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将在期货式博弈内质下胜出

(2010-04-20 11:58:25)
标签:

布瑞

财经

股票

股市

经济

理财

市场

分类: 股市解析
 
周二下午走势猜想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0-04-20 12:00    截止时间:2010-06-20 11: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今日两市大盘略有低开,随即有一波急速下探动作,之后出现回升后的窄幅波动蓄势情形。市场出现以保险、电力等权重指标板块引领两市震荡走高迹象,量能与昨日同期继续萎缩,但从主力资金动向系统上的数据显示,场外资金暗流的悄悄介入阻止了大盘的下跌趋势。

     

    盘中观察,市场经过昨日大跌之后开始活络起来,热点逐渐显现此起彼伏,盘面继续表现为板块个股短线轮动特征,个股活跃度增加,不断出现快速拉升的个股,但地产、银行等板块走势仍较疲弱。

     

    对于后市,今日大盘的走势显得非常重要,但布瑞认为,早盘走势还是趋于积极的,能够试探并且稳在2960点之上,可以看到,沪指在2900点区域整体做空动力是非常有限的,相反短线做多力量将会开始逐步释放,大盘短线正在技术面上获得了较为强烈的支持,后市大盘基本能够维持2900-3000点区域的震荡。初步判断反弹应可进一步延续。可以认为,市场的信心正在恢复当中,而权重指标股板块的整体有所企稳,这必将有效的推动指数的发展。

     

    短期来看,大盘仍将在周一的那根大阴棒的影响下继续反复,股指仍将在年线下方窄幅波动,3000点上方存在大量的套牢筹码,均线系统还没有完全修复完毕,政策面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市场在成交量上出现较为明显的缩量显示,在地产中期调整的背景下,因此,多空双方仍将进行争夺,尤其是在年线区域附近,还有大部分市场右侧交易者普遍观望,正在等待市场明显的转机出现。但布瑞相信,多方最终必将在“期货式”博弈的内质下取得胜利。

     

    引用周一午评文章观点:预计沪指在短线仍将在年线附近的3000-2980点区域,进行回探震荡整理,不过风险中市场也酝酿着很多个股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地产、银行等大盘蓝筹指标个股要想彻底扭转弱势,还需要一段反复震荡的时间,暂不要去碰。在目前阶段的操作中,要抛开指数选择二三线类蓝筹错杀个股,在30分钟周期里的右侧交易,将是近期一个好的选择。仓重者逢反弹减仓,而轻仓或空仓者,可根据大盘及个股的技术指标,以短线思维考量,逢低买入,快进快出,不贪为上。

     

    应引起我们强烈关注的是:在已经开启的股指期货时代,当市场每次进入到“一边倒”的做多氛围之中,即出现大量中小资金的对手盘面前,主力资金则正好可以反向利用,轻松地进行了兑现或补仓工作。也就是说,在人气看涨的大量对手买盘出现之时进行减仓,而在人气看空的大量对手卖盘之时进行加仓。这些“期货式”的走势特征,将在以后会长期存在,对此我们还要有清醒的认识。如同布瑞在前期所阐述:市场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空方还是多方,都将受到股指期货因素的影响,会在“对手盘”博弈下“痛苦并快乐”着。。

     

    布瑞重点提示:手里有大量美元的朋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最好的保值和增值方式就是买入B股,因为B股是以美元计价的人民币资产,就是谈不上增值也会有较好的保值功能。就布瑞对B股的后市分析而言,20-30%的安全上涨空间,应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另外,布瑞之前的每日热心解答,到3月底也先告一段落了。其实,布瑞本人真的日常很忙,所以,只能从4月份开始在周末里才能给大家做解答了。还是重申一点:不再对身穿“新浪网友”马甲的博友解答,当然“新浪手机网友”除外,请大家谅解。

     

    到这里点击进去看看吧——》》》黄金·原油·外围股市实时走势大全图 (包括港股),可做实时操盘重要参考。 

     

    还是有时间看看布瑞在2008年写的《股道难》一文吧,其中的最后一句话很关键,权当股市博弈中的反思吧。

     

    另外,请参考布瑞在(2009-09-14)写的中期性分析文章《在经济数据中寻找股市估值高度》,再结合目前盘面走势想想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