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投资
(2008-07-18 23:40:12)
标签:
基金院线中国电影长安奔奔于冬杂谈 |
分类: 媒体类 |
今天下班后,和老板一起去东方广场参加了长江商学院组织的长江传媒沙龙系列活动之——中国电影投资的研讨会。主讲有三位:保利博纳的于冬,新影联的高军,光线影业的张昭。这三位都算是电影界的领军人。
于冬谈了谈他入行电影产业这些年的一些感受。今年一月份的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人物是:韩三平和王中军,两人背靠背的拍了张照,其中内容是在不同体制下做电影的两位领头羊:一个是在国营的韩三平,一个是在民营的王中军。于冬介绍说,韩三平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比如《赤壁》这部片子,投资6亿,投资方有16家,其中国内投资就占了13家。其中北广投了7.5%,成都报业投了5%,日本以投代买,投了20%多,等等这么多的投资方,证明了韩三明,证明了中影集团,能传局,能调动所有的媒体力量,这也是他厉害的地方。这部电影上映两周,现在票房已经超过了2个亿。
现各个国家每年的电影票房:
美国96亿美金
日本200亿
韩国60亿
台湾15亿
香港10亿
大陆33.4亿
台湾、香港、大陆,三个地方加起来,才等于韩国一年的票房收入。好来坞的电影一年有500部。这个惊人的数字是我们大陆没法比的。
我们的张总主要讲了:什么是中国电影的主体?答案是:类型。
对于投资人,是投资策略的决定。
对于发行方,是市场策略的决定。
对于整个电影产业的定位,类型化是基石。类型化的选择,是决定市场化的关键因素。
高军给我们讲了两个概念:
1、中国电影的投资属于风险极高,但回报也极高。
2、未来能在中国电影立足的两类人:(1)赔的起的,(2)有渠道的。
赔的起的指的是有抗风险压力,并有雄厚资金的人;
有渠道的是说有自己的院线,发行稳定的渠道。
2007年中国拍了404部国产片,其中进入院线的只有81部,这就意味着3/4以上的影片进入不了院线。那就只能靠电视播映权、新媒体、DVD、网络等渠道销售。这就属于风险极高的。
回报极高的呢,比如《英雄》,投了2800万,国内票房2.56亿,海外6000万美金,音像版权卖了1780万,电影频道卖了800万,投资回报是140%。在国内票房一直稳居第二。第一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是2.93亿。这就是很成功的案例。
今晚听课的都是长江商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全是传媒行业的巨头,高管。针对今天的电影,大家提出了几个问题:如何投资电影?是投资院线回报高还是投资影片投资高?中小型的投资大概是多少钱?三位讲师都一一作了解答。首先,投资电影要把握量入为出,先算好能挣多少钱,再决定投多少钱。投之前做好市场调研,什么档期,播什么样类型的电影合适。什么样类型的电影适合观众,观众喜欢。第二个问题,投资院线回本太慢,一般需要7——9年,投资影片一般10个月就能回收成本。第三个问题,中小型的投资规模,资金不会超过1000万。
其中有一家叫:海蝶的公司,讲了讲今年自己投资的电影《精舞门》的成功案例分享。
这部电影从投资到宣传再到发行, 一共花了1100万,但没有一分钱是自己花的。全是找的广告商,以植入广告的形式赞助拍摄。广告商有:百事\长安奔奔\kappa\惠普\波导手机,五家。其中百事\波导和长安奔奔,还帮海蝶在院线中端进行了推销。比如买电影票就能刮奖中奔奔,买电影票换手机等促销活动。这个没有花自己一分钱的海蝶,最后的总票房是1870万,卖给电影频道130万,DVD版权100万。
期间还有人问到,为什么现在的电影没有做的很精湛的文艺片,就像国外的《廊桥遗梦》。回答是,这样的文艺片拍出来会亏,没有市场,看的人少。投电影的有一句行话,叫“四不碰”题材:主旋律\动漫\农村\少儿。因为这四类都不挣钱。
其中还讲到了电影里的利益分配问题。院线和影院(中端)打交道,发行商和片商打交道。各自的分成比例都是不一样的。首先一部电影票房的5%要给到国家电影专项基金,3.3%是营业税,除去这8.3%之后,剩下的才是净票房收入,才会纳入分成。其中:
院线占:3%——5%
影院占:50%——55%
投资方占:30%
发行方占:10%——15%代理费
从晚上七点到九点,短短的两个小时,不停的做笔记,不停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动脑筋思考,脑子有点累,但真的是受益匪浅。感谢李总给我这么好的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传媒领域,不懂的实在太多,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