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 |
分类: 《三国》与企业管理系列 |
《三国》与企业管理系列:衰落阶段之对比
企业在衰落阶段有如下特点:
高层更换频繁,甚至投资人分道扬镳,从企业挖人另起炉灶;中层干部和员工离开较多;留在企业的干部员工纷纷在找退路,人心涣散。却缺乏有效管理,完善的制度不再发挥作用,互相推脱责任的情况经常发生;减薪、裁员使人人自危;高层的任何振兴措施均遭到怀疑和抵制等等。
一、蜀国
法人代表(董事长)更换因素
毫无疑问,法人代表是企业的最终决策者,法人代表素质的提高一旦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或者企业的新任法人代表的能力与企业规模不匹配,将使企业迅速走向衰落。
刘备身亡,蜀国法人代表换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以后,蜀国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已经大大下降。原来的企业领导人的配置可以两面作战,如刘备领副军师庞统率一路人马攻取西川;诸葛亮率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襄阳、公安一带防守吴、魏。刘禅登位以后,实际上诸葛亮一个人已经孤掌难鸣了,不仅如此,诸葛亮还需提防功高震主。所谓功高震主,大多数是那个“主”(法人代表)昏庸无能所致,比如刘邦是不太怕韩信功高的。《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中,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司马懿使反间计,“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结果刘禅中计,召回诸葛亮。
总经理更换因素
总经理(总裁)是企业的日常管理、业务拓展的组织实施者,总经理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企业的衰落与总经理不能有效的实施组织管理也是有关系的。
诸葛亮病故之后,总经理之职由蒋琬继任,管理团队配置为“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用费袆的话说就是“我等皆不如丞相(诸葛亮)远矣”。
由于总经理能力不够,董事长昏庸,内部管理一片混乱,吴使评论道“近日中常侍黄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项目失败因素
以蜀国的国力(企业的综合实力)经过丢失荆州和刘备伐吴失败后,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此时应该采取守势。但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非要兼并别的企业(魏国),上了六出祁山的项目,结果是劳民伤财。其间已经显现出衰落阶段的管理混乱,如四出、五出祁山(四出祁山前边已经讲过。五出祁山因李严军粮不济,谎报军情,将诸葛亮骗回)时,皆因内部管理问题而夭折。
诸葛亮之后,又由姜维接手继续伐魏。征西大将军张翼曾说“蜀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也”,姜维不听,屡次伐魏。结果第一次兵败牛头山;第二次兵败铁笼山;第三次洮西小胜;第四次败于南安;第五次兵取长城无功而返;第六次刘禅又中司马望反间之计召回姜维;第七次胜了邓艾却折了许多粮车,毁了栈道;第八次伐魏时,又因蜀国“贤人渐退,小人日进”,内部管理混乱而被召回。
蜀国不顾国力,经过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八次伐魏之后,彻底的走向衰落,最终“守成都者八九万,守边境者不过四五万,姜维屯田者不过六七万”。魏国以邓艾领兵绊住姜维于沓中,钟会引大军一举灭蜀。
二、吴国
法人代表孙权在位时,换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几任总经理,由于企业领导人的能力、综合素质和企业的规模较为匹配,所以没出现什么问题。
孙权之后,由孙亮接任法人代表,诸葛恪接任总经理,使吴国也开始走向衰落阶段。诸葛恪攻打新城不下,迁怒于部下,使“都督蔡林引本部军投魏去了”,吴兵大败而回。“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将官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实在不是总经理所为,最后祸及本身。继任丞相孙峻病亡后,由其从弟孙綝接任,情况更加糟糕,“綝字子通,为人强暴,杀大司马滕胤、将军吕据、王惇等”。在孙綝管理期间,“因孙綝不仁”,大将全怿、全端、先锋唐咨降魏;废掉董事长孙亮,最后导致自己也被杀。
吴国最后一任法人代表孙皓素质就更差了,《三国演义》中有多处描写,“皓凶暴日甚,酷溺酒色”,“又奢侈无度”,“恣意妄为,穷兵屯戍,上下无不嗟怨”。罢掉陆抗的兵权后,也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三、魏国
魏国不同于其他两国,是由于大权逐渐旁落,最终被司马氏而取代。是典型的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甚至投资人分道扬镳,从企业挖人另起炉灶”。
造成企业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和决策能力,企业管理者的组织、管理、实施能力,关键项目的成败等等因素。一旦企业领导人和管理人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或是企业关键的一个或几个项目操作失败,将使企业迅速走向衰落。
很多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三国演义》中三国的兴衰是和企业的兴衰极其相似的,研读《三国》,以史为鉴,可以使我们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