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狂、逸第二代篮球鞋设计师采访

(2012-12-03 20:34:43)
标签:

体育

分类: 鞋闻
http://s12/mw690/4ab79833tcff1eec9b88b&690
http://s12/mw690/4ab79833tcff1f352d40b&690

马迅:狂和逸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李宁在现阶段,对于现有的球员资源以及产品资源重新划分界定,由此提出的一个概念。李宁把球员大致划分为逸与狂两种风格类型。逸是一种飘逸型的选手,他游弋在对手之间,随时发现寻找进攻的机会,然后突破进攻得分,或者去组织其他的队友去得分;狂是那种摧枯拉朽的,性格是奔放的,进攻方式是以身体力量对抗为主的方式。在这两种风格基础上,再去界定产品怎么样更好地为这两种类型的球员去服务,所以就有了逸和狂的系列产品。基本上这就是逸和狂概念构架提出来的背景。

在讨论怎么做这一季产品的时候,我们先确定了要分成逸跟狂两个系列,也知道了逸跟狂的球员的属性跟定义及我们怎么去根据这种属性去发散去寻找我们产品设计的这种灵感。

这个时候我们李宁设计团队整个篮球组有了去美国培训考察的机会。我们去了波特兰、波士顿、纽约,这是埃里克·米勒给的建议。因为米勒是在美国纽约长大的,他对美国的篮球文化了解非常清晰,也比较深刻。他认为波士顿是可以代表逸的,而纽约是狂的文化。但在当时对于我们来说理解不了,因为毕竟没在那两个城市里生活,也根本不可能去体会。

到了之后,米勒就让我们去观察这两个城市人的不同生活,从细节上入手,比如从饮食、建筑、市容市貌上来区分。大家都知道波士顿是个大学城,很多美国著名的大学都在波士顿,所以整个城市的学术气息还是很浓郁的,大家的穿着都是彬彬有礼的。他让我们注意,在波士顿街边上有很多公共下棋的石桌,有很多人会在那儿下棋。所以说,整个波士顿是文化氛围,学术气息挺浓郁的一个城市。我们第一站到波士顿,还没有特别强烈的体会,当到了纽约的时候,有了对比强烈的反差就很明显了。

虽然两个城市离得不远,但是纽约高楼耸立,给人很强的压抑感,是现代都市的感觉。我们住的酒店进去之后一拉开窗帘,第一反应就是蝙蝠侠飞过的街道。黑色的防火楼梯在外面,墙面潮湿得滴着水,是特别压抑阴森的感觉。你能够感受到美国漫画里像蝙蝠侠等,在黑暗中主持公正的力量。包括你能看到城市的人的生活节奏,大家都是非常匆忙,就是没有像波士顿那样优雅。比如挤地铁,纽约人可能也不太讲礼貌,出租车司机他照样拒载,你得跟他谈你给他小费他才拉你。你感觉是到处充满机会,但你一定要去抢去抓住,而且不是温文尔雅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所以,这两个城市,让我们感受到了米勒怎么看待美国文化的逸跟狂。其实我们当时不光是围绕着城市,也讨论过很多很多比如之前提到的这种像蝙蝠侠或者像美国影片等等,通过很多很多内容去理解美国文化内涵里面的逸和狂。

逸跟狂这个概念最早提出来的时候,就连我们中国设计师之间的理解都不一样,那中国设计师跟美国的设计师的理解差别就更大了。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沟通工作。再后来我们又回到了波士顿,在波士顿南边有一个很有名的航空博物馆,在那里有很多军事类的东西,对我们的启发和帮助也非常的大。而且米勒是个军事迷,而我们国内设计师也是军事迷,所以这是我们一共同点,也可以有共同话题可以切入去讨论。正好当时中国的歼20隐形战斗机试飞,是一个很大的的新闻,我们就想用军事的题材作为这一季设计的造型来源和灵感来源。

大家知道隐型战斗机首先它是隐型的,要规避对方的雷达对你的搜索,去完成攻击任务,然后再以高速返回,整个的过程都是隐蔽的。这种特点很像我们李宁提出的逸的概念。首先我不是去靠身体去对抗的,我是靠我的灵活性,靠收装自如的能力、技巧进行周旋,然后寻求时机,发出致命一击,最后迅速回撤防守。所以,这种隐形战机的特点和逸的特点是比较接近的,所以,我们当时用了比较热门的隐形战机。其实,歼20只是诸多隐形战机中的一款,因为那是中国的第一款四代机,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主要的造型的来源,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隐形战机的特点,都会融入到我们鞋的设计当中去。

江源:当时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除了战斗机的灵感来源,还有参考东西方武士与侠客的感觉。

马迅:是文化碰撞的结果。米勒当时给的逸的第一稿的草图,跟现在成品的差距比较大。因为我们在研发过程中经过试穿和讨论,其实希望逸的球员更灵活,更飘逸。而这一类的球员往往更希望低帮的设计,而不是高帮的。所以后来把逸高帮的设计改成了低帮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这些起伏的发散型的线条,就是速度感非常强的,还是保留在了后面的设计当中。

逸系列鞋底的设计基本上还是原有的想法,包括战机尾部喷气口的感觉,演化成为了李宁环弓的造型,鞋底这种比较直的几何形的线条,都是大家看到从隐形飞机上机翼和进气口部分的造型。

说到鞋底,大家可以看一下花纹的排布。基本上逸适合速度形的选手,所以他一定要有很好的止滑,所以鞋底花纹基本上采用的还是常规的水波纹,在其他部位有新的变化,其实也是水波纹的纹路,(看鞋实物)这个纹路是比较新的,在我们的鞋上没有用过。

刚才说到狂的时候,我们说到了纽约。从军事题材上,我们想什么样的武器适合于我刚才说的狂的特征,包括球员是靠力量的,靠毁灭性的打击。

首先看这种武装直升机的火箭巢,给人感觉就是一种在短时间之内,给对方以毁灭性打击的感觉,因为它的发射速度快,然后现场效果是特别强烈的感觉。我们就决定以阿帕奇的造型,很有张力的结构感的造型,以它作为狂设计的造型来源。同时我们也找了一些,就是西方他们认为的铠甲的造型。其实大家也知道中国的铠甲跟西方铠甲的区别,这就是典型的西方人认为的保护。大家可以看到里面支撑的结构,这种三角拼接的感觉是从阿帕奇的座舱、风挡的结构上面来的,包括鞋面整个的造型的灵感都是来源于此

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出逸和狂两个鞋的不同,狂这边格外的强调了脚踝的保护和侧面的支撑。虽然两个系列鞋面都用了3D立体压膜的工艺,但是大家可以看到,狂那边的结构的这种线条跟排布是跟逸有明显的区别的,逸是速度感很强,而狂强调的是支撑跟保护,他用了一个比较新的双绑带的设计,提供额外的脚踝的保护

在狂的鞋底上,除了按照传统弯折的区分以外,突出了后跟搭载的是李宁弦弓的科技,因为刚才逸那边用的是环弓的科技,狂这边强调的是一个极致减震。这样的分布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之前也很少见到这样的纹路。需要耐磨的地方用了比较粗犷的纹路,然后按照力传导路线的止滑方向,同样用了经典的水波纹的设计。

这个基本上就是逸跟狂的两大系列设计的造型背景的来源。

江源:大家知道之前我们有一个HeroVillain的逸和狂的第一代的鞋,家族款。当时第一代在推出之后,李宁就提出了再用狂和逸家族的概念来推广这一季产品。所以我们就有了第二代逸的三款鞋和狂的三款鞋。而且第二代会比上一代做得家族感更完整,从前期就开始在产品的整合上面力度更大,而不像过去是后来慢慢去调整,摸索。我们把摸索的过程完成了以后,包括我们对逸和狂的理解更深刻了以后,然后我们再得出来这样一个新的呈现。我们设计的概念和灵感就是经过讨论结合出了这两个大的方向。

马迅:大家可以看出来,从高端到低端的这种takedown概念的,在李宁篮球的品牌设计当中,应该是贯彻地最好的一次,也是最清晰的一次,这跟我们前期的这种充分讨论分不开。

 

记者: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狂和逸都有三款产品,然后从高端到低端,这三款在科技和材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马迅:我说一下逸,您能看到在最高端的版本上,首先后跟有环弓的这个搭载,在这个鞋面上你能看到有一些丰富的这种3D立体压膜,包括3M的材料的使用,这些在takedown的产品上会有所减弱。

在底部上takedown的两个版本我们取消了环弓单元,只在视觉上保留一个呼应。后跟里面放置了Cushion减震材料来替代环弓。高端版本后跟处,在内制钢板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个外置的TPU可视化的额外保护,也是让它更稳定了一些。这种逐级的takedown一是拉开价格,二是满足不同层级消费者的需求,并向他们传达出李宁同样的设计思想。

江源:狂系列最高级版本,后跟是弦弓减震科技,因为弦弓的跨度大,缓震空间大,所以它就更适合这种力量型和这种侵略性非常强的选手使用。在这个鞋面设计上,刚才提到说有一个双绑带提供非常好脚踝的保护,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力量型的球员,都是穿着高帮的运动鞋,而且都很重视踝骨的保护。然后它的支撑面会更广,支撑的线条会更多,用了三角形稳定的形式,去作为一个鞋面的支撑方式。而且压膜工艺相对来说比较柔软,需要有更好的支撑。因此在takedown产品上,我们是按照统一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方式,使用了稍微硬一些的鞋面,去提供脚踝的保护和整体鞋的支撑,取消了双绑带的设计;第二个我们取消了后跟的弦弓,因为可能有的风格属于狂的这种球员却不想选择弦弓,那么我们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我们在后跟处有大量的Cushion材料,还有TPU的结构包住Cushion的后跟,然后把它跟中掌有一个力传导结合。

然后鞋的内腰,takedown产品上我们采用传统的针车的工艺去做,也是尽量提高支撑性,就是说让它能够在这个价位上成为消费者能够选择的,针对力量性、侵略性强球员设计的,具备最好功能性的产品。

狂系列最低端的这款,搭载的是李宁弧的鞋底,它的特点是在这个减震结构上,也比较符合入门级的消费者。

 

记者:逸系列三款都是低帮,狂系列的高端两款是中帮,为什么低端版本成了低帮?

江源:这也是产品规划中的考虑到的一个点,就是不能避免这种侵略性强的球员有这种灵活性的需求。因此我们用了李宁弧的鞋底,走结构减震的概念,同时满足一部分喜欢低帮球员,或者低帮球鞋消费者的需求。因为我们也能看到,有些灵活性球员的力量还是挺大的。

马迅:其实Take down,就是一个渐变,一种是心理需求,一种是功能需求。最高价位的产品,你的功能肯定是最好的。保护、支撑,肯定是要做到最极致,才符合专业的需求。但是Take down可能就是说,越接近于低端价位的产品,越要适合平时穿着。他可能不光只是穿鞋去打球,他平时可能上课上班,都穿篮球鞋。所以它到狂这边最低端一个价位就要考虑到这个方面的这种需求。需求是渐变的,Take down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记者:我们上一代狂逸用的是Cushion的材料减震,然后这一代开始全面变成李宁弓的平台,这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马迅:李宁环弓科技和弦弓科技都达到了新的一个研发的阶段,在这个背景下李宁的功科技平台到了推出新产品的周期了,所以这是一方面的因素。

而且考虑到刚才说的狂和逸,其实无论是弓也好,还是Cushion也好,都是一个减震的平台。针对减震,我们把最高端的弓科技运用到顶级的这两款鞋上,Cushion依然用到Takedown版本,并没有被直接放弃。

 

记者:我想问一下,狂逸系列,它具体的是根据球员的位置划分,还是根据球员的球风划分?

马迅:不是按照位置来划分,是按照风格。他的风格可能是场上的风格,包括他穿衣服的风格,包括人的性格,综合考量的一个因素,不光是他在场上打球这么一个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之前做了那么多前期的工作,跟国内设计师讨论,跟美国设计师讨论。它是综合的概念。

 

记者:再问一下两位老师,这个狂逸会用到新赛季CBA上面吗?

江源:像目前看到的结果应该是会的,我们已经作了很多CBA的配色。

马迅:已经做了几轮的球员试穿了。

记者:都是用了高端的版本的是吗?

马迅:大量的赞助还是用了中端的这个产品。

马迅:你要拿一两款鞋子,去赞助那么多的球队,其实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因为球队里面的球员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这种需求,可能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集中在中间这个款上,它的功能点没有那么的极致,更有利于我们调整贴近所有人的需求,或者说考虑到为球员服务的空间,中端款可能会更容易操作一些。

 

记者:球员试穿之后,有没有提出一些意见给咱们反馈过来?

马迅:有很多很多意见,可以说每个队也不一样吧,有综合的,也有个案。你们可能没观察过他们的脚,咱先不说亚洲人的脚跟欧洲的脚有多大区别,就是现在在这屋里,大家把鞋脱了,就会看到所有的脚型差别有多大。如果大家有这个概念的话,就会明白制造一双鞋子,一个楦头用来服务于所有人,真的是一个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专业水准的球员来说。所以说共性的问题肯定有,比如说之前有人提出有包裹性的问题,有些这种底部的问题,包括有的人认为这个硬度会偏硬,有的人认可会偏软,其实硬度是一样的。所以李宁就根据他们的这种需求,做几个不同的硬度等级来给这些球员。

其实我们之前做试穿的时候,是按照三个楦头来做试穿的,宽、窄、标准楦头,标准的是我们一直在用的。但是因为脚型差别太大,我们给一些极瘦的脚,出了一个窄楦头,还有的脚特别宽,尤其是有些专业运动员,可能长期的运动让他的脚变形了,所以可能需要特殊的服务,所以我们有三个楦头。李宁为每个俱乐部的球员都做了专业的三维扫描仪量脚,搜集每个球员的信息,然后给他合适的鞋子。第一轮根据他的脚的信息给他提供,然后再看实际的试穿调整,最大可能的来满足每个球员的需求。

 

记者:目前狂逸系列篮球鞋的市售版和CBA球员版有哪些区别?

马迅:有些细微的差别,比如之前说那个鞋底纹路上面,因为现在要针对CBA的场地做一些调整。所以我们可能要更多地运用水波纹,大家知道水波纹是止滑最经典的。所以可能在纹路上会有多多少少的不同。

记者:中底配置的有区别吗?

马迅:中底配置没有区别,配方都是一样的。

 

记者:您觉得您设计这双鞋,跟以前驭帅7的设计有什么区别?

马迅:肯定不一样,就跟演员似的,你接这本是这么一个角色,那你塑造肯定不能用你以前那个熟的路线来塑造。但是有些规律应该是一样的,比如说分析问题,界定问题。

首先我们界定球员的这种类型,功能上的需求,它需要什么样的主要功能点。刚才说了,逸这方面倾向于速度,倾向于这种灵活,狂这边倾向于这种减震、保护,这就属于区别于两个功能的需求。然后在这个大的框架之内,组织你的设计语言,组织你现有的科技平台,怎么能够为你的设计最初的这种初衷去服务,这个思路都是一样的。

其实您刚才看到那个隐形战机,驭帅7灵感来源也有隐形战机,因为这些都是速度型的。驭帅其实在划分逸跟狂的时候,它也是被放到逸下面了,它不是独立的,它是在逸下面的一个子集可以说是。所以说它很多的特征是一样的。

 

记者:设计这两款鞋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马迅:首先困难是沟通。一个是内部的沟通,因为中外设计师在语言、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差异,有些东西也不是靠语言就能完全传达的。还好我们都是学设计的,不行我们能画,通过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东西的沟通反而事半功倍。

记者:和米勒最大的分歧在哪?

马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原则上的分歧,因为我们跟米勒无论从工作关系,还是私人关系都非常好,大家很聊得来,很投机。我觉得最大的障碍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并不是其他的障碍,我觉得这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记者:咱们有没有收集过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他们可能比较注重鞋子外形,或者重量等很简单的方面。

江源:经常有,好几十页的调查的结果,我们要慢慢看。当然我们首先还是以专业球员的信息为主,因为公司目标还是以设计专业产品为主,要做专业体育品牌;然后实际上真正的消费者和专业球员的需求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可能有的消费者更在乎造型好看,有的消费者在乎的是配色好看,球员可能更在乎的是这鞋合脚,能帮助球员提升运动的成绩、表现等。但是就大部分人而言,并没有太大区别。在球员来看,我要这双鞋穿着,能够帮我打出好成绩。当我们普通消费者买鞋,穿着它打球的时候,这点诉求其实都是存在的。

马迅:消费者分层有几种,一是消费能力的分层,还有一个是买鞋这件事,在他生活当中占多大的比例,就是他愿意花多大的精力和物力去干这件事情。其实,对于这方面来说,我们这几个设计师也是消费者。我们每年也会买鞋,本身都是Sneaker,这部分心理我们也有。无论对于专业球员也好,对于消费者也好,买鞋是解决两个需求,一个是实际的功能需求,另外一个是实战中的需求,可能从这里就有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分了,专业球员要求要高一些,这是与普通消费者唯一的区别。其实球员也希望自己穿得酷一点,亮一点。我们拿鞋去队里边,一看鲜亮颜色大家都想要。这部分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

 

记者:那这双鞋会不会在NBA赛场上出现?

马迅:埃文·特纳已经在穿,穿了逸系列顶级的那一款。

 

记者:不考虑品牌的因素,觉得现役的NBA球员,你觉得谁最适合代言逸系的,谁最适合代言狂系?

马迅:不考虑品牌有点难。我觉得埃文·特纳是很适合逸的,无论从他打球的风格上来看,还是这个人场下的穿衣着装,包括谈吐的风格,他都是很典型的逸的球员的代表。温文尔雅、有内涵。他就是彬彬有礼的那种感觉。

 

记者:咱们这两双鞋跟竞品的相关的鞋相比,特点是什么?

马迅:首先都是处在篮球发展的时代,球员划分的这么一个大背景之下。你说与竞品,与他们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有东方的设计师,也有西方的设计师,我们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同样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来完成设计与创造的一个过程,由此体现出了产品的一些特质,这可能是李宁独有的。

http://s16/mw690/4ab79833tcff1f2a5aeef&690

http://s16/mw690/4ab79833tcff1ef1ac11f&690

http://s16/mw690/4ab79833tcff1ed47cddf&690

http://s11/mw690/4ab79833tcff1edd10f4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