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有感随笔 |
新浪财经博客之总结
俺在新浪开博三个多月了,本属自娱自乐。一方面将多年从事企业管理的经验整理出来,为以后的工作有个参照;一方面是将业余时间炒股的心态记录下来,便于总结。除此之外,因为俺喜欢诗词对联之类的,有个博客可作为以文会友的据点。承蒙新浪财经编辑抬爱,在俺开博十几天给了俺升级的优厚待遇(俺不认识编辑,没走后门啊!),将俺的博客列入财经热点博客检索。俺是爱学习的,经常上财经热点博客别人家看看,发现财经博客有以下特点:
一、名人多,草根少
财经博客汇集了经济学家(学者)、财经名记、知名企业家、机构代言人(基金经理或私募基金操盘手)、高级培训师、股评人和经验丰富的老股民,大腕如云,或许是财经评论的门槛较高之缘故,草根较少。财经热点博客中,根据俺初步统计,实名的大约占到70%。
说财经博客门槛较高,俺可不是为了抬高自己。俺是草根,要说有点名那也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是“美人迟暮”了,完全没有硬充大腕的意思。
二、点击率低
财经博客点击率比较低,抛开地产界大腕老潘、老任不说(财经热点博客中没有此二位,不知归到哪类了),点击率过百万的都很少。名列前茅三一总裁向文波的总点击率才136万,都不抵饶颖大妈暴料和赵老陈年关系的一篇博文,那“潜规则”的点击率更高得没边了。一篇财经博文的点击率上万就很不错了,俺的博文一篇最高点击率是3万多,离大妈的零头都差远了。看来“物质文明”远不敌“精神文明”。
三、各有所长
经济学家和学者发表的是宏观高论,高屋建瓴,以评论宏观经济形势为主;财经名记笔锋犀利,切中时弊,多属口诛笔伐一类;机构代言人为自己利益不遗余力的鼓动宣传;股评类均以荐股为主,对大盘的分析不投入过多精力;地产类多着墨于评论房价,以大骂开发商居多;管理类博客曲高和寡,少有百姓问津。
四、板砖如雨
经济问题本身就争议颇多,对不同的问题理解不同,无论你发表什么博文和观点,经常板砖如雨。板砖类型大致有:学术争鸣型、不屑一顾型、人身攻击型、荐股失败型和不懂装懂型这么几种。
也不怪板砖多,有些博客专门和大形势唱反调,属于宋丹丹说的那种“没事找抽型”。
前一篇: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与管理
后一篇:股神林园是06年成都商报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