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601个电话》明星策略失效

(2006-09-19 16:38:31)
分类: 媒体类
  《第601个电话》在以500万的票房成绩平淡度过首周末后,便遭遇了好莱坞动画电影《赛车总动员》的阻击。全国不少影院纷纷减少了该片的排映场次。面对数部进口大片的围追堵截,《第601个电话》3000万元的票房目标已成泡影。从主打明星效应的主创配置,再到铺天盖地/如火如荼的宣传攻势,该片的营销活动覆盖电视/平面/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了路牌/卖场广告等多种营销手段。但对于投资2500万元拍摄的该片来说,票房才是硬道理。电影票房依靠的是相对固定的/忠实的电影观众,而不是歌迷。中国电影的核心观众是年龄在大概25—35岁之间,有一定收入/家庭拖累比较小的群体。而影片《第601个电话》中缺乏真正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对这部分核心观众不构成吸引力。关于“笔迷”多是年龄偏低的中学生,而中国电影的票价比较高,这一群体进电影院的主动性较弱。虽然“笔迷”热情很高,但是真正产生消费行为的并不多,所以票房不好是必然的。其次,该影片对于周笔畅以及幕后主创班底的宣传过多,而对于影片本身并没有提供有价值的诉求点,这就使得宣传局限在外围,观众关注的是电影故事本身,而不是生产这个故事的原料。再者,口碑对于一部影片的营销来说意义重大,之前《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能够取得2000万的票房成绩,与其良好的口碑营销分不开。而相比之下,《第601个电话》则恰恰输在了口碑上。我对该片故事本身的可看性提出质疑:故事单薄/老套,情节幼稚。作为一部娱乐商业电影,故事极致/鲜明/巧妙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平淡如水的电影引不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再加上该影片所呈现的植入式广告过多,痕迹太过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影片的本身。植入式广告是中国电影市场条件下必不可少/收益显著的营销策略。近年来,植入式广告被广泛的使用在电影中,成为规避风险/收回成本的重要方式,但片面追求广告而牺牲影片本身无异于舍本逐末。影片本身的质量是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