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二退一,明日起大盘将再上台阶。

(2007-08-08 23:38:32)
标签:

证券/理财

股票

理财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分类: 股市解析


在八月的第一个时间敏感点“立秋”,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震荡,不过上证指数在今天最终十分强势的以一根高位小阳线报收,而且指数还在盘中创出4711点的新高。


据市场传言所称,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升幅将创下10年来最高水平,达到5.6%。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传言被证实,中国央行不久可能会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50个基点,或者向指定银行定向发行特别国债以回笼流动资金;受此冲击,深沪股市短线或在目前水平附近徘徊整理,等待周五公布的7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


从技术上来看,昨日深沪两市齐收十字星,令近期急行军式的做多行情骤然陷入停顿;加上部分权重板块如证券、保险、地产等纷纷获利回吐,短线无疑会对股指构成一定的冲击。但上证指数今天只是强势回抽5日均线,并没有完全回补周一上跳缺口,这多少还是会对短期市场产生一些预期不利的心理影响。不过今日下午银行板块的集体大爆发也预示着大盘调整的空间不会太大,主力资金拒绝深幅调整,8月6日沪市的跳空缺口,或许将对近期大盘调整形成重要的支撑点。


由于引发近期市场震荡的是前期的一些强势板块,并拖累了一些处于调整形态中的个股,因此短线即便指数保持强势,部分强势股也还是有继续调整的压力,但在指数连续上攻的背景下,调整多是以时间换空间为主。对于股指在5日均线附近的震荡洗盘不必过于紧张,后市仍有继续向上拓展空间的可能。那么现在要想继续推动指数上行,光靠大盘权重股的轮涨推升还是不够,市场必须启动新多热点来填补前期强势股的空缺。在目前个股分化比较严重的背景下,质地较好的低价股和成长股仍然是多方可以运用的板块,特别是一些平台蓄势充分、短期又回抽过20日均线的低价股和成长股,都有可能在后期发力上攻,朋友们可对这类个股进行关注。


综合来看,大盘在短期有一个选择方向的过程,也是主力选择实施战略性方向的过程。今日个股深幅震荡,在钢铁、有色板块回落调整的时候,银行板块不失时机的接过领涨大旗,充当了顶梁柱角色,主力强力推动工行涨停,为稳定大盘指数立下汗马功劳。其盘面中可见板块轮动极为明显,并且板块间的接力十分完美,说明主流机构并不情愿在此位置出现深幅度的调整,结合前期资金成本以及阶段市场状态考虑,这个过程更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从明日起大盘将再上台阶,然后进二退一的形式稳步向上推进!


我预测后市可能的走势,周四看涨。大盘明天将会走出个股普遍回升的行情,可望重返上升趋势。因为,前一段时间主力的逼空操作策略,决定了它不会给市场比较好的回补机会的。而大盘很可能将进入到加速上升行情的阶段,市场谋取暴利的最佳时机也就即将到来了。真正的主热点可能即将在近期跑出,这是朋友们要高度关注的。


目前行情下的追涨杀跌,是致命的自杀行为,只会不断的败送本金,而无益于获利,因此,要么低吸了就耐心持有,要么就不要轻举妄动。股市不是提款机,对自己的实力需要自知之明,股市中谁也少不了交学费,少交学费的方法就是牛市中低吸+耐心,趋势不确定时就耐心等待转机。


展望后半周,尽管在获利盘的打压下股指有回调的要求,但在大盘上升趋势未改的情况下,下跌幅度有限,热点板块的每一次回跌都是抄底的好机会,所以,把握好后半周盘中洗盘的良机,果断进场,可以大大降低成本。8月份剩下的时间里,“没有最高、只有新高”仍是主基调。


我再次强调:持股需要耐心,持币更需要耐心。谨慎是十分必要的,盲目追涨实在危险!耐心等待低点建仓机会。在行情没有真正确立之前,短线为主,高抛低吸,严格控制好仓位,波段操作。我们在近期的操作原则就是: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 股市里唯一不缺的就是机会。如果大盘是健康上涨的话,当大盘震荡回返5日线时,那将又是一个建仓的良机。对于场外观望踏空的朋友们来说,要做到不以涨喜,不以跌悲,坚定做多信心,继续精选潜力个股,回调正是上车时。


我在此提醒朋友们应保持一份谨慎,注意把握好操作节奏,买跌不追涨。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市场人气高涨之时逢高减仓,风险释放之后则是投资者逢低积极入场的好时机。在操作上,建议朋友们坚持“大涨大卖、小涨小卖、不涨不卖、大跌大买的16字方针”的策略。操作上依然要防范市场性风险,避免因消息面的变化而带来的市场震荡风险。


我要提醒朋友们,看问题的角度要因时变化,要向蝙蝠学习!


当然,形势的判断,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