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到1945年,整整十年,季羡林在德国哥廷根留学。去国怀乡,埋头治学,孤独寂寞。就在这里,一段恋情悄悄发生。
缘起:在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家。迈耶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小姐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迈耶家的房客。季羡林常去田德望住处拜访,一来二去,便同迈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羡林当时三十上下,年轻英俊,个子颀长,谦和有礼,正在读博士学位,又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季羡林写博士论文。先用德文成稿,再用打字机打成清样。稿子因为反复修改,很乱,打字量也很大。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季羡林的论文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修改得很乱,对伊姆加德小姐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因此,伊姆加德小姐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备咨询。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季羡林才摸黑回家。
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字的。所以,直至1945年离开德国,季羡林经常去她家打字。
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每逢季羡林到迈耶家,伊姆加德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满面笑容,格外热情。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
温馨镜头: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常常一起去林中散步,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商店里买东西。两人并肩而行,边走边谈,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
每次见面,两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伊姆加德美丽的姿容,悦耳的语声,嫣然的笑容,使季羡林怦然心动,感到一股股暖流在全身涌动。季羡林初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心里充满了温暖。同样,伊姆加德也流露出对季羡林的爱慕之情。他们同时坠入了爱河。
苦涩滋味: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如果敞开胸怀,让爱情的激流涌泻,和伊姆加德由相爱而结合,自己的未来将会幸福美满。如果他克制自己的感情,让正在燃烧的爱情之火熄灭,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注定遗憾终生。
两条路水火不容,没有第三种选择。
这使季羡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理智与情感之间,从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这段苦涩的爱情始终折磨着他。
挥手离开:
“同年(1945年)10月2日,我在离开哥廷根的前四天,我在日记里写道:
回到家来,吃过午饭,校阅稿子。3点到Meyer家,把稿子打完。Lrmgard只是依依不舍,令我不知怎样好。……
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问。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l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选自季羡林的《留德十年》)
幽长的尾声:1980年11月,季羡林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观访问,其中一站,便是访问哥廷根。他特地拜访伊姆加德小姐,事先没有同她联系,想给她一个惊喜。他来到伊姆加德家门口,心里有点紧张,稍微镇定了一会儿,抬手敲了敲门。他满心希望开门的是伊姆加德小姐。年轻恋人,几十年的分离,而今都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再一次相见,那该是什么样的场面?
门开了,开门的不是伊姆加德,而是一位陌生的中年妇女。季羡林向他打听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她摇了摇头,客气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伊姆加德小姐这个人。”季羡林愕然,不知所措。后来,多方打听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始终没有下文。
更幽长的尾声:近年来,有好事者在读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以后,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当然,今天的伊姆加德小姐,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铄。询问的结果都大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
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遥远的回声:2000年时,香港电视台的一位女士,为了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曾专程到哥廷根去了一趟。据她说:她终于找到了伊姆加德小姐,并且访问了她。
在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的时候,伊姆加德小姐其实就住在她原来房间的楼上,可惜住在她原来房间的那位新住户不认识她。就这样阴错阳差,季羡林与伊姆加德小姐失之交臂,错过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与伊姆加德小姐见面的机会。
令人宽慰的是,季羡林在九十岁的时候终于收到了伊姆加德小姐从哥廷根寄来的贺年片和她八十岁的照片。伊姆加德小姐年事已高,已经不能乘越洋飞机来北京与季羡林见面了。
大师晚景:
1990年代初,老祖(季羡林婶母)突然去世。季羡林从小过继给叔叔,对婶母感情无比深厚;
过了没多久,还不到六十岁的爱女婉如,又因病故去;1996年女婿去世;
1994年,妻子彭德华走了。这位陪伴他度过了六十年坎坷岁月的妻子去世时,季羡林的眼泪已经流干了。他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也不愿回到那空空荡荡的家里去,整日只身独坐在图书馆里,埋首故纸堆中,以图忘记一切。一年后,季羡林写了《我的妻子》一文以示悼念。他写道:“去年德华走了。她也活到了米寿,她可以瞑目了。德华永远活在我心里。”
大师啊大师:
精通英语、德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古代语文。中国唯一一个懂吐火罗文的人)
从1978年至2002年的二十四年中,不计散文、杂文、序、跋、翻译,专就学术著作而言,约略统计,季羡林撰写了二百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十一部学术著作。这十一部著作是:
《<罗摩衍那>初探》
《<大唐西域记>校注》(合著)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中印文化交流史》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敦煌吐鲁蕃吐火罗语导论》
《糖史》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等。
这些论文和著作涵盖的内容包括: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2、吐火罗文;3、印度古代文学;4、印度佛教史;5、中国佛教史;6、中亚佛教史;7、糖史;8、中印文化交流史;9、中外文化交流史;10、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2、德国及西方文学;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等。
近年以90多岁高龄,仍然思维敏捷,夜以继日,笔耕不辍。
多少难言堪回眸,一丝温暖慰平生.
大师尚做无奈客,遥远绵长水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