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部木刻艺术新善本——《刃锋木刻集》和《新木刻》 (图) (淘书随记之四)

(2006-10-06 22:19:01)
标签:

子木收藏

子木

民国旧书

淘书

分类: 子木收藏

作者:子木

两部木刻艺术新善本——《刃锋木刻集》和《新木刻》 <wbr>(图) <wbr>(淘书随记之四)

 

昨天我从山东回到北京时已是深夜,又困又累。今天早上七点钟,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起了床,一路小跑,十几分钟后赶到了报国寺文化市场,院外院内已经挤满了人。每到星期四,院内东侧也会摆满了摊位。旧书报刊的摊位是比较少的,多是些常来的书贾。我逛报国寺文化市场有一个习惯,先是由东边开始快步走一圈,主要是看有没有好书出现。这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哪个摊位有好书,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回去仔细翻看,讨价还价。现在好书很难现市,加之淘书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机会显得尤其重要,晚一步就有可能失之交臂。这是书缘的第一步,只要能看到,剩下的就要看有没有造化了。

 

在东侧的一个摊位上终于看到了几本不错的书。判断是不是好书,有两个因素,一是已见过或了解的书,判断起来会比较准确;二是靠眼力,凭对书相的感觉判断,然后再细心琢磨,这样的判断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对该书的具体情况不了解,这也是大多藏书者最常用的方法。那个摊位的主人好像是山西人,前段时间我曾买过他的书,价格不低。有了心理准备之后,判断这次他的书要价也不会低。我是最不善于与人讨价还价的,所以往往讨不到便宜,但是他有好书,还的硬着头皮上。当看到他的摊位上摆着《刃锋木刻集》和《新木刻》两本书时,看书相就一定是好书,但我没有立即拿起来看,而是拿起别的书,并问价格,卖家开价果然特高,然后心里就开始计划怎么才能买下那两本书。片刻之后,我拿起了那两本书,但表现出一种并不是很喜欢的表情来,免得卖家发现你是特别喜欢,就会漫天要价了。俗话说:“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我也知道,做这些小动作是逃不过书贾的眼睛的。

 

我仔细地翻看着,《刃锋木刻集》,汪刃锋木刻作品集,开明书店19479月再版,品相不错,开价400元;《新木刻》,罗国夫编,宣纸线装,时代书报出版社19489月初版,印量3000册,品相不错,开价1200元。

 

我以前见过《刃锋木刻集》,但不知价格几何。这两本书我特别喜欢,但价格肯定是高了,而卖家口气较硬,似乎难以还价,这下可为难我了,怎么办?要吧肯定吃大亏,不要吧又特别喜欢。最后我还是决定再转转,考虑考虑。说是转转,哪有心思转啊,生拍它被别人抢走了。正巧我在一个固定书屋的柜台前看到了一本《刃锋木刻集》,是第四版,品相也没有先前看到的那本好,要价1200元,显然这是胡乱开价,但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那书值得买。

 

如果我急于返回去的话,肯定会被卖家看出我想得此书的急切心情,我就躲到那人背后,隔着一排柏树来回地走动,观察着他的摊位,每次有人拿起那两本书看时,我是即喜又忧,喜的是有很多人看,说明确实是好书,忧的是怕被人买走。要是心急过去买下来,又不塌实,《新木刻》我从未见过,是原版还是伪版,难以判断,虽然版权页上印的是初版,据说这书有伪书,不得不谨慎。对价格心里没底,想回家查查资料吧,又担心错过机会,好是思想斗争了半天。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后,实在按耐不住了,我想好了心里底价,是福是祸就这么着了。上,回去之后,我开始跟人家套近乎,说对书的怀疑了,说经常买他的书了等等,创造许多有利于优惠的条件,最后卖家看似大方,落到1300元,一分也再不让了。我身上只有1200元,看来是买不成了,只好放弃。走时在他的摊位上顺便买了一本《民主的晋察冀》,开价260元,我还了180元,这回卖家倒是同意了。这本书我在上个月买过一本,价格是300元,显然是买高了,但是原来那本封面是白色的,这本是印有绿色图片的,以为是版本不同,再买此书就是为了回去对照一下,看是怎么回事。

 

喜欢的书没买成,我并没有灰心和惋惜,因为我对价格不了解,还是先回家查查资料再说吧,如果有缘就是你的,如果没缘,强求也没用。回到家中赶紧打开电脑上网查相关资料,倒是查到了一些,就是没有价格可供参考。在《民国书影过眼录续集》中也查到了相关资料,但价格是三年前的,基本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接着我又发信息给书友,书友很快告之价格高了。看来与我的判断是一致的,对书是没有质疑的,就是价格问题让我左右为难,我又开始做思想斗争了。

 

我拿出以前的那本《民主的晋察冀》来对照,内文完全一样,再仔细看封面,突然使我醒悟,实际就是一样的版本,只是原来的那本书的封面因保存不善导致退色,几乎成了白色,这也是我经验不足所致。

 

经过再三思量,我还是下定决心再回去试试,哪怕买亏了,也不在乎了,免得日后后悔。这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饭也没顾不上吃了。卖书人见我又回去了,终于肯冲我一笑,他的笑自然不是正常的笑,为了书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我还是先跟人家套套近乎吧。我说: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少赚点,卖了早回家过节多好呢,看在我专门从家里取了钱,又跑回来的份上让一点。”

 

我说了许多,他那里就是不松口。这时又围上来几个人,看来是有不少人对此书感兴趣。后来没招了,说就只买《刃锋木刻集》,你猜怎么着,他又要回400元了,这卖书人够奸的吧。后来好说歹说让到360元成交。我递给他400元,随后我说:

 

“钱你先别找,我痛下决心了,两本书给你1200元,你也别再坚持1300元了,再不行我可是真的不要了!”

 

没想到一直强硬的他竟同意了。付完钱后,我又一页一页地仔细检查了一遍,才放心离去。以前我曾在报国寺买过一个山西老者的书,是乾隆时期的古籍,卖家说书是齐全的,结果回家经仔细检查,有一半不全。后来一直寻找了半年之久才找到他,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吵之后,才肯退书。现在我已养成了仔细检查的习惯,也是教训所致。

 

虽然我清楚买的这两本书不便宜,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两本书是我的了,我喜欢,我拥有,我就可以慢慢欣赏了。

 

回家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认真地翻看起这两本书来。

 

《刃锋木刻集》共收汪刃锋木刻作品30幅,其中《陪都剪影》是彩色印刷,其余均为单色黑版,单面印刷,前后环衬均以同一幅木刻作品绿色印刷,书后附录有茅盾写的《看了王刃锋的作品展》和叶圣陶作的《刃锋的木刻与绘画》两篇文章,他们在文中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最后是作者后记。封面选木刻佳作为图,书名字体挺拔有力,红黑两色印刷,整个设计简洁大方,艺术性极佳。内文文字繁体横排,左翻,封底印有开明书店社标,25开平装本。该书同时另有精装本出版。《刃锋木刻集》的初版是19474月,内容和形式与此本完全一致。

 

《刃锋木刻集》的作者汪刃锋,原名汪亦伦,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卓有影响的著名木刻家。他的木刻作品,以严酷的真实、呐喊式的艺术语言,和激情似火的感染力,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他的作品积极地直接针对社会现实,映照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黑暗、阶级压迫的残酷、民众在炼狱中绝望挣扎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挣脱锁链走向反抗与觉醒的精神状貌。他的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出版有《刃锋木刻集》、《木刻教程》、《南中国的画像》等。现在,他的木刻作品和出版物已经成为收藏家们所追捧的珍品。

 

为了更好地欣赏和了解这本《新木刻》作品集,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新兴木刻版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革命性和艺术性谱写了非凡的光辉篇章,而这一历史篇章正是由鲁迅在上海发起的。1934年鲁迅在《木刻纪程》的小引里这样写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创作木刻的绍介,始于‘朝花社’,那出版的《艺苑朝华》5本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引起了青年学徒的注意。到民国20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国最初的木刻讲习会。”

 

鲁迅在中国新兴木刻艺术的发展上,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鼓励和培育了一大批艺术家走上木刻学习和创作的道路。为了更好地宣传木刻艺术,194755日在上海《时代日报》上创办了《新木刻》副刊,李桦、杨可扬先后任主编。起先是两星期出版一次,后来由于读者的喜爱,改为周刊,直到19488月,因该报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被迫停刊,共出版了52期。

 

为集中展现一年多来的木刻作品成果,19489月,时代书报出版社以罗果夫(时代日报主编)名义将在《新木刻》副刊上先后发表的木刻作品及文章选编成《新木刻》单行本出版发行。就是我现在收藏的这个初版本。该书前半部分共收木刻版画作品75幅,作者有陆田、李志耕、葛原、李桦、古元、龙廷霸、赵延年、陈望、甫堡、野夫、烟桥、永玉、金逢孙、朱鸣冈、可扬、黄肇昌、西厓、刃锋、张一山、白勺等43位木刻艺术家;后半部分收文章21篇,作者有吕木成、李桦、陈烟桥、杨可扬、野夫等。封面选木刻佳作为图,装帧古朴典雅又具时代感,橘黄与黑双色印刷。内用宣纸单面黑墨印刷,每面一幅木刻作品,下印作者名。书前后分别有编著者《序》和《编后记》两文,版权页上半部分内容用俄文印刷,内文繁体竖排,传统线装本,传统线装本,25开本(15.4x17.8cm),右翻.两部木刻艺术新善本——《刃锋木刻集》和《新木刻》 <wbr>(图) <wbr>(淘书随记之四)

 

2006105星期四(深夜)

文章引用自:http://www.zmsxsj.com

文章引用自:http://www.zmsxsj.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