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孟海题写<<金华日报>>报头记(独家新闻)

(2009-09-25 11:33:30)
标签:

金华日报

报头

木耳

香菇

门外汉

沙孟海

分类: 回望最后的高拔姝

沙孟海题写<<金华日报>>报头记

                                                           洪加祥 

    《金华日报》报头是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所题,这大家也许都知道,但这报头的由来与我有关,并且是由我去请他题写的,大概没人知道。

    我对书法是门外汉,但因为我的工作性质,与沙老有过三次亲密接触,对大师风范以及为人深深折服。这三次接触,一是请他题写复刊后的金华日报报头;二是请他为金华日报复刊一周年题词;三是为我的家乡开化县玉屏公园题写园名。 

    一晃近三十年过去,近来有人问及当年<<金华日报>>复刊上的事,我讲了一些当年参与复刊工作的情况,特别是想到在报社筹备组长赵杰领导下,我拎着两包香菇、木耳到杭州建德路,拜访沙孟海先生,请他为即将复刊的《金华日报》题写报头的事,至今过目难忘。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82年4月中旬,正值沙老身体不佳之时。当时,要找他写字,须经他所属的省博物馆同意。在省博物馆,我见到一位姓汪的馆长,他告诉我:“沙老身体很弱,题写报头的事,可能要放一放。”他要我先回金华等消息。当时我心里头那个急啊,因为,赵杰部长(金华日报总编辑兼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来时特别关照,“五一”要试刊,必须这次将报头拿到手,不然的话,报纸就出不来。因此,我有点着急,听着汪馆长的解释。

     不一会儿,我突然发现这位汪馆长的口音很有开化腔,接着,一了解他正是开化乡友!为此,我死皮硬缠地以同乡人为由,不肯走,要求他至少给沙老打个电话。接着,汪馆长与沙老联系了一下,也为我讲了一些要紧的话,沙老家人同意了,让我下午三时到沙家来。当时,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连忙谢了汪馆长,中午11时就跑到沙家门口(今望湖宾馆边上)等候。

    那天天气很热,我背着一个挎包(内装两包报社买的香菇、木耳),坐在沙家紧闭的大门台阶下,不敢走开,静等三时的到来。现在想起来,此举还真有点可笑。现在看来,沙家离我目前住的儿童医院仅一路之隔,什么延安路、庆春路杭城最繁华的地方就在眼前,但我都没过逛过,一心想到要拿到报头,赶下午4时半的火车,回去准备迎接金华日报复刊。

    果然,到了三时许,有人开门,我连忙跟随他进去。在一间整洁的书房里,我看到病怏怏的沙孟海先生坐着,脸色发青,有点儿气力不足。但他看到我后,马上拿出刚写好的五幅报头,很和蔼地对我说:“身体不太好,字也就写得不太好,本来希望病好后写,你们又急着要用。报纸的事,不能耽误,我写了几幅,请你挑选两张带走吧。”

     我顿时感到身上压力,说实话,我当时只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接触的也只是文学方面的事,但对于书法是门外汉,我怎么敢代表金华人民挑沙孟海大师的字?!但他又能让我拿走一张,于是,我又求教于他:“您认为那张满意,我们就用那张!”他笑笑不作答,坚持让我挑。想到马上就要乘火车回金华,后天就要出报纸,我硬着头皮就挑了一张自认为是能代表他风格的。他又笑了,说:“看来,我们是一样的想法,不过,这字还是写的不够满意,如果病好后,你再来,我再写张,帮你换一张。”

     由我挑选的沙孟海题写的《金华日报》报头,一直延用至今,后来我去他家也没要求他换。这是因为,这报头尽管出自病中的沙老手笔,但其雄浑、其刚劲、其大气仍在病中跃然于纸上,可能比其他的作品,更显张力与内蓄。因此,当时金华日报一出版,就得到当时的地委书记、曾任省委秘书长的厉德馨同志的大加赞赏,其后近三十年过去,一些书家也认为沙老这个报头确实题写得好。

     1983年6月底,我又接到总编辑赵杰同志的指令,请沙老题金华日报复刊一周年题词。到杭州后,我径直找到沙老,还代表单位送上两只金华火腿作为“润格费”。这时的沙老身体不错,拿起纸来,就为金华日报复刊题写了一幅很具张力和雄浑的书法。写完成,他余兴未止,竟然问我要写什么,我当时真浑,对此没有什么感觉,说不用写了,沙老有点纳闷,仍要帮助写,我便提出自己是编文学副刊的,就让沙老题帮助写上婺江两字,并签名盖章。这些东西都在当年的7月1日复刊一周年的报纸上刊出了。

     更令我感动的是,之后第二年(1984年)的某一天,我第三次以私人身份到杭州找沙老办事。当时,我家乡的开化县委书记斯大孝同志在我回开化采访时,知道金华日报这字是我请沙孟海先生题写的,他托我帮助开化县新建成的玉屏公园题写园名。当时,沙老工作很忙,已不接待请他写字的客人。但对于我的造访,他仍没有推托。这次,我还是带了一点开化的香菇木耳,他说前次的香菇、木耳,我都吃了,觉得开化的产品特别好。这次,他连写三张“玉屏公园”,挑了一张给我,说:“这幅字可能比先前两次拿走的,都要好。”事实也如此,以后每次回开化,住在花家山宾馆时,我都要到玉屏公园去凝望沙老题写的这幅字,确实雄浑大气,能代表其最大风格。

     沙老先生离开我们已很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能在我脑海里盘旋、难忘。

            

                                            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写于浙江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