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2022-03-20 15:34:17)
标签:

孝感

书法

练字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史杂谈】
曾参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si四声,音四)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en(音身,一声),一读can(音餐,一声)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夏禹之后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师从孔子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参全身像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拒入仕途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

公元前456年(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公元前455年(鲁悼公十二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公元前446年(鲁悼公二十一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参半身像

病逝鲁国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主要思想——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曾子名言: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参立像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论语》)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话说“曾参”读音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后世对曾参的“参”字读音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读can(餐)音;另一种观点认为读shen(身)音。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观点一:读“参”为can(餐)音


读“参”为can(餐)音者,认为“参”是“骖”的假借,而“骖”的古音为七南反,即can(餐),因此“参”的发音也是can(餐)。理由是古人的名与字是遥相呼应的,曾子的字是子舆,“舆”与车有关,而“骖”为拉车之马,因此把“参”训为“骖”符合古人名字呼应的惯例。


持这种观点的多为明清学者,如明末学者方以智在《通雅•姓名》中说:“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意思是说“参”应该发三匹马那个“骖”音。又如清代学者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里写道:“曾参,字子舆。参,读为骖。”又说“古人名字多假借,必读本字而其义始明。”认为曾参实为曾骖。


观点二:读“参”为shen(身)音


读“参”为shen(身)音者,认为“参”的发音应该遵循古文献记载,而文献记载“参”的古音是所今切,即类似于今音shen(身)。如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森”字时写道:“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明确指出曾参之“参”的读音不是can(餐),而是“森”,与shen(身)相近。


唐宋文人多从这个观点,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有这样的诗句:“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画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诗中赞叹了慈乌这种鸟类母慈子爱的美德,把小慈乌比喻为鸟类的曾参。白居易把曾参的“参”读为所今切,与许慎上述的注音相同,即诗里押的是侵韵。


又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初去临川》一诗中写道:“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王安石这首诗押的也是侵韵,如果他把曾参的“参”读为七南反,即can(餐)音,则应该押覃韵而不是侵韵。


另外,清代学者车万育著有《声律启蒙》,为儿童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书中的侵韵是:“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其中“闵损”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跟曾参一样以孝行出名。可见车万育认为曾参的“参”不是读can(餐),而是与shen(身)相似。


应该读什么音?


综上所述,曾参之“参”的两种读音都有一定道理,读can(餐)音是以字训名,使名字相应;读shen(身)音是以循古定音,使古今一致。究竟读哪个音更有道理呢?我认为读shen(身)音更有道理,原因如下:


如上所说,主张读can(餐)音者是以字训名,从历史上看,这种方法是有道理的。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说的是周朝的男子幼年有名,到了二十岁行冠礼时有字,到了五十岁时可以用伯仲叔季的排行来称呼,死后的称号为谥。


由此可见,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征诸历史,古人的字往往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方式有同义反复、反义相对、连义推想等。上述曾子的字子舆,就可以看作是对名“参(骖)”的一种连义推想,从车推想到马。


然而,这种以字训名的结果不是唯一的。《说文解字》说:“参,商星也。从晶,诊(去掉言字旁)声。”意思是“参”是一种星宿的名,读音为zhen(诊)。这个读音接近于shen(身)而不是can(餐)。另外《周易•说卦》说:“坤为地,……为大舆。”后世又以“坤舆”为地的代称。这样一来,“舆”为地,“参”作星,曾子的字与名就成了一种反义相对的关系,同样符合古人以字训名的习惯。


鉴于把“参”读为shen(身)音有两个理由支撑,即循古定音和以字训名,而读can(餐)音只有以字训名一个理由支撑,因此我认为曾参的“参”读shen(身)音更有道理。

(老平 2012-11-8)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子杀猪》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
(3)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场。
(4)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5)反:通“返”,返回。
(6)顾反为女杀彘: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彘(zhì):古代意为“猪”。
(7)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
(8)止:阻止。
(9)特:只不过,只是。
(10)戏:玩笑,戏弄。
(11)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
(12)非有知: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
(13)待:依赖。
(14)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15) 是:这。
(16)而:则,就。
(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18)遂:于是。
(19)烹(png):煮。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道理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子故里考析



王瑞功



曾子故里武城在于何地,现有两说,即在今平邑与在今嘉祥 (平邑旧属费县,引文中称武城在费县者即指今平邑--编者)。在这两说之中,“平邑说”理由较为充分,兹考析如下:



(一)鲁国只有一个武城

春秋时的鲁国武城邑,先秦文献如《论语》、《春秋经》、《左氏传》及《孟子》中都多次出现过。《春秋经》中襄公十九年(前554年) “城武城”,这是第一次,晋朝杜预注曰“泰山南城县”。《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 ,邾国人修筑翼城,返回时路经武城,被武城人打败,俘获了邾国将领徐 、丘弱、茅地;《左传》哀公八年(前487年) :“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境田焉,拘 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导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吴师克东阳而进,……遂次于泗上。”这两次所言之武城,诸家注释一般都认为是费县的武城,澹台子羽的故里。《论语·雍也》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阳货》篇又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事。《太平御览》卷一六《沂州》引《论语·阳货》之文,下注曰:“武城在今费县。”《孟子·离娄下》记“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与弟子离去之事,曾子所居之武城,学界亦认为是费县的武城。



襄公十九年所城之武城,即今平邑县南武城(晋朝时为南城县治所),与子游所宰,曾子、澹台灭明故里为一地,其它未见另有一武城。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引程启生说;襄十九年《经》所书武城,在济宁州嘉祥县界;昭二十三年《传》“邾人城翼,还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与哀公八年《传》所云武城,乃费县之武城。费县乃鲁与邾、吴相接界,非所当备齐之处”。考:襄公十九年“城武城”,《左传》曰:“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查《春秋经》及《左传》,自襄公十五年至二十年,齐、鲁、邾之间有下列大事:襄公十五年《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邾人伐我南鄙。”襄公十六年《经》:“齐侯伐我北鄙。”“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左传》:“(晋)平公即位,……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襄公十七年《经》:“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率师伐我北鄙,围防。……冬,邾人伐我南鄙。杜注:齐未得志于鲁,故邾助之。”《左传》:“冬,邾人伐我南鄙,为齐故也。”襄公十八年《经》:“秋,齐师伐我北鄙。”《左传》详述此役鲁在晋援助下大败齐师过程。襄公十九年《经》:“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晋人执邾子。”“取邾田,自 水。”“城武城。”襄公二十年《经》:“仲孙速率师伐邾。”《传》曰:“二十年春,及莒平。……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秋,孟庄子伐邾以报之。”由上列大事看出,齐伐鲁,都是“伐我北鄙”,设若鲁有两武城,则直接防齐之武城应在鲁国北部边界;唐人司马贞为《史记》作《索引》称“武城属鲁。当时鲁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或许就是据此推论。但既未指地望,后人亦未曾言及,故难作根据。而邾国当时与齐国友好,虽与晋、鲁会盟,并于十八年参与伐齐之役,系为晋所迫;其私与齐国通使,说明邾国实际上是站在齐国一边的。自襄公十五年至十七年邾国两次伐鲁,且十七年之“邾人伐我南鄙”,《传》言“为齐故也”。费之武城为鲁南鄙,与邾北境相邻,“城武城”防邾亦即防齐,并不矛盾。再说,襄十九年“城武城”,二十年即伐邾,也可视为在防御工事上加强之后的行动。查《左传》所记齐伐鲁所经之路线,未有在今嘉祥附近者;故又一武城在今嘉祥之说难以成立。鲁国在春秋时见于记载者只一武城。“两武城”之说原因复杂,下详论之。




(二)南城即武城南城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说:“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以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史记》“三家注”未说明南城之地望所在,于“泗上十二诸侯”,《索隐》曰:“邾、莒、宋、鲁之比。”顾炎武认为此“南城”即武城。《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南成县”,《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有“南城县”,并说明“故属东海,有东阳城。”可证西汉之“南成”即东汉之“南城”。“东阳城”,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左传》哀八年‘克东阳’。襄十九年‘城武城’,杜预曰南城县。”东阳故城,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是费县的关阳镇(在今平邑县南武城东四公里处),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此说可疑”,提出“今费县西北平邑县南数里有东阳镇,不知是否即此”之说。不管哪一种说法,东阳城都在今平邑县境。这个南城县,旧本《晋书·地理志》作“南武城县”,是不对的。查《晋书》之《羊祜传》、《景献羊皇后传》、《惠羊皇后传》,介绍籍贯时都称“泰山南城人”;又,《羊祜传》曰:“其后,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祜为南城侯。”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致误的原因“乃因下文有南武阳而衍一武字”是可信的。中华书局校点本已经改正。同样,杜预注《左传》于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条曰“泰山南武城县”,是其书在流传中误增一“武”字,由上引唐代李贤注引杜预之说即为“南城县”而非“南武城县”可知。

《隋书·地理志下》于琅邪郡记有费县、颛臾县等。在“颛臾县”下作了如是说明:“旧曰南武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又有南城县,后齐废,有开明山。”按:开明山,亦曰石门山,在南城山西侧,东面即武城。此山自南而北,石脊中断,象是门户。太阳沉西时,山谷已暗,只有石门中一线阳光犹存,当地人呼为“漏明崮”。清人阎若璩《四书释地》谓“武城在(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即此。可见,南城即春秋时鲁国之武城邑。(三)曾子与澹台灭明俱为武城人



《后汉书·王符传》引王符所著《潜夫论·浮侈》,其中有“案 、毕之陵、南城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之语。唐人李贤注曰:“南城山,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也。”后汉之南城县,北齐废,其地入南武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称颛臾县;唐贞观元年,省颛臾县入费县。曾子葬父之地,即其故里春秋之武城。对于曾子葬父之所,即便是倾向于南武城在今嘉祥县的明代人包大,在其所著《兖州府志》(明万历元年刊本)卷五《世德·曾子父母考》中亦曰曾子将其父曾 “葬于费县西南成山”,所据即李贤之注。只有明代从江西永丰迁于山东嘉祥奉祀曾子庙墓的曾质粹后裔、曾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博曾毓 在《武城家乘》中否定:“旧言曾子葬父于费县境内,宗圣‘志在《孝经》’,岂忍委先灵于远地?”俞正燮评曰“其言可谓憨谬”,是很恰切的。




前引《左传》等书,已知澹台灭明(字子羽)是武城人。郦道元《水经注》引京相说:“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此言更加明确。 (案:此说中之“南武城县”,亦当作“南城县”。)



(四)“两武城说”之由来及其演变




“两武城说”源于《史记》。其《仲尼弟子列传》称曾参“南武城人”,而澹台灭明则为“武城人”。在《曾参传》中,唐代司马贞《索引》称鲁有南北二武城,即是为此。张守节《正义》另有解释:“《括地志》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也。’”是否定鲁有两武城之说。在《澹台灭明传》中,《正义》引《括地志》云:“亦在兖州。”《言偃传》:“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正义》对“武城”的注释是:“《括地志》云‘在兖州,即南城也。’。《舆地志》云‘南武城县,鲁武城邑,子游为宰者也,在泰山郡。’”《括地志》是唐初魏王李泰组织门客所修,成书于贞观十六年。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兖州上都督府,贞观十四年置,管兖、泰、沂三州。时费县属沂州。故《括地志》所云“南武城在兖州”、“在兖州,即南城也”之“兖州”皆是指兖州上都督府而言。曾参与澹台灭明,都是春秋时鲁国武城人,为什么司马迁称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学者们作了各种探讨。明代姚庭槐首先提出了“加‘南’于曾而不加‘南’于澹台者,蒙上言之耳”的看法(见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卷八《曾子南武城考》),明人王雅量、清人顾炎武等从其说。清代胡元玉《武城考》一文在考证了《晋书·地理志》之“南武城”其中“武”字为衍文后作结论说:“参互考校,曾子、子羽既是同邑人,隋以前又无南武城,则《史记》南字、《大戴记》注之南字、东字,皆非其旧可知。盖后人据误本《晋志》增《史记》,而加之未尽,灭明下尚作武城。后又据误本《史记》,疑鲁有两武城,因及妄增东字于灭明下也。”(《璧沼集》卷三,转引自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之《地理类汇编》)亦可备一说。古书在流传、抄写过程中,误增、误删、误改、遗漏等错讹,所在多有。即如《史记》“曾参南武城人”之“南”字,也许是因春秋时鲁国之武城邑成为西汉时之“南成县”,在传抄中误增,亦不无可能。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今后仍应予以研究。



不论《史记》称曾参“南武城人”也好,澹台灭明“武城人”也好,宋代以前的各种注释,都明确肯定曾参之故里武城为汉至北魏的南城县,即今之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但自明代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说在今嘉祥县南武山发现了“碣曰‘曾参之墓’”的“悬棺”,之后,曾子故里出现了“嘉祥说”,鲁国“两武城”还是“一武城”则都围绕着曾子故里是在费县抑或嘉祥而展开。明、清时代所修之《嘉祥县志》也认为春秋时鲁国只有一个武城,在嘉祥南武山之阿城,费县没有武城:“费在春秋为季氏私邑,但闻为费,不闻为武城也”。俞正燮《书(武城家乘)后》记曰:“今嘉祥城东门立数石,表之云‘武城古邑’,又云‘言子为宰邑’,又曰‘曾子故里’,又曰‘澹台子故里’,又曰‘黔娄故里’。”对此现象,俞氏称“鬼神有知,徒为先贤所恶”。学者中持“两武城说”者,除就《史记》中《曾参传》加“南”字、《澹台灭明传》无“南”字而肯定“明是两地”外,再一主要论据是《孟子》中“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率其弟子离开一事,认为不合情理:“若其本邑也,则家室在焉;既云为师,亦徒党里塾之常所谓乡先生矣;一旦寇难之来,方效死,徙无出乡,相守望扶持之义,而徒以舍去鸣高,岂 人情”否定了费县之武城为曾子故里,就转向嘉祥了:“嘉祥于今曲阜为西南,与巨野县皆古大野地,曾子祠墓存焉。” (赵佑《四书温故录》,转引自王定安《宗圣志》) 但这种说法仅系推论,于史无徵,所以赵佑只好假设: “要鲁有两武城。 武城地险多事,故见《经》屡;南武城没,不见《经》。而曾子自为南武城人,非武城人。” (出处同上) 汪之昌《武城考》承认:“而诸家说鲁武城者,于费县则毫无异词,在嘉祥者未能确指所在。”(《青学斋集》卷九) 可以作这样一种设想:如果不是成化初年的“曾子悬棺”出现,曾子故里之在嘉祥一说,大概除了《嘉祥县志》或《巨野县志》以外,是不会引起学者注意的。

(五)几则值得注意的史料俞正燮《书〈武城家乘〉后》指出:“足证武城为嘉祥者止有一篇:《嘉祥志·艺文》有济宁路教授赵思祖作《鲁秋胡庙记》云,庙在嘉祥县南五十里……。” (详参本志附录二《曾子故里考文选》所录此文)俞氏考证后说:“作伪者以为托于元时,则嘉祥为南武城非成化后人妄说。”类似的材料,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中亦可看出:渔人能认识蝌蚪文,确属奇闻;而除了这“渔人”之外,“鸣于有司,因即瘗碑而为之茔”,到底是什么样的“悬棺”和墓碣,似乎谁也不知道,神龙见首不见尾, 别的史料都未记载, 即如《明实录》,一字也未涉及。万历年间包大纂修的《兖州府志》卷八于“琴堂”的碑文,说是署为金太和七年正月上元日苏思忠立。题为《重建琴堂记》,“乡人相传以为昔曾子尝弦歌于此,后人因作堂以识之,或曰乃子游弦歌处也。”则时间更早,模糊其词,真假难定。





明代万历年间任过礼部尚书的于慎行系东阿人。在其家居期间,对万历元年包大所修的《兖州府志》作了修订,万历二十四年刊行。卷七《圣里志中·四配世家·曾子》,除介绍曾子生平及历代赠封外,全文引《费县志·武城考》,论证曾子为费县人。卷二十三《陵墓志》,于嘉祥“宗圣公墓”称:“在县南四十里南武山西,墓前有祠。详见祠庙圣里,有辩。”“辩”即指《费县志·武城考》。“鲁秋胡墓”条曰:“在县南五十五里平山之下。居民有邵氏者,称秋胡妻邵氏之后,为立庙山巅云。费县亦有秋胡墓,于理为近。”于费县“曾 墓”下记曰:“在县西南八十里南成山。《王符论》所‘南城之墓,曾子非不孝’是也。《史记》‘曾子南武城人’,南武城者,汉泰山郡南城,即今之费也。《县志》记曾 墓在磨山故县之墟,于理为近。今祀于嘉祥,误矣。”卷二十四《祠庙志》,于费县“子游祠”条曰:“在费县西南八十里,武城东关阳川。”“澹台祠”:“在县西南七十里。”再阅《兖州府志》卷首《府境州县图考》,《嘉祥县图》在南武山之南有曾子墓、曾庙,《费县图》则在南成山北画上武城。更值得重视的是于慎行在卷二十四《祠庙志》末所写的《论》:“兖之秩祀备是矣。其间有典礼甚重而传信失真,有遗迹可凭而肇 未举者,是不可不知也。夫尧葬谷林,在济阴城阳,今曹州之境也,而祀于东平;曾子家于武城,今费县之境也,而祀于嘉祥;此当厘正者矣。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就时于负夏,皆郡境也,而祀于平阳;商之北亳与有 之国,在曹之蒙城,亦若有据,而祀于偃师;此当核实者矣。国家景仰前王,敬共明祀,不爱圭璧牲帛;奔走奉祠之臣跋涉致享而至于失其真迹,祝史陈信胡以辞焉。姑记于此,以告后之正礼典者。”

在此之前,孔子65代孙、知曲阜县事孔承业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编纂《阙里志》,于“曾子故里”,先列“费县说”,次列“嘉祥说”;两说所引资料的权威性及可信性的差别,一目了然,(详见本志末附录二)故清人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誉之“辩驳尤详”。嘉靖三十一年距曾质粹迁徙嘉祥才十七年,而孔氏为“孔、颜、曾、孟”四族之首,对嘉祥说并无确认之意;于慎行于万历十七年任礼部尚书时曾奏请拨给宗圣祭田三十顷,是对曾子的尊重。他长期在礼部,任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直至尚书,对于曾子有关的赠封及朝廷章奏、诏书应该是熟悉的。设若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的内容凿凿可据,于慎行起码会承认曾子“悬棺”的真实性,而不会在《兖州府志》中全面否定“嘉祥说”,且指出是“此当厘正者”了。

清代的张鹏翮所修《兖州府志》 , 关于“曾子故里”及葬所问题加案语说:“《费志·武城考》辩论武城虽详,然今费县止有曾皙墓,并无曾子墓。今嘉祥既有曾子墓可据,古人尽有父子异地而葬者,何必纷纷耶?《传》云:‘有其举之,莫可废也。’从之而已。”王定安在《宗圣志》中称赞此语“最为通论”。诚然,如果确有“曾子死葬嘉祥” 的根据, 张氏之言是很可取的;问题在于,不仅没有确据,而且“嘉祥说”也是以“武城在嘉祥”为依托的,也就是说曾子故里与其墓葬之所为一地。

对于曾子之墓在嘉祥南武山,曾子70代孙曾国藩去祭祖时,在《日记》中写道:“缘宗圣公墓久已佚亡,不知所在。明成化初,山东守臣奏:嘉祥南武山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悬棺,有镌‘曾参之墓’。弘治十八年,山东巡抚金洪奏请建享堂、石坊,即今林也。余观山石顽犷,地势散漫,不似葬圣贤者,殊以为疑。”曾国藩的“疑”仅就局部而言,亦应引起重视;而孔承业、于慎行等人这些距“悬棺”一事发生时间较近而对曾子问题有研究的人的观点似更值得思考,以期得出恰切的结论。


曾子典故

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居卫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拎而时见,纳屡而踵决,曳继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

曾子换席

曾子寝疾,病笃。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曾子不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说苑·立节》)

曾子再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杂篇》

曾点——曾子之父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曾晳被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



儒家五圣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儒家五圣在儒家学派中占重要地位,为历代儒客尊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孔子——至圣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被后世尊为"至圣"。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颜子——复圣

颜子,即颜渊(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子——宗圣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今济宁市嘉祥县)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曾子被后世尊为"宗圣"。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子思——述圣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孟子——亚圣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被后世尊为"亚圣"。

其中,孔子写了《春秋》;整理了《诗经》,将其中305篇选出,世称"诗三百";并且,孔子的弟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编纂了《论语》一书。

曾子依照孔子之语,写了《大学》一书。

子思写了《中庸》一书。

孟子将儒学发扬光大,与弟子万章等一起编写了《孟子》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