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完了金老的大作《倚天屠龙记》已经是好几天前的事了,放下书卷,总觉心中怅然,若有所失。昨日略加复读,原来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一袭青衫曳地的周家渔女周芷若周姑娘。
如果说黄蓉和小龙女都是“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得”。那么周芷若无疑是金庸先生射雕三步曲中刻画的最为真实的女性。也正因为她太真实了,所以在那个时代也注定了她悲剧色彩的一生。
有人说她阴辣狠毒,但我却觉得她本性良善有着女人天生悲悯世人的母性:昔日汉水舟中,年幼的周芷若刚刚遭受家破人亡,失去世上唯一依靠惨剧(可以想象一下,这对于一个自幼丧母且才十一二岁的贫家女童来说意味着什么?),自己尚不知道将要流离何所的情况下,看到伤重病危的张无忌,俨然象个母亲一样疼他,照顾安抚他;有人说她心胸狭窄,我却认为她深明大义:万安寺塔上,赵敏以毁容为胁,逼她降金,她虽心中害怕却也只是说了句“我不降,你把我杀了吧”;有人说她善工于心计,一身邪气,我却要说她本性儒弱单纯:那个在大都藩篱中已是娥眉掌门却被众师姊逼的唯唯若若的周芷若、那个愿意吞下金花婆婆毒药以换取同门师姊性命的周芷若可曾象一个居心险恶、胸怀城府的人?周芷若自幼就无亲无眷,孤身一人被卷入凶险江湖,入娥眉门下更有那口如利剑,心如蛇蝎的丁敏君,若说她在这样的是非之地没有一点明哲保身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日后她设计夺得倚天屠龙,陷害赵敏,固然阴险,我也不想辩白,但诸位看官却曾想过这可是她的本意。
然而就这样一位容颜顷城、秉性善良的怯儒女子,日后却算尽机关抢夺倚天屠龙,杀害无辜忠良,最后又用悲剧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不能不让我为之动容、为之骇然、为之喟叹。
要解析周芷若的悲剧,我们还得回到原著中去。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两个人物------灭绝师太和张无忌。一个是在她举目无亲、像一叶浮萍随风雨四处飘摇的时候收留并抚育她长大成人的恩师,一个是在她情窦初开之时却只能小心翼翼地游走在同门师姊争宠的风波给过她人生第一次爱情体验的恋人。可以想像一下这两滴甘露对这颗长年缺少爱滋润的尘埃会产生了怎样的反应。他们成为了周芷若命运天平当中分量最重的两颗砝码,她从来没去想过也想不出她要向哪一边倾斜。
可命运偏偏狞笑的要这个弱女子做出决定。
祸根在光明顶上张无忌独战群雄成为明教教主并和倚天剑屠龙刀扯上重大关系之时就埋下了。众所周知,这灭绝老尼生性迂腐,偏狭得认为明教是座魔窟,狠不得杀尽天下明教教众。而且她似乎没有人间的烟火气息,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在书中她除了将明教赶尽杀绝、光大峨嵋派外无事可做------她不是一个人,她只是一台屠杀明教的机器。为了杀明教左使,她可以亲手毙了爱徒纪晓芙,因为她之所以亲睐纪晓芙是因为期望她能继承衣钵成为第二个灭绝师太,既然不能承业,留下来又有何用?为了夺倚天屠龙----这两件关系光大峨嵋派的两件物事,她可以用周芷若死去的父母,还未出生的孩子,甚至将死未死的自己逼“爱徒”发毒誓,逼她用感情相诱张无忌,骗得倚天屠龙,却不可动真情,只因为张无忌是明教教主。她哪里不知道周芷若此时已经对张无忌已吐露芳心,可她又哪里会懂得这人世间的至情真爱。
我不知道周芷若在发了那毒誓后是受了怎样的煎熬,金庸先生也忌于白话文的叙事小说不能有太多的心理描写,而周芷若此时的悲苦又岂是寥寥数笔所能描绘,于是干脆用两次晕死过去带过。想来其中的苦楚岂我等常人所能体会,有岂是我这拙笔能刻画。
命运狠心地把这个弱女子推到矛盾的焦点,然后幸灾乐祸地看着她迷茫徘徊在十字路口。向左,那是恩师的遗命,是灭绝老尼要走却没有走完而周芷若未曾踏足也不想开始的路,向右,是她的爱情,是她渴望的幸福的方向。但那个毒誓和恩师的遗命却犹如千斤重担般无时不刻压着她挣脱不开。
周芷若太普通了。她没有黄蓉的智慧,能够立辨是非利弊选中对的那条路;她也没有小龙女的幸运,迷路的时候有杨过带她坚定地走下去;她也没有没有赵敏的狠心,去留片刻,能狠心取舍放手一搏。她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古代女性中的一员,她们温柔、善良,但要命的是她们也怯儒软弱。
软弱的女子是做不了这样的决定,因为这样的决定需要取舍,取舍意味着放弃,而软弱的女子往往不能狠下心来放下。周芷若的抉择更是艰难,她不是要背叛恩师,就是要背叛爱情。
既然抉择取舍不了,周芷若想到了逃避------死。她服过金花婆婆的毒药,她在客栈中试过上吊,可那恶毒的老天像是热闹没看够般三番五次就不让她死成。也许有些人要骂我了,你丫的有没有人性恨不得人家死啊。或许你们是对的,但当我看到她服金花婆婆的假药时,总是隐隐的希望毒药是真的,对于周姑娘来说,与其这样受尽百般煎熬活着,死也许是她最好的解脱。
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就是为什么死里逃生的人特别珍惜自己的生命。既然死不了,周芷若只好生不如死的活下来。这个时候也许有个人是可以救周芷若的,他就是张无忌,因为柔弱的女子有个通病,她们大多遇事犹豫优柔。小龙女也迷茫徘徊过,她数次离开过杨过,甚至差点嫁给了公孙止。但杨过对小龙女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爱情信仰终于带着小龙女走出了困惑。可周芷若没有那么幸运,她的张郎却在这个时候正与赵敏情意绵绵。这无疑是断了周芷若的后路并狠狠的往深渊揣了她一脚。
周芷若是很普通,没错,但她不傻。抬眼一望,幸福的方向黑雾重重,遥遥无期。既然死不成,爱情又无望。那就……那就往左走吧!走投无路的她被逼上了绝路,而且这一不踏上去竟回不了头了!因为从这一步起,她生命的轨迹像外开的双曲线离张无忌越来越远。她杀了殷离儿,她陷害赵敏,她打死打伤武林义士。她…她成为了万人唾骂的十恶不赦之徒。她终于身败名裂,她也没获得心上人芳心,她什么也没得到,就差被人千刀万剐了------或许死了尚好。
她的悲剧终于粉墨登场并取得轰动效应,悲剧很成功…很成功瞧得看热闹的贼老天是大声叫好,看得众位看官也是拍手称快。堪称华丽------华丽的悲剧。
这么一幕悲剧自然是惊世骇俗,众人定然要想起这幕剧的导演是何方高人。却不是旁人,正是这主演周芷若。张无忌没有错,张无忌在她夺刀抢剑之前本来就没有与周芷若有白首之约,等她犯下恶行后,与周芷若解除婚约也无话可说;赵敏也没有错,她只是勤勤恳恳并用智慧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幸福;灭绝老尼稍有牵连,但一个死人,又能有多大的干系?错的是周芷若自己,命运的绳索握在手里,任凭别人和命运的摆布,她自己…自己却不曾使过一把力。
倪匡评金庸的小说时说过:“周姑娘有说不出的苦”,可周芷若的苦衷又何止苦不堪言四字能概:且不消说她一生命运多舛,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可怜连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没有、连个在受伤的时候可以停靠的家也没有;在峨嵋派又受尽了排挤,当上了掌门还差点被同门逼死,于以前受的委屈还用说吗?;她为了报答师恩被迫做的伤天害理之事被千夫所指受的委屈不说,她做了这大违本性的恶行自己心里又何尝不是万分愧疚、惶惶不宁。她在少林求方丈设灵堂做法事求的是什么?只怕以她的天性,这一辈子也要活在自责中不能原谅自己,这份愧歉带到坟墓也要让她不安;人的苦楚若是能发泄一下也好受些,可她又能找谁倾诉?灭绝老尼?恐怕她是听了与屠戮明教、光大峨嵋无关的话三句也嫌多。张无忌吗?嘿!好不容易能坐在自己旁边的张郎,心里装的却是赵敏的影子,周芷若敏感的眼光又如何捕捉不到?又如何能这般托付心事?这满心的悲苦,周芷若就只能在夜幕的黑暗中独自舔犊了;她滥自多情,幼年怜悯张无忌,像母亲般端水喂饭照顾起张无忌,临走时看到他不舍哭泣,抹泪赠巾相慰。峨嵋门中怜悯同门师姊,愿吞下毒药救得同门性命。她简直成了观世音菩萨,要悲悯世人。可到头谁又曾来可怜过她?和张无忌所谓的爱情多半只是陪衬赵敏的一出闹剧而已。同门师姊在她服毒居然没半人出来阻拦,恐怕居心险恶只盼她死了正好篡位的是大有人在。可笑!可悲!
这些还只是周芷若悲剧的表相,真正为周芷若一生抹上悲剧底色的点睛之笔还在于:她一生从来就没有心无旁骛的走过自己要走的路、她从来都没有纯粹的去追求过自己的幸福、她…周芷若从来没有完完全全的做过周芷若的周芷若。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书中结尾处周姑娘那个似笑非笑的表情,眼前是倾慕的张郎与别人夫妻恩爱,脑际略过的是此生如烟往事。那个似笑非笑的表情下隐藏的又是怎样的翻滚思绪。行文至此,我不禁有些动情了!倘若真有时空隧道,倘若真有周芷若其人其事。我真想对着似笑非笑周芷若大喝一声:“芷若姑娘,你可醒了没有!”
可这终究只是一卷书,一幕剧、一幕悲剧而已。鲁迅先生有言:“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斗胆推而论之,华丽的悲剧便是要把极至美好的东西撕的粉碎。忽然想起这幕剧的书外总导演金庸老先生,他苦心孤诣的创造了一个精品,却有无情地亲手将他摔的粉碎。其中的用心良苦,芸芸看官中又有几人知晓,几人一笑而过。
第七只烟蒂将要掐灭的时候,终于要结束此文了。烟蒂熄灭的电石火光间,恍然看见袅袅青烟缭绕之处,却似那长裙飘飘的芷若姑娘款款走来。戴撩去烟雾,望见的却是一袭青衫曳地,落寂而去的只影。
后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