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2021-04-28 18:42:16)
标签:

孝感

练字

书法

文化

杂谈

分类: 【古代碑帖】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名称】大道帖
【作者】王羲之
【书体】行草
【临本】米芾
【材质】硬黄纸本,墨迹
【规格】纵27.7厘米,横7.9厘米
【字数】2行,10字
【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传为米芾摹本。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  《大道帖》硬黄纸本墨迹,二行,十字, 纵27.7厘米,横7.9厘米 ,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耶。 

刘涛释文为:“大道久不下口先米然耶”。其中“口”表示未识字,将“未”释作“米”字。“与先未然耶”句中的“与”,一作“知”

《大道帖》笔势连贯类草书,却以行书结字为主调。“耶”字末笔竖画纵长,为王书中不多见的异态。清人孙承泽以为是米芾所临。


鉴赏题跋:

《大道帖》字幅内外有“潞王之宝”、“韩逢禧印”、“张笃行印”、“米万钟”、“仪周鉴赏”等印,并有元赵孟頫、明朱之蕃、清张照的跋,从中可知其流传的踪迹。后入清内府。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赵孟頫跋:

梁武帝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是已。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题。孟頫。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赵孟頫跋(局部1):

梁武帝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是已。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题。孟頫。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赵孟頫跋(局部2):

梁武帝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是已。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题。孟頫。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朱之蕃题大道帖:

书家化境难窥测,天际行云峡注泉。
想见新毫飞舞处,心随大道手通玄。

天启癸亥菊月十二日朱之蕃题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朱之蕃画像

朱之蕃(1548~1624 ),字元升,一作元介,号兰隅、定觉主人,明代大臣、书画家,历明嘉靖、万历、天启三朝。原籍山东聊城茌平县。父朱衣,嘉靖四十三年(1564 )甲子科举人,官至知府。朱之蕃幼年就聪颖出众,能文善书,绘画亦佳。万历二十二年(1594 )乡试中举,第二年中进士,廷试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时年48 岁,官至礼部侍郎。万历三十三年(1605 ),他奉命出使朝鲜,不辱使命。在他出使期间,朝鲜人以人参、貂皮为礼品,请他作画写字。他将所获得的礼品,尽行出售,购买散落在朝鲜的中国古代名家书画、古玩宝器以归,深得时人钦佩,也使他成为南京无双的收藏大家。


《大道帖》内容也与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中《右军书记》所录四百六十五帖也不尽相同。《大道帖》无受书人,以及王右军尺牍习用语,应为断札。

法帖赏析

笔意联绵

《大道帖》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草势行书

《大道帖》笔势连贯类草书,单字之结体近乎行书,正如刘涛和沈乐平所评价的《大道帖》在王字风格中极为少见,为异态。《大道帖》首行五字相连,这在王羲之其他草书作品中出现较少。与草书丛帖《十七帖》相比,以方国兴统计,全帖73字上下二字相连的共9处,三字相连的只有“下问耳”、“理得尔”、“以年老甚”及结尾“故远及”四处。

法帖临习

《大道帖》是典型的“一笔书”,笔势连贯回绕,气势畅达,而单字之结体却近乎行书。末字“耶”的长竖一反常态,特意夸张,纵长劲挺,约占四五字的空间,在王字风格中极为少见,故清人孙承泽等书家以为是米芾所作。对于《大道帖》的临习,须关注用笔的使转,即线条与线条的连接处(过渡点)的换锋、调锋过程以及线型状态,加强对笔锋的控制,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转折上则以圆转为主,寓方折的骨力与圆润、流动的形式之中,即是一种“外圆内方型”的线条模式。一味地圆,则流于软弱、无力,一味地方,则显得僵硬、死板,故不可偏颇。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行笔速度,尤其在临摹中,不可求快,否则易“浮”、易“滑”,从而导致线条质量下降。宁可慢些,以保证线质的稳定以及细节处的精到。

 作品质疑

金运昌在《管窥草书〈平安帖〉》一文中称:“如台北故宫藏《大道帖》,北京故宫藏《雨后帖》等。多出宋人之手,临写以意为之。笔法或有精窳之分,然原作形貌保存甚少。仅可作为研究王字流传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已。” 

徐邦达在《谈古书画鉴别》一文中从毛笔的特性出发,认为:《大道帖》“和宋中叶以来如米芾等人写得丰满、肥润、圆熟的书法,如米芾书《复官帖》所用的较软的笔是大不一样的。”“以之辩明清内府旧藏、并曾记载在《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续编、三编的晋·王羲之《大道帖》、王献之《中秋帖》等不是晋人之笔,一种理由就是因为此二本的笔划都特别润丰圆熟,其笔头含墨水很多,所以肥厚处不会开叉,用晋代的有心硬笔是写不出来的。此二本最后结合其它方面的印证,认为都是宋代米芾的临写本。这就是利用工具——毛笔特性作旁证,来解决真伪是非问题的一些很好的例证。” 

世传《中秋帖》、《东山帖》(《东山松帖》)等,专家皆定为米芾临本。米芾学书,曾下过双钩摹写的苦功,足见其“胡写乱画”是有前提的。传世许多名迹,亦有米氏摹者,如鲁公(颜真卿)《湖州帖》、王羲之的《大道帖》等。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画像   南宋   马远   绘《王羲之玩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王羲之行草《大道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姨母帖》(局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