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空消息面前,大盘仍将不失强势震荡的特征。

(2007-10-17 21:04:31)
标签:

我记录

财富人生

股票

理财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分类: 股市解析

受今天两大权威证券报刊登了《警惕市场由局部泡沫转向全面泡沫》、《警惕非理性博弈放大市场风险》的文章和央行将推出特种存款以吸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等负面因素冲击,周三深沪大盘意外地低开后均出现明显的震荡整理态势,两市股指均以小阴线报收,成交约2012.70亿。大盘由此形成一颗较标准的阴十字星,较前进一步缩减326亿元左右。

 

从股指运行看,两市周三低开后均出现明显的整理态势,沪市周二的缺口已被完全封闭,周内三天的成交额出现持续缩减态势。在大盘低开并呈现震荡整理态势之际,大盘蓝筹龙头板块整体陷入短线整理态势中,这对大盘股指和市场人气势必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两市股指短线整理因此也就在所难免。但是,两市共有多达680只个股短线强于大盘股指,约占市场总量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个股分化现象在大盘整理时虽进一步加剧,但市场的做多热情并未因此彻底消退。两市大盘下探低点恰位于5日均线处,且均线系统多头排列构成层层支撑,短线回探空间势必会因此有限,而十字星本身的变数往往也相对更大些,即多空双方近日围绕5日均线很可能仍有一番争夺,或短期整理仍将不失强势震荡的特征。

 

在目前指数处在高位,估值并不便宜的市场背景下,这一切均显得比较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现在投资者一致看多,反而值得大家提高警惕。对于牛市而言,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正所谓牛市不言顶,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趋势。从盘面上看,“二八”现象已经在向“八二”现象转变,由于缺少指标股的拉抬作用,指数有可能形成在6000点一线的拉锯战,对于前期超跌的属于“八”类范畴的股票存在较大的补涨机会,对于前期超跌的属于“八”类范畴的股票存在较大的补涨机会。由于每逢整数关口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调整,此次似乎也不例外,我认为调整是好事,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则会更加有力,因此朋友们不必过分担忧。对此,我认为:在短期市场热点发生转换的过程中,股指仍有在6000点上下反复震荡的要求。而在目前个股分化的背景下,市场波动增大,热点的切换更快,精选个股已经变的极为重要。

 

明天大盘看涨。

 

根据媒体信息得知,“*十*七*大”结束后关于央企整合与整体上市的思路可能重新提上议程,30家中央企业将整体上市,今后可以肯定的是2007年的下半年,市场机会将围绕央企整体上市的焦点反复展开,其中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我们可在此方面深入挖掘机会,包括大型央企整体上市、央企资产注入和央企重组。这种整合有望带来利润的超常规增长,从行业整合动向看,电网电力、汽车板块、航天军工、医药、交通运输和铁路的上市公司,未来整合的空间较大,是要关注的对象。

 

今后的操作,要注意回避房地产板块潜在的风险,“民*居与土*地开发的整顿”将是一个*十*七*大的重要议题;资源和能源板块会随着期货市场价格波动而上涨;国企将加大改革的力度,整体上市将是市场的一个新机会。

 

现在和530前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530前是机构空仓、散户满仓,而现在正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如果在一片利空消息和恐高声中散户都跑了,把基金套死是不可能更是不现实的。目前利空不断,主力脱身困难,好戏还在后边朋友们,捂住你手里的好股吧,不要让基金借机骗走了。

 

还是那句老话:行情只有在欢乐中才走向死亡! 

 

请参看我近期写的预测10月行情的文章月份行情展望——区间震荡式向上的可能性较大。》 ,好好想想,希望对朋友们在10月份的操作能有所帮助。

 

持股需要耐心,持币更需要耐心。谨慎是十分必要的,盲目追涨实在危险!耐心等待低点建仓机会。我们在近期的操作原则就是: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股市里唯一不缺的就是机会。对于场外观望的朋友们来说,继续精选潜力个股,回调正是上车时。巴菲特说的好: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行情的后市演绎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在此提醒朋友们应保持一份谨慎,注意把握好操作节奏,买跌不追涨。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市场人气高涨之时逢高减仓,风险释放之后则是投资者逢低积极入场的好时机。在目前操作上,建议朋友们坚持“大涨大卖、大跌大买、小跌小涨、耐心等待的16字方针”的策略。操作上依然要防范市场性风险,避免因消息面的变化而带来的市场震荡风险。

 

我要提醒朋友们,看问题的角度要因时变化,要向蝙蝠学习!

 

当然,形势的判断,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