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须关注眼前的现实,你将会得到一种不寻常的心境!

(2007-07-31 23:12:53)
标签:

股票

理财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分类: 股市解析

昨晚央行突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政策,由于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些出人意外,故市场认为政府存在通过调控银行大市值板块达到调控股市大盘的意图。今天的早盘依然只是略微低开后就迅速创出新高。虽然新高后遇到短线获利盘的回吐,但股指刚刚调整到5日均线附近就又被买盘拉起,最终七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场继续以红盘报收,月K线以带下影的大阳线报收,并创出历史新高。从今天的盘面运行观察,市场对继续上攻显得比较犹豫,热点有所降温,但好在盘中资金仍较活跃,逢低买盘支撑了大盘出现的屡次跳水,金融等大盘权重股被及时启动进行护盘,大盘继续维持强势震荡上扬走势。

 

今日在市场重新面对新政策利空时,依然能够轻易化解,这说明市场投资者在经历二个月的调整之后,投资思路逐渐变得稳健、成熟,在面对市场新的外在利空因素时,不再盲目恐慌杀跌,而趋于理性化投资。预计明日大盘依然将高开,震荡后很可能继续走高。毕竟,在6,7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市场参与者做多的热情被压抑得太久了,因此一旦释放出来,将是极其恐怖的,也是不可用常理度之的。目前的行情正处于这股热情喷发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的,无论主力是利用这个股热情诱多,还是想依托之将大盘运行进入新的箱体,这股做多热情都将继续进行。大盘今日的调整,不单是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技术面发出的调整要求。但即使大盘最低时仍未击穿5日线,而且震荡时仍然保持着横盘震荡甚至震荡向上的走势,说明利空消息已被有效消化。盘中资金在突受利空袭击之下,仍选择积极做多,大盘仍牢牢的被多方掌控。MACD指标中,红色柱状线不断放大,显示多方的力量没有减退的迹象,短线还有惯性上冲的可能。伴随着新高的不断刷新,后市大盘更可能以震荡的方式在不断清洗浮筹的同时继续小幅上攻。从近期的大盘走势上看,大盘一直在做着回调修复5天线的动作,使得盘面震荡向上。

 

上证指数在突破新高后一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回抽,基本碰到5日均线的短期支撑就快速回升。而这种当天调整不仅有利于修复短线过高的技术指标,又可以消化短期获利盘,不断吸引场外资金进场,为后期的上攻打好基础。而激进者短线可以利用大盘的震荡来及时高抛低吸,稳健者还可耐心持股,等待中线的卖出信号出现。

 

大盘的强势上攻欲望与目前投资者的心理可谓是天差地别,目前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是经历过5.30的心痛,对于5.30的影响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大盘在前期留下的缺口一直是大批投资者心中的痛,此缺口到底何时回补成了股民心中的一大病根,可朋友们别忘记了,当时的行情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现今是大盘风险,两种风险差别太大了。而5.30的高点是绩差、题材股形成的,时此今日的高点是由绩优权重重新刷新的,所以希望朋友们要重新对待这个历史高点,当权重板块轮动刷新股指时,你要把握好你手中的筹码,短暂的调整只是一时,而新高还将被刷新,震荡避免不了,要克制住恐惧心理,新行情新高点,不要以习惯性思维对待这次行情,大盘会涨的让你看不懂;调整也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展开,现在做什么事都讲创新,这次行情也要创新给你看。请你给心一片天空,顺期自然,股市里所有的涨跌都是一个波动轮回,认真、用心把握,不求最低点,不求最高点,别在意一时的涨跌,不要看曾经的过失,只须关注眼前的现实,你将会得到一种不寻常的心境!

 

亚伯拉罕·林肯曾说过“如果我有8小时的时间砍一棵树,我就会花费6小时磨利自己的斧子。”我喜欢这句格言,因为在交易中,它告诉我们——研究、学习和反省是非常重要的,准备交易的时间要远大于执行和观看交易的时间,因为市场远比大多数交易者想像得更复杂、更深不可测。

 

我在此提醒朋友们应保持一份谨慎,注意把握好操作节奏,买跌不追涨。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市场人气高涨之时逢高减仓,风险释放之后则是投资者逢低积极入场的好时机。在操作上,建议朋友们坚持“大涨大卖、小涨小卖、不涨不卖、大跌大买的16字方针”的策略。操作上依然要防范市场性风险,避免因消息面的变化而带来的市场震荡风险。保守的朋友们,还可以观望为主,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要提醒朋友们,看问题的角度要因时变化,要向蝙蝠学习!

 

当然,形势的判断,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