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逼空也是一个比较恐慌的过程

(2008-09-22 12:34:35)
标签:

抗震

救灾

中国

经济

股票

技术

实战

理财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杂谈

休闲

财经

分类: 股市解析

沪深两市今天延续上涨趋势大幅高开,沪指高开8%站上2200点后,银行股全线涨停继续激发做多情绪,沪指高开高走冲击30日线,但随后市场出现了“二八现象”,即权重股支撑指数,个股涨停板纷纷被大量恐慌性卖单砸开,大盘震荡回落,多空双方围绕2150-2200点窄幅区域内展开争夺。截止中午收盘,沪指报2207.48点,两市成交量显著放大超过1100亿。

 

前期市场最后疯狂杀跌来自于基金重仓股,表明在此次由于突发性政策利好导致市场大涨之前,1800-2000点区域有大量的基金“踏空”了。但随着未来利好政策连续出台,或许基金的观点很有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后市各类基金也存在15%-20%的加仓空间,预计在本周大盘继续反弹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基金在对前期做空筹码的回补。

 

虽然近期市场消息面有利因素较多,但大涨之后市场心态敏感复杂,今天股指的大幅震荡就是这样心态的使然,而这种震荡的市场走势是将支持大盘持续上涨的。从目前技术面来看,反弹的启动时机得到技术面和政策面的有力支撑,反弹持续的关键,在于不断有吸引资金持续进入的力量。对于今日A股市场的走势,我认为金融股依然成为未来市场的人气股,大手笔的封单显示出主力机构做多的激情依然充沛。

 

极度兴奋后的股指若持续高温,将不利于后市反弹强势蓄势整固后,短线面临方向性选择。目前进入大级别反弹周期,短期内连续数个政策利好确立了1800-2000点区域的政策性市场底部,而且为了稳定市场,后续还可能有进一步的政策措施出台,未来适时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这无疑再度增强了市场对后市管理层救市将出组合拳的遐想,有助于加强大盘短线反弹动力。

 

随着市场大幅暴涨之后,要密切关注政策面的变化,管理层是否能够容许大盘继续大幅反弹很重要。而热点和强势板块的带动仍是判断市场持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短线股指极有可能继续向上展开剧烈的震荡逼空行情。短线则应重点关注板块热点和量能的持续性,而这种量能,宁可慢慢释放,而不应一蹴而就短线集中爆发。

 

今天上午成交量迅速放大,显示出多空换手较为频繁,也说明了踏空资金大批量涌入市场的走势。不过,由于量能释放过急,后续走势能否有新的资金涌入将决定着未来后市的走势。也就是说,如果下午的量能持续放大,那么,后续弹升空间将相对较高,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大盘走势和市场的成交量变化再作多空决策。

 

决定超跌反弹力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目前朋友们应关注的三个因素是均线、量能及板块效应。出于对资金的进出安全考虑,做超跌反弹,首先要确定资金量和仓位。一般而言,适合资金量稍大参与的反弹机会很少;而是适合于少量资金参与反弹的机会相对而言要有很多。其次,再选择超跌的个股进行跟踪分析。根据超跌的性质可分为内在价值超跌和外在股价超跌;根据资金量的大小可适当参与不同类型的超跌反弹:资金量稍大的投资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建议参与内在价值超跌较为合适,资金量小的投资者可参与外在股价的超跌。同时,由于两种超跌性质不同,其分析方法也不同。

 

后市热点分析,1、印花税单边征收直接降低交易成本,并利好券商股,同时,降低印花税起到了为市场节流资金的作用,有可能在短期内刺激市场上涨,为券商自营业绩带来改善机会,因此短中期内,利好券商和券商概念股。2、央企增持和回购行为,则有利于超跌的蓝筹板块个股,尤其是上海本地股,前期已经有所预热,故后市的超大热点板块将来源于此。

 

“十一”佳节即将到来,我在此,祝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解析股票做庄的全过程(一)》   《解析股票做庄的全过程(二)》  《解析股票做庄的全过程(三)》

 

附上近期新作《对俄罗斯休克疗法悲剧的反思》,既是给管理层的建议,也是给博友们的提示。


在30分钟K线图上

1、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高抛定式篇 ,持股等待短线的“逢高减磅”。

2、重点关注权重股板块的动作,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低吸定式篇再进行回补。

3、在反弹趋势确立后,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追涨定式篇,对强势股进行谨慎适度的追涨。4、由于未来行情会比较复杂,如果经验不足的投资者,还是减少操作或者选择持股观望的比较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