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今天下午在电话里跟一个卫视频道的总监聊天,聊到了“真人秀”活动,
才知道“真人秀”节目成功的一大关键是:“精益生产”和“共担成本”。
“精益生产”的一个案例就是《舞林大会》,这档节目的舞美设计按总导演徐向东的说法就是用最便宜的设施带来最顶尖的效果:节目上出现的巨型水晶灯舞台共需要30万,但节目组只做了正面的一排,只用了6万元;舞台地板是塑料的,布景是泡沫塑料的。而出现在节目中的那些漂亮舞衣,每场比赛的服装都不能重复,而即使是最一般的舞衣,买要一二万元,做也要三四千元,于是节目组向那些参加国际比赛的职业选手以一次五百元的费用借用,成本立刻降下来了。
“共担成本”的方式就更多了。最常见的就是节目的冠名以及节目、产品的联合推广,“蒙牛酸酸乳”与《超级女声》,“雪碧”与《我型我秀》,“久游网”与《舞林大会》、“青岛啤酒”与《我是冠军》都是较成功的合作案例。此外,嵌入式的营销模式,也是真“真人秀”可以有效合作尝试的,《创智赢家》就是一个典型。在第二季《创智赢家》的节目录制中,作为商业真人秀的推介目标,“巴黎欧莱雅”、“东方龙手机电视”这些品牌成为一起节目不断出现的产品主线,起本质就是“软广告”,节目组由此可以获取一定的制作成本支持以及节目便利支撑。此外,在《赢在中国》的“真人秀”中,吴鹰作为UT斯达康老总、马云作为阿里巴巴老总以平为身份出场,他们身后的企业其实也由此得以广告宣传,因此他们非常积极的配合节目的全过程,马云甚至还为《赢在中国》创作了主题歌词——在这个过程中,
节目组获得的也是一种“共担成本”的回报。
“真人秀”——“秀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