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五主力资金进出数据追踪

(2011-05-13 16:22:21)
标签:

博客五周年

布瑞

财经

股票

股市

经济

理财

分类: 资金动向

从布瑞自用的资金动向系统上看:

 

今天上午的头一个小时里,主力资金利用早盘高开的情绪,反手借机进行了博弈性质的减仓操作,期间净流出了14.1亿元;随后的一个半个小时里,主力资金继续对权重股板块进行打压,以期在大盘岌岌可危的弱势形态下,加强中小资金的恐慌情绪,从而不断的进行低位堆积买盘的方式悄然加仓,期间流入了9.7亿元;最后的一个半小时里,主力资金的操作意图则“图穷匕见”,最终实施了拉高的操作,期间净流入了33.5亿元。主力资金在全天大幅震荡的背景下,合计是继续净流入了29.1亿元。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这两天的盘面大幅震荡走势,正如布瑞在周三文章分析的预期,先知先觉的主力资金,通过连续两天的挖坑操作,从而引导更多的中小资金恐慌性杀跌出局。

 

布瑞相信在今天午盘前的半小时里,会有很多的中小散户都在恐慌中减仓了吧。而在下午开盘后的半个小时里的跳水里,更使得那些还在坚守的中小资金最终离场了。所以在此之后,主力资金得以对大盘进行了博弈性质的拉升操作。

 

从近期的数据上看,主力资金仍在市场的恐慌调整中,继续进行洗盘的加仓动作,而盘中出现的跳水杀跌主力军,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小散户的杀跌筹码。

 

布瑞认为,连续十个交易日的横向震荡走势,并非意味企稳反弹的结束,更不意味下跌中继的形态意义。而近两天的挖坑走势,反而加大了后市继续上涨的“红五月”预期。

 

周末两天,还有本周及下周的走势分析文章刊出。

 

回顾本周三的分析文章观点:

从技术上看,上有10日均线、下有5日均线、中有半年线,大盘走势彰显纠结,估计明后天将会出现一个起跳前的“下蹲”动作,但布瑞认为,总体上并不会影响到中线上涨的走势。

 

回顾本周一的分析文章观点:

预期明日大盘将在公布数据之后,出现持续上冲动作,10日均线是否有突破情形发生很是关键,突破后将会先看到2935-2946点的60日均线区域。但布瑞预期,估计在下周央行上调存准率之前,大盘还将有一个回抽半年线的震荡走势。

 

回顾上周末的分析文章观点:

显然,在目前运行的行情里,我们应当“适应利空,拒绝利好”。说白了,这明显是好的现象,不调整就买不到便宜货。即在连续下跌之后,当前期主流板块每次补跌或者整理的时候,都是买入的良机,唯一要做到的就是要在克服恐惧之外,更需要低吸+耐心,这样才可以获取丰厚的回报。但大家都知道做到低吸+耐心的滚动操作是知易行难的事情,不然,就很容易陷入追涨了又被套了,杀跌了又反弹了的被动局面。

 

还是延续4月底的分析观点,社保资金和企业年金正在规模化和有计划的入市,而大资金的入场需要一个恰当空间和过程,所以大家还要稍安勿躁一些。就像《列宁在1918》这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那样:“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回顾上周三的分析文章观点:

或许有人说市场永远是对的,但布瑞认为,大可没有必要过于恐慌,既然这是个博弈的市场,就要用理性正确去面对。最后,布瑞想告诉大家的:对4月份的CPI数据的判断是4.8-4.9%之间,而5月份的央行动作最多是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市场里说加息的传言喧嚣,不过就是个“大忽悠”而已罢了。

 

回顾上周一的分析文章观点:

拉登虽然走了,但奥巴马说反恐还将继续。布瑞说:红五月来了,而股市反恐的博弈心态,将贯穿整个震荡盘升的走势。

 

回顾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分析文章观点:

大家不要对今天的反弹太过欣喜,也正是有众多的观望资金也开始了抢筹动作,而市场在极度恐慌后也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所以在节后仍将出现盘中的震荡情形发生。但也不要产生先入为主的恐慌情绪,此波的超跌反弹基本确立,反复之后还将继续上行。也就是说,小阴小阳式的缓步盘升,是布瑞在节后最希望看到的。

 

PS:有博友问布瑞,为什么你的数据和其它的统计数据经常有较大出入?布瑞想说:主力资金建仓或出货都是以分仓和分单操作来实现的,只有拉抬和打压当中才不加以遮拦,而市场中众多数据的统计方法,也只是叫“大单进出差额统计”,并非“主力资金进出统计”。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代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