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平仄问题答博友问

(2009-06-25 23:31:12)
标签:

诗词

平仄

文化

分类: 诗词与对联

关于平仄问题答博友问

 

首先说明的是我乃是理工出身,诗词、对联仅是业余爱好,喜欢而已,比不得文科生或是专业人士,我整理了一些资料(很多是参照原文,非原创),希望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您对平仄问题有个初步了解。深一些的东西还是请看一些专业书籍和文章。比如王力先生有很多这方面的著作,有些是深入浅出,不难理解的。

 

王力先生言,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平仄问题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什么是平仄;第二平仄规则;第三未依平仄规则的补救措施。

 

一、什么是平仄?

 

王力先生说:“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四个声调按平仄划分,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古诗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吟”的(电视里常见的摇头晃脑那种),所以有平仄的起伏才会有吟诵时的抑扬顿挫,略懂平仄对欣赏古典诗词是有帮助的。

 

欣赏古典诗词是应该知道古音,参照《平水韵》的,例如王力先生举过的例子《江南曲》: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唐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如果按照现在的读音,这诗读起来很别扭,也不押韵,但是上海白话“儿”是读ní(泥)的,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所以此处“儿”读“泥”。

 

平仄分类依据:古四声按《平水韵》,今四声按《中华新韵》。平仄依古还是依今,抑或是“双轨制”,还存在一些争议。如果您手上没有工具书,有个较为省事的办法,可登录一些平仄查询网,把您写好的句子输进去,可显示出平仄。不过我没试过,不知道哪些网站的软件是根据《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编制的,准确率如何,我想至少应该不会有大问题的。

 

二、近体诗平仄规则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则主要有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联末句和下联首句平仄要相“粘”,即相同。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即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有一些古汉语教材说七律看第四字)。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其它的平仄禁忌为孤平、尾三平。孤平是近体诗大忌,传统认为孤平是指这一句式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更严格的说法是,近体诗一句当中,至少需要一个双平步,没有双平步,就可以认为是孤平。港澳台近体诗竞赛时,句中出现“孤平”者,不看意境,首轮即被PASS。

 

三、未依平仄规则的补救措施

 

平仄不依照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对拗句作适当的补救叫作拗救。拗救有对句相救和本句自救两种。

 

  1、三仄的拗救,把本句倒数第二字改为平声,五律变成“平平仄平仄”,七律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李白《塞下曲》的“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画”拗“麟”救。

  陆游《夜泊水村》的“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泊”拗“船”救。

这种拗救形式在唐宋以及金代的近体诗中用得非常普遍,跟它的常规句式一样常见。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2、孤平拗救是把本句倒数第三个字改为平声,五律成为“仄平平仄平”,七律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孟浩然《早寒怀春》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北”拗“江”救。

  苏轼《新城道中》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自”拗“沙”救。

 

  3、在平仄脚的句式中,即,五律为“仄仄平平仄”,七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倒数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叫作“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救,就把对句的倒数第三字改为平声。

如李白《送友人》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自”拗“班”救。

 

  4、平仄脚的句式,五律是仄仄平平仄,七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倒数第二字不用平可用仄,其条件是要把对句倒数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即,五律是“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律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拗“吹”救。

杜牧《江南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十”拗,“八”半拗,“烟”救。

 

  5、有时候,一联的出句、对句有两处拗字,可以由对句的一个字来救。这种拗救通常和孤平拗救结合起来。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无”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又救出句第六字的“万”字之拗。

苏轼《新城道中》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半拗,“沙”救,“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又救出句的“竹”。

 

  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起来好像不合律,其实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做法,以唐诗较为常见。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我们了解律诗很有帮助。

 

本文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诗友、专家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