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2021-04-08 01:30:57)
标签:

孝感

练字

书法

文化

杂谈

分类: 【古代碑帖】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一)王羲之《小园帖》,拓本,15行,103字,草书。此帖被多家辨为伪帖。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玉烟堂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

 

释文(繁体):

 

僕近脩小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比二處動靜,故之常患,馳情。散騎癰轉利慶慰姊故,諸惡反側,永嘉至奉集,欣無喻,餘可耳。得華直疏故爾,諸惡不差,懸憂順何似未復,慶等近消息懸心,君何為耶?此猶未得盡集,理行大剋,遲此無喻。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二)王羲之《小园帖》,拓本,15行,103字,草书。此帖被多家辨为伪帖。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玉烟堂帖》。(安思远藏本

 

释文(简体):

 

仆近修小园子,殊佳。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偿因行往,希见。何公处动静,故一一。常患,驰情。散骑痈转利,庆慰。姊故诸恶,及侧永嘉慰。奉集欣熹无喻,余可耳。得华直疏,故尔,诸恶不差,悬忧。顺何似未复庆等,近消息,悬心。君并何为耶。此犹未得尽集,理行大克,迟此无喻。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安思远藏本 局部1

 

释文(繁体):

 

僕近脩小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比二處動靜,故之常患,馳情。散騎癰轉利慶慰姊故,諸惡反側,永嘉至奉集,欣無喻,餘可耳。得華直疏故爾,諸惡不差,懸憂順何似未復,慶等近消息懸心,君何為耶?此猶未得盡集,理行大剋,遲此無喻。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安思远藏本 局部2

 

释文(繁体):

 

僕近脩小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比二處動靜,故之常患,馳情。散騎癰轉利慶慰姊故,諸惡反側,永嘉至奉集,欣無喻,餘可耳。得華直疏故爾,諸惡不差,懸憂順何似未復,慶等近消息懸心,君何為耶?此猶未得盡集,理行大剋,遲此無喻。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安思远藏本 局部3

 

释文(繁体):

 

僕近脩小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比二處動靜,故之常患,馳情。散騎癰轉利慶慰姊故,諸惡反側,永嘉至奉集,欣無喻,餘可耳。得華直疏故爾,諸惡不差,懸憂順何似未復,慶等近消息懸心,君何為耶?此猶未得盡集,理行大剋,遲此無喻。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安思远藏本 局部4

 

释文(繁体):

 

僕近脩小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比二處動靜,故之常患,馳情。散騎癰轉利慶慰姊故,諸惡反側,永嘉至奉集,欣無喻,餘可耳。得華直疏故爾,諸惡不差,懸憂順何似未復,慶等近消息懸心,君何為耶?此猶未得盡集,理行大剋,遲此無喻。

 

 

注解:

 

      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送给。驰情:神往。

反侧  反复无常。

     书信。

 

:

 

由于历代翻刻之故,词句多有差别,如安思远藏《淳化阁帖》本"反侧"

 "及侧"等,大意已无法得知。

 

 

书风

 

以王羲之的草书而论,王羲之所书《小园帖》、《桓公帖》等,都在大草风范里表现出既奔放又蕴藉的风格。

 

细审《小园帖》,能明显地书体的不同:前三行为小草风格,多圆势,字距稍大,点画分明;自三行下半部分至第七行,变为行草,点画多连接,字距茂密,字势雄强;第八行转为大草,大开大合,气象万千。诚如王澍所言"此一十五行,当是三帖"。但在书法由实用功能逐渐演变为观赏艺术的时期,这种多变的形式感会给人以启迪。

 

相关考证

 

《晋王右军集》卷二列"华直帖",内容同《小园帖》,并载:"朱云伪帖,伯思云,仆近修小园子殊佳帖,朱以为子敬书,仆谓处动静以下,方是子敬笔,前两行乃唐人书,字势帖语,与后迥殊。大观释注云:淐化本作慰,大观本作至,未知孰是,下有永嘉至字,兴庆至字,写法一同,复又有庆等近消息,此帖元章长睿,皆非右军帖,乃子敬所作,元章藏子敬十二月帖,勒石宝晋斋,亦有庆等字,比法正相类,是人名尔。"

 

清王澍在《淳化秘阁法帖考正》谓,《小园子帖》,元章以此帖为子敬书,长睿云:"'处动静'以下,方是子敬笔。前两行,乃唐人书,字势、帖语,与后逈殊。"愚按,此一十五行,当是三帖,前三行字势与后逈殊,文义至"行往希见",与下不属,当是一帖。中五行,至"余可耳",文义已尽;"得华直疏",又当为一帖。前两帖,皆适当行尽,又笔法略相似,故不复省览,误以为一耳。要知,此三帖,不特非右军,亦断非子敬,踈漫狂纵,是俗笔,而目为右军父子,污蔑罪过。

 

【临 帖】王羲之《小园帖》 

 

胡 飞 

 

 

在二王众多的行草书作品中,差不多每个都有其特点,学起来感觉很吃力,又很有意思。除了其内容难读难理解外,其用笔与结体都非常精妙。对于临帖,我很挑剔,二王法帖不是每个我都喜欢,不喜欢的我从来不临习,喜欢的就经常临。我也在对比,比较其父子的高低。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感想渐多。多数都是感叹和惊讶,我深入其中,不敢有丝毫个人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在模仿。

王羲之《小园帖》在众多的手札中算是很有个性的一个,前后变化很大。前面三四列基本是稳当的小草基调,到后面几列差不多是大草的气息,渐渐起伏变化多了起来,这可能是心情影响的结果。前几列安静秀气,后面字的结体大开大合、气势磅薄,非常雄强。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传)王羲之《小园帖》


其笔法精到合理,中锋为主,中侧交替。虽是刻帖,仔细观察,上下笔画的联系紧密,相互呼应。其多取圆势,粗细、断连、大小错落有致,特别是欣喜无喻”“余可耳得华字体组合落差很大,巧妙有趣。倒数第四列紧密柔和、圆转顿挫,似有怀素《自叙帖》特征。后三列字内空间和章法都变化奇特,大起大落,行草相间,激荡爽快,让我震惊。含蓄时有张扬,跌宕时又蕴藉,很难学来。

临习时要整列看,每一列都有变化。使转多流畅,用笔容易油滑轻浮,收不住笔,所以每个转折都要仔细推敲,驻笔发力很重要。此帖方圆兼济,不能临得太圆转,也不得太方太尖峭,其特点很不好把握。用笔上变化多,特点不明显。多从结体上下功夫或许是个很好的出路,放大写或许有不一样的效果。

然,从众多的王羲之作品看,我对此帖倒存有些疑惑,不管是端庄厚重的《姨母帖》,还是秀美雅致的《妹至帖》,都可以看得出王羲之的内[扌厌]用笔,整体含蓄内敛。而《小园帖》外拓用笔,张扬潇洒似王献之《可不必帖》《想彼帖》等笔意,结体也有三三两两行草相间,空间布局都与王羲之其他手札拉开距离。当然不排除王羲之也有类似作品,但此帖更似王献之的面貌。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胡飞节临《小园帖》小品 :


诸恶不差,悬忧。顺何似?未复庆等近消息,悬心。君并何为耶?此犹未得尽集,理行大克,迟无喻。


在临书同时,时常对比诗词。唐诗佳作甚多,风格不一。同一作者不同作品表现的手法和情感都不同。王羲之的笔法结体难掌握,李白的思维和夸张手法也难学。书法往往要在一个字或者一个笔画上去推敲,诗词也要在一个字一个音节上琢磨。用草书写豪放诗是一种享受,在精神上特别舒服,用行书去写婉约词则表现出一种安静的书卷气。因时因地因心情不同,我们笔下也就有不一样的作品。《小园帖》是这样的,我们的心情也是。

在展览的时代,我们为何不去仔细模仿古人的信札所表现的文人气息呢?当大篇幅多字数的作品在适应展厅时代的同时,尺牍信笺等小篇幅作品似乎难以表现它的优势。《小园帖》我模仿了很多次,自我感觉不错。但是,当代书法人只要见到二王风格的作品就会讽刺加吐槽,说是流行风展览体,我很不以为然。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胡飞以《小园帖》笔意创作的作品:

羲之书甚有帝王气象,每临之欣喜无常,又患不得其精华耳。子翥。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右军书扇图》明  仇英       云南省博物馆藏

 

    王羲之(303361321-379年),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琅邪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变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 (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 ,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琅邪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 (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父兄子。”今从《晋书·王羲之传》。) 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他虽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有晋一代,玄学兴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淫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王羲之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选有着清醒的认识。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羲之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廙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廙,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 。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廙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他苦苦临习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唐张怀瓘《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睢视谑唷戮潘迹髯T拭鳌尼缑鳌洳频乐堋躅欤辶踯取G逯幸逗螅莱肌涤形岢北皇北北咸购庥谑馈5氨咭嘧鸪缤豸酥ㄍ跸字谀诘摹岸王”法书。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窃出,终致散佚。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由宋至清,丛帖更多。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书法精品,多在其中。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王羲之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王羲之叹“小子几欲乱真”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璀璨焕然的时代,涌现出许多彪炳青史的书法大家,各种书体相继发展走向成熟。代表这个时代的书坛巨擘,无疑是王羲之。

 

    王羲之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尤其对楷书和行书的确立作出了极大贡献,被后人尊为“书圣”。作为百世楷模,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人人景仰的一座高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很早就成了人们仿效临习的范本,也成了宵小之徒作伪射利的对象。

 

    六朝时期,书画艺术品赏鉴收藏之风渐盛,名迹买卖开始成为普遍现象,造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别的不说,王羲之的传世书迹中就假货色甚多。南朝刘宋时的鉴赏家虞和,曾奉诏搜访二王名迹。他在《论书表》中说,当时上当吃亏者大有人在:“刘毅颇尚风流,亦甚爱书,倾意搜求,及将败,大有所得。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慕其风,人无长幼,翕然尚之,家赢金币,竞远寻求。于是京师三吴之迹颇散四方。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又是末年遒美之时,中世宗室诸王尚多,素嗤贵游,不甚爱好,朝廷也不搜求,人间所秘往往不少。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

 

    这是较早记载书法名迹作伪的文字——先摹仿二王书迹形貌,再用茅屋脏水染色,加上搓磨作旧,还故意把真伪书迹糅杂一起,务求鱼目混珠,瞒天过海。这种种手段之高妙,实令人匪夷所思。看,类似的手法至今不是还有人沿用吗?有不计贵贱悬金招买的需要,才会有轻薄之徒锐意造假投其所好。

 

    南朝齐王僧虔(公元426-485年)在《论书》一文里提到,晋穆帝司马聃时,有张翼擅效仿王羲之自书表,观之者难分真假,令王羲之也慨叹“小子几欲乱真”。同时还记载说,“康昕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释道人作右军书赞。”张翼、康昕、南州释道人等,均与王羲之父子时代相近。他们着意模仿右军书,均能达到乱真程度。王僧虔没有说到他们这刻意乱真意欲何为,但,即便不一定出售射利,也说明王书名迹之不易鉴别真伪。

 

    梁武帝萧衍在位达四十八年之久,半壁江山算得上久享太平。张僧繇为其时名画家,深得萧衍赏识,凡崇饰佛寺之事,多命张氏主之。用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话来说,作为一国之君的萧衍,对名画法书宝器是“尤加宝异,仍更搜葺”,历代史家无不推许梁武帝时期文物收藏之鼎盛。萧衍所撰《书评》,列出汉至梁之间的近三十位书家进行论评,着眼点又在于作品,这种角度与他精于文学和乐律的丰富修养很有关系。在《答陶弘景书》中,萧衍很不客气地指出颇有王羲之赝品乱人耳目,乃至损害了王书声誉的状况。在鉴别王书真伪方面,他也每有警辟之语,如说 “逸少书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太史箴》如复方媚,笔力过嫩,书体乖异,上二者已经至鉴。”这显然是颇见心得之言。据记载,在着力搜访之下,萧衍时期宫廷所藏二王书迹独多,计有78767卷,皆重加装褫,题金饰玉,宝重备至。

 

    萧衍的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在艺文方面也甚有造诣。萧绎为梁元帝,自幼好学能文,以著述宏富见称,自己就是丹青好手,还加上极嗜收藏,仅藏书一项便达到十四万卷之多。由于南朝历代的积蓄,以及乃父萧衍近五十年的苦心经营,萧绎在位虽仅两三年,内府收藏的书画精品却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

 

    这丰赡的艺术珍品,最后落了个悲剧结局。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曰: “侯景之乱,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既而内府图书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余轴归于长安。”

 

    所谓“侯景之乱”,是大宝二年(公元551年)由东魏归降的大将侯景叛乱,杀了简文帝萧纲。这是张彦远所说萧纲为太子时曾梦天下图书被焚,不意应验于侯景的典故。时任湘东王镇守江陵的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出兵讨灭侯景,萧绎即位,称元帝。仅三年,西魏军围困江陵,萧绎见城池将破,“儒雅之道,今夜穷矣”,挥泪长叹之下,斫柱折断吴越宝剑,“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几朝皇帝所集,连同其中的二王书迹珍品,悉数付之一炬。西魏将领于谨在劫后余烬中尚捡得书画四千多轴,是为仅存的九牛一毛。

 

    这是书画鉴藏史上一千古浩劫,颜之推说:“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两而烟飏”。斯文尽丧,洵足惋惜!    

                                                           (梁江)

 

 

王羲之草书《小园帖》(两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卫夫人给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

 

    卫夫人是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卫夫人并没有先教王羲之写字,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一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这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 “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有辽阔的感觉,有向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

 

    “千里阵云”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与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根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在空中。悬在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根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佚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