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血红的夕阳中,是报仇声的号角,是痛失亲人的哭喊。曾经狂欢的婚如礼乐章却成了今的冲锋号角。一片撕杀,万分豪情。一群丑恶与高尚的灵魂随夕阳坠入黑夜。一切已归于平静。地面是一片的狼籍,和同远处风吹的高粱,杂而不乱,分明摆出了“高尚”二字。血红的夕阳,血红的高粱,血红的鲜血。张艺谋不愧是色彩与构图的大师,一切仿佛不是刻意雕刻又好似精心安排,仅是这浓浓淡淡的一笔就已深深的嵌入了主题。 色彩永远是张艺谋的拿手好戏。不管是曾经 的《英雄》《十面埋伏》,还是现在正热播的《满城尽是黄金甲》,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张艺谋天才的艺术眼光。影片《红高粱》以红色为主调,配以灰色和黄色,整个基调仿佛昏暗又热情奔放。红色,这个中国最的色彩,既象征喜庆,美满,又代表革命,激进。同时在片中又充满了无限的张力与野性。其实影片的用色也是极其夸张和大胆的,他不仅让高粱和夕阳是红色的,就连汉子的身上和九儿的脸上也是红色的,这不仅仅是镀上了一层红色那么简单,而是仿佛肌肤真的与红色溶为一体,着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将那份野性发挥到极至。片中张艺谋以其独到的手法,淡化了传统眼中红色的象征性,而将野性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片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九儿回家是遇到早已等在高粱地里的轿夫,他们在高粱地里追逐,淡红的太阳,灰绿色的高粱被风吹着到处摇摆,九儿则是着幅画面中最浓的一抹红色,然后是高粱的里的苟合,她是敢爱敢恨的女子,更是个狂野的女人。 除了红色。灰色和黄色也是片中的一大基调。灰色在片中所表现的更多的是色彩的明暗。在九儿决定真正的爱情之前,整个色彩是暗的,高粱是灰绿色的,夕阳是血红色的,道路是灰红色的,就连酿酒房里的蒸汽也是带灰色的。阳光仿佛总被雾给笼住无法发出全部的光亮,就像九儿无法表现内心的爱一样。但当九儿真正拥有了爱情和家庭之后,一切色彩突然变得明亮,仿佛沉睡后的苏醒,仿佛那层雾突然的散去,一切也表现的那样欢快。而那个被视为“野种”的孩子更是其中的一大光鲜。日本人的突然到来又瞬间的改变了这一切。曾经的灰暗又重新归来,并携带一丝阴森恐怖与征服。最后是那抹红色打破了这种恐怖,并宣告这里是无法征服的。而那最后的红色我却无法说出那是明调还是暗调,那红红的,是高粱酒,也是鲜血。我不知道那是一个悲剧还是悲壮。黄色则是土地的颜色。一开始的镜头就给了我们强烈的的视觉冲击,脑中不禁想起黄土高原,于是狂野的情歌,狂野的爱情,狂野的人民。我们几乎是无法判断是脑子跟着片子走,还是片子跟着脑子走。但我们可以知道那是艺术在支配。 构图是张艺谋导演也继续发扬唯美的作风。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张导精心雕刻的,都是一幅绝美的艺术画,现在只拿出其中的两个镜头加以分析。 第一个镜头是九儿结婚的当晚,有一个对风景的特写,灰黑色的地面,清晰的地平线,天空是灰蓝色的,而一轮银白色的月亮高高挂在天上。灰与白的激烈碰撞,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画面唯美精致的极至,不得不承认想到这是张导的精心安排。此时的九儿正遭遇一场可怕的婚姻,他的丈夫是个麻风病患者,她正处于一种恐惧之中。恐惧如同灰蓝的夜,而那一轮明月正是九儿,她的光彩是对黑夜的反抗,正预示着九儿将会对婚姻进行的反抗。张导镜头里的月光不再是如水的温柔,而是如瀑布的狂野。 第二个镜头则是人物镜头。是爷爷将九儿抬到十八里坡之后离开,站在一个土丘上,画面里还有一个桥型的土胚,爷爷站在画面的三等分点的靠左边,土胚在靠右边,这充分遵守了电影学的审美原则,那就是尽量不把人物和主要物体放与镜头的中间位置。爷爷回头看奶奶,奶奶也回头看爷爷,他们之间的爱情在心中已如背后的夕阳一样的炙热。着不愧是一幅绝美的画,在爷爷狂野的身上,有一种无奈的爱恋,有一种温柔的目光,更有一种夺回来来的渴望与决心。 看张艺谋的导演的《红高粱。,不仅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审美情趣的洗礼,在他的电影中我们感受到了热烈的色彩,唯美的画面,感受到了也一个不同凡响的张艺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