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2021-04-09 08:31:17)
标签:

孝感

练字

书法

文化

杂谈

分类: 【古代碑帖】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一)王羲之《思想帖》,收刻于《余清斋法帖》、《余清斋法帖续》《戏鸿堂帖》、《玉烟堂帖》、《郁冈斋帖》、《淳熙续帖》、《宋拓谭帖》等等汇帖之中。墨迹本为元代郭天锡 、明代韩世能所藏。(释文对照版)

《思想帖》,纸本墨拓,原作者东晋王羲之,本贴挥洒自如,率意畅达。

《余清斋法帖》、《余清斋法帖续》收刻。 墨迹本为元代郭天锡(1227-1302) 、明代韩世能(1528-1598)所藏。

释文:

羲之顿首:不复见君,甚有思想,得告慰之。故苦乏气兼欲痔下忧深。小佳克面。王羲之。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二)王羲之《思想帖》,收刻于《余清斋法帖》、《余清斋法帖续》《戏鸿堂帖》、《玉烟堂帖》、《郁冈斋帖》、《淳熙续帖》、《宋拓谭帖》等等汇帖之中。墨迹本为元代郭天锡 、明代韩世能所藏。(局部)

释文:

羲之顿首:不复见君,甚有思想,得告慰之。故苦乏气兼欲痔下忧深。小佳克面。(王羲之。

注解

思想:思念和想念。告慰:感到安慰,表示安慰。[1] 克:能够。《尚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郑注:"能也"。

大意

羲之顿首:没能再见到阁下,很是思念,应该表示安慰。不过苦于缺乏气力并且有可能有坐下之忧,很是担心。稍好就可见面。王羲之。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三)王羲之《思想帖》,收刻于《余清斋法帖》、《余清斋法帖续》《戏鸿堂帖》、《玉烟堂帖》、《郁冈斋帖》、《淳熙续帖》、《宋拓谭帖》等等汇帖之中。墨迹本为元代郭天锡 、明代韩世能所藏。

释文:

羲之顿首:不复见君,甚有思想,得告慰之。故苦乏气兼欲痔下忧深。小佳克面。王羲之。

作品赏析

沈乐平认为,在技法方面,王羲之将今草这种"新体"推到了一种极致:点画技巧之运用与变化,几近完美,自然天成,其用笔"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俯仰得宜,欹侧有致,长短合度,方圆中矩。王书结体因多见于尺牍书,因此随势生发,不假修改,而又都能控制于规矩之中,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

赵孟頫小楷跋二种: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1298年,赵孟頫题跋:"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与霍公谨集鲜于伯几池上。郭右之出右军《思想贴》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松雪斋书论》 注:对于赵孟頫认为《思想帖》是真迹,明末清初的书画收藏家孙承泽(1592-1676)则认为:"赵松雪自负赏鉴者,如右军思想帖,乃双钩本也。"(《四库全书·庚子销夏记》)

文徵明跋

1557年,文徵明题跋:"右军真迹,世所罕见。此《思想帖》与余旧藏《平安帖》行笔、墨色略同,皆奇迹也。《平安帖》有米海岳签题,此帖无签题而有赵魏公跋,语称许郑重。同观者自霍清臣而下凡十有三人,皆鉴赏名家。咸咨嗟叹赏:神物难过如此。余何幸得附名其后哉。嘉靖丁巳冬十一月十又三日,长洲文徵明题,时年八十有八。"

王羲之《思想帖》,出自明刻《馀清斋帖》之续帖第一册。此帖也刻在《戏鸿堂帖》、《玉烟堂帖》、《郁冈斋帖》、《淳熙续帖》、《宋拓谭帖》等等汇帖之中,内容和书写都一样,略有不同的是:第一,本文附图的《思想帖》,少刻了最后一行“羲之顿首”数字。第二是其整体精神面貌略胜于他帖。所以本文附图选用了《馀清斋续帖》中之《思想帖》,尽管它少了最后几个字,见上图。其释文是:

“羲之顿首:不复见君,甚有思想,得告慰之。故苦乏气兼欲席下。忧深。小佳克面。王〔羲之顿首〕。”

注意这里的“思想”,不是什么主义、什么思想,进步思想、落后思想的那种用法。而是思念、牵挂的意思。“告慰”就是感到安慰。“欲”,这里用法较为特殊。《礼记·祭义》:“其荐之也,敬以欲。”郑玄注:“欲,宛顺貌。”此帖中用作动词,即为亲和、友善之意,可译为想念。“席下”,即足下、阁下。“忧深”,是担忧的很。“小佳克面”,稍好一点就能见面。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四)王羲之《思想帖》,收刻于《余清斋法帖》、《余清斋法帖续》《戏鸿堂帖》、《玉烟堂帖》、《郁冈斋帖》、《淳熙续帖》、《宋拓谭帖》等等汇帖之中。墨迹本为元代郭天锡 、明代韩世能所藏。(局部1)

释文:

羲之顿首:不复见君,甚有思想,得告慰之。故苦乏气兼欲痔下忧深。小佳克面。王羲之。

这一作品,一看就使人觉得流畅自然,整幅充满了和谐的清虚韵致。从用笔上看,中锋用笔,方圆兼备。中锋细笔的格调中点饰以粗壮之笔。方笔用笔的因素是王羲之草书的特点,此作也不例外。其用笔技巧精纯至极,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且不论流传下来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是不是真正为王羲之所撰写,但从此帖中可以看出有些暗合之处。要说“状如龙蛇”,我们看,此帖开头的“羲之顿首”四字,像不像龙蛇之状呢?“棱侧起复”:棱,原作稜,今改写作规范的正体字。此字即棱角的意思,是指草书中多有方笔。侧,通仄。《说文解字》:“侧,旁也。”段玉裁注:“不正曰仄,不中曰侧,二义有别。而经传多通用。”这是说,俯仰得宜,欹侧有致。起复,是指回转往复,蟠屈回旋。总之是形容草书运笔的变化。我们来看,此帖是否可以说具足了这些变化?回答是肯定的。“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前一句是“深入”的话,这句就是“浅出”了,是平易浅近的表述。看帖:这也是符合了的,无须一一指摘。“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其中的“意思”,不是有意思、没意思的“意思”,而是意念、思惟之义。意思是说,作书要把意念注入到笔画里面去,要全神贯注。如果急作的话,就顾不到这些了,笔豪就随便滑过,写出来的笔画就没有份量,就不厚重,容易浮华。写草书也不是一概不能“急作”,该急的时候还是要急。前面不是说了嘛,“须缓前急后”。怎么知道哪种场合该急,什么情况下不能急,这就要磨炼了。有一点是帖和文没有一致起来的。那就是“相钩连不断”,我们看帖中的字,只有“之顿首”、“思想”、“之故”、“乏气”等处有连笔,并非“相钩连不断”。但是我们在图中看到的,正如唐太宗所说的“状若断而还连。”——通篇气势是连属贯通的。这并不存在何方为对、何方为错的问题。就帖来说,这是一种境界;而就文来说,其所述,是一种法则。两者各得其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作者,不是王羲之的话,也一定是对书法理论有深入研究、对王羲之的书法创作有深入了解的高人。无怪乎此作得以久远流传,至今为书家所重视。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四)王羲之《思想帖》,收刻于《余清斋法帖》、《余清斋法帖续》《戏鸿堂帖》、《玉烟堂帖》、《郁冈斋帖》、《淳熙续帖》、《宋拓谭帖》等等汇帖之中。墨迹本为元代郭天锡 、明代韩世能所藏。(局部2)

释文:

羲之顿首:不复见君,甚有思想,得告慰之。故苦乏气兼欲痔下忧深。小佳克面。王羲之。

王羲之的原作,应该是只有一件,是唯一的。然而历代流传的版本却不只一种。

《馀清斋续帖》中,在本帖的下面,有赵孟题跋:“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霍肃清臣、周密公谨、郭天锡右之、张伯淳师道、廉希贡端甫、马昫德昌、乔篑成仲山、杨官堂子构、李衎仲宾、王芝子庆、赵孟子昂、邓文原善之,集鲜于伯几池上。右之出右军《思想贴》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不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 赵孟。”而《庚子销夏记》又有记载说,明末清初的书画收藏家孙承泽则认为:“赵松雪自负赏鉴者,如右军《思想帖》,乃双钩本也。”或许他们所见墨本不是同一本的缘故吧。

古代流传的《思想帖》的不同墨本,确有多种。因为在没有影印技术的情况下,想要一个范本,就得依照原件双钩然后填墨,得到一个复制品。喜爱和需要的人多了,复制品的数目也许就不止于一件两件。这些复制品当中,有的依原件复制,有的不得不依照复制品再来复制,它们都可冒充真迹。个人看法:此刻之底本,纵非真迹,亦是真迹的初摹之本。有以上所述赵孟题跋中提到的众多人物的鉴赏,赵跋的下面还有文征明的题跋,也肯定其为真迹。他们都是专家啊,亲眼所鉴。刻帖主人吴廷的题跋还提到此帖来这不易:他在万历癸未入京,向本帖藏家兵部嵇泰峰提出只求一见而不可得。二十年后竟以重价得之。以本文附图来看,就是从刻本也可以看出当初书圣挥毫潇洒自得,下笔顿挫自如的情况。此帖确非一般,令人味之不足。

在古徽州歙县的文化遗产名录中,石刻内容非常丰富,尤以吴廷的《余清斋》和吴桢的《清鉴堂》碑帖最负盛名。

    《余清斋》刻石,原存放于吴廷故里的宗祠内,清乾隆间,尚事捶拓;后由邻地休宁好事者收藏;民国初年,岩寺(现徽州区)贤达鲍蔚文构建“遐庐”,将《余清斋》刻石收藏于“息骢轩”;1962年为省博物馆葛介屏先生发现,歙县文化部门即征集收藏于太白楼内;十年动乱后,省府曾昭生、周道炯来歙,发现藏碑,拨专款兴建“新安碑园”,予以保护;1979年,刻石陈列于新安碑园碑廊壁龛内;1986年,省府公布“新安碑园刻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歙县博物馆将此刻石收藏入库保存。  

    《余清斋》帖,刻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成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历经十八年。因原迹规格不同,且又分批上石,故刻石无统一规制。据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的拓本编排目录,全帖分为正篇(六册十六卷):第一册,序题、晋·王羲之《十七帖》;第二册,晋·王羲之《迟汝帖》、《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霜寒帖》;第三册,晋·王洵《伯远帖》,晋·王献之《中秋帖》、《兰草帖》、《东山帖》,隋·智永《归田赋》,唐·虞世南《积时帖》;第四册,唐·孙过庭《千字文》,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五册,宋·苏轼《后赤壁赋》,宋·米芾《千字文》;第六册,宋·米芾《评纸帖》、宋·米芾《临右军至洛帖》。续篇(二册八卷):第一册,晋·王羲之《行穰帖》、《思想帖》、《东方朔画赞》,晋·王献之《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第二册,晋·王羲之《胡母帖》、晋·谢安《中郎帖》、唐·颜真卿《蔡明远帖》。经与刻石查对,现共收藏33方,其中28方刻石为双面镌刻,合计61块版面,与日本书道博物馆旧藏拓本目录一体。除后赤壁赋及少数评跋缺损,余皆完整。  
  
    有书家评判此帖,“远出文征明父子汇刻的《停云馆》帖(多为缺损补刻)、董其昌汇刻的《戏鸿堂》帖(焚毁后翻刻)、华夏汇刻的《真赏斋》帖(火厄后重刻)等诸帖之上”。其因就是《余清斋》刻石历经四百余年,还完好存世,当比《停云》、《真赏》、《戏鸿》等残损后再重翻刻的碑石,要价高一筹。若将几种拓本比照欣赏,《余清斋》确实清心悦目,高雅脱俗,豪无匠气。曾有书家评论:“现存的明刻《余清斋》碑石价值,实可与山东汉碑、洛阳魏碑、西安唐碑相媲美。”其言不无道理。  
  
    《余清斋》全册单帖二十六篇,帖后的评跋六十五篇,观记题识二十一处(句),计有九十九人次,多为历朝达官名人和书家;落款最早时限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最晚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时跨近六百年,名人的题识真实记录了墨迹的流传历程;其书体正、草、隶、篆俱有,大字十六厘米见方,小字仅半厘米见方。而万历年间的评跋则有二十四篇,董其昌(时年四十一岁)就作有十一篇,余皆为吴廷、杨明时所作,他们都是《余清斋》的编创者。 

    《余清斋》能成为“南帖”中一枝奇葩,除了吴廷的富藏和杨明时的艺术功力,更得力于董其昌博识多才的投作。正因有了董其昌的加盟,名城留下了一段美好的翰墨佳话。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画像  南宋  马远  绘《王羲之玩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王羲之草书《思想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姨母帖》(局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