类幼儿所特有的,也可以说是儿童最初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形式或社会关系。为了发展儿童的心理,建立新的暂时联系,成人跟儿童多多接触,并且经常引起这种天真快乐的反应,是非常必要的。

至于言语强化,在乳儿时期,特别是乳儿后期,虽然也可以用到,但作用不大。这只有在儿童发展的以后的时期里,由于儿童掌握了语言,并且跟成人进行言语交际,成人对儿童用词来表示的要求和对儿童行为的赞许或斥责,才开始在儿童新的暂时联系的形成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果从新生儿期开始,有规律地训练他们"睡眠大小便喂奶"三个生活环节;在他睡醒后,先把便,后哺乳,喂奶后稍微活动再入睡。如此循环,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往往可见他醒时自发地手舞足蹈,情绪愉快;再入睡时嘴唇微微翘起出现"笑脸"

新生儿的各种条件反射是逐渐形成的,与五官感觉有关。年轻的妈妈爸爸要想把婴儿养育好,首先必须明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是如何发展的。

婴儿期肤觉相当发达,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肤觉的条件反射。如洗澡、洗脸的水温应适宜,动作要轻柔,否则会引起婴儿厌恶,形成消极条件反射。经常接受爱抚的婴儿,表情愉快,反应灵敏,如婴儿啼哭时,母亲轻轻拍拍,就会安静入睡。国外有人报道:婴儿会出现"皮肤饥饿症",常需别人抚摸。经常受父母爱抚的婴儿,生长发育也较好;而孤儿院的孩子,身心发育均较差。近年多主张产后"母婴同床",尽量多接触婴儿皮肤,既方便哺乳,又可增进母婴感情。

嗅觉:新生儿可辨别某种气味,但还不稳定。4个月的孩子可有较好的嗅觉。这可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和心率是否增快等进行观察。比如给婴儿嗅酸醋时皱眉头,嗅蜂蜜就不会皱眉头。为了促进婴儿嗅觉的发展,开饭时,把婴儿抱在餐桌边,让他闻一闻食物的香味;日常抱他到户外嗅一嗅花果、树木的气味;冬天成人擦面膏时,顺便把手掌给婴儿嗅一嗅,对他说:"香啊!香啊!"

味觉:孩子出生半个月后,喜欢吸吮甜味食物,对苦味食物则常会皱眉或转头拒绝。3个月吃惯母奶的婴儿,有时会不愿吃牛奶。因此,给婴儿添加辅食时,应注意食物气味不宜过浓,太甜太咸都不适宜。

视觉:初生几天的婴儿,不会凝视任何物体。两周后开始出现"视觉集中"。两个月后眼睛会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后会"跟踪"运动着的东西。孩子越长大,视觉集中的时间也越长,看到物体的距离也较远些。比如满月前后的婴儿只能注视1~1. 5米远的东西4~5秒钟,3个月的孩子能看4~7米远的东西5~10分钟,到半岁时大多能看远距离物体,在母亲诱导下可看到天上的月亮、飞鸟和路上行人、车辆等。孩子的辨色能力常在4个月左右开始。但3个月时,有些孩子已对红、绿二色有不同表现;4~8个月时喜看红、橙、黄等温暖颜色,不喜欢看蓝、紫等冷色;3足岁时可区分红、蓝、黄、白、黑等基本色;4岁后常可分辨粉红、淡蓝等混合色。婴幼儿对红色最感兴趣,还有"视觉偏爱",如特别喜欢注视母亲的脸和清晰的图像。

要促进孩子的视觉发展,应从新生儿开始让他们经常看到彩色的玩具或图画。可将玩具挂在婴儿床边附近,并经常移动位置,让卧床的婴儿能习惯向左或右注视,以免发生"斜视眼"

听觉:新生儿生下不久便可听到声音,但找不到声源。两个月时听力逐渐发展,3~4个月婴儿闻声可转头,可找到声音来源;有些还能分辨不同的音响,会倾听音乐,对摇篮曲、儿歌表现出安详愉快,听到妈妈的声音格外高兴。听觉对语言有促进发展的作用。辨别声音的能力提高后,为以后学说话准备了条件。故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常对婴儿讲话、唱歌,玩一些会动的发出声音的玩具,可促进孩子听力和视力同时发展。

明白新生儿和婴儿的心理活动,家长就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诱导,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

1.母亲要切实做好第一任启蒙老师:母亲要对新生的婴儿多给予抚爱,及早训练与建立新生儿主动寻找食物的条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时,要用亲切温柔的话语念叨着:宝宝醒醒吧,该吃奶了,妈妈已经来了。尽管婴儿还不懂得这些话,但这种言语的刺激,对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帮助极大。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属于最初的智力开发内容,对促进心理现象的萌发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2.给予婴儿周到的护理:如按时喂奶,按时换尿布,根据天气变化注意保暖等,使婴儿获得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而经常处于舒适感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反应状态,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相反,如果护理不周,婴儿常因饥饿、尿布潮湿等不舒适而处于持续的啼哭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就不利于婴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3.母亲的抚爱,应从婴儿出生后即开始:通过与婴儿身体皮肤的直接接触,对促进婴儿皮肤感觉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4.为婴儿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等,对婴儿的脑发育是有好处的: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出生后第一个月的脑发育,是心理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应强调的是: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脑发育更有益处。

夜间除喂奶、换尿布l-2次外,不要多打扰孩子。随着月龄的增长,可以逐渐过渡到夜间不换尿布、不喂奶,这样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了。如果妈妈从新生儿开始就昼夜不分地进行护理,那么孩子就会养成昼夜不分,白天睡、晚上哭闹的不良习惯,以后甚至会严重地影响妈妈的睡眠及工作。

为了生存,他还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一些本领,于是,他就在已经具有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开始主动地探索他生活的小天地,在接触各种事物中,感受到各种刺激,并在不断地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

可是有许多家长最怕孩子哭闹,常常是孩子一哭就抱起来。其实,是新生儿的本能要求。当孩子哭时,家长要分析一下哭的原因。一般新生儿在吃饱奶又无其他不舒适(如尿布湿了,皮肤皱褶处淹了……)时,哭闹常常是疲倦的表示。如果这时大人总是抱起孩子拍、摇、掂等,这些动作就会破坏孩子本能的自然睡眠的调节规律,而形成新的条件反射。这样,孩子以后则必须在大人的拍、摇的情况下才能入睡,惭渐养成闹觉的坏习惯。所以,当新生儿确实是因疲倦而哭闹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诱导孩子入眠:首先,妈妈要靠近孩子,让他能看到妈妈的面孔;或妈妈望着孩子,并发出单调、低弱的噢噢声;或将孩子的单侧或双侧手臂按在他的胸前,保持在胎内的姿势,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他就会很快入眠。这样,孩子慢慢地就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

可在宝宝出生20天后开始把尿,学习听声音和用的姿势排大小便。

1、平时要注意观察宝宝大、小便时间的自然规律,一般大、小便多发生在醒后和进食后,此时可及时把便把尿。

2、把尿时、伴以嘘嘘声和一定的姿势;把便时结合嗯嗯声与把便姿势,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3、注意让宝宝的头和背部靠在大人身上,每次时间不应超过3-5分钟,宝宝哭闹打挺表示拒绝时不要勉强;不要过勤,以免造成尿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