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行成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标签:
孝感练字书法文化杂谈 |
分类: 【古代碑帖】 |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一)王羲之草书《行成帖》,榻本,6行,49字
释文
:
……(備官而)行,成旅以從。是月也,景風司至,星火殷宵。伯趙鳴而載隂,爽鳩習而揚武。時可以升高遠望,禮可以出宿餞行。有詔具寮,爰開祖(宴)……
(二)王羲之草书《行成帖》,榻本,6行,49字
释文
:
……(備官而)行,成旅以從。是月也,景風司至,星火殷宵。伯趙鳴而載隂,爽鳩習而揚武。時可以升高遠望,禮可以出宿餞行。有詔具寮,爰開祖(宴)……
(三)王羲之草书《行成帖》,榻本,6行,49字(释文对照版)
释文
:
……(備官而)行,成旅以從。是月也,景風司至,星火殷宵。伯趙鳴而載隂,爽鳩習而揚武。時可以升高遠望,禮可以出宿餞行。有詔具寮,爰開祖(宴)……
(四)王羲之草书《行成帖》,榻本,2行,17字(局部1)
释文
:
(王羲之草书《桓公帖》:「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王羲之草书《乡里人帖》:)今遣鄉里人往,口具也
……(備官而)行,成旅以從。是月也,景風司至,星火殷宵。伯趙鳴而載隂,爽鳩習而揚武。時可以升高遠望,禮可以出宿餞行。有詔具寮,爰開祖(宴)……
(四)王羲之草书《行成帖》,榻本,4行,32字(局部2)
释文
:
……(備官而)行,成旅以從。是月也,景風司至,星火殷宵。伯趙鳴而載隂,爽鳩習而揚武。時可以升高遠望,禮可以出宿餞行。有詔具寮,爰開祖(宴)……
此帖被米芾、黄伯思、王澍辨为伪帖。
東坡云:“此張説送賈至文也!”文中有:“備官而行,成旅比從。……有詔具僚,爰開祖宴”句,張、賈二人皆后来人,故此帖是伪无疑。此书作草書多不綴屬,“當是集逸少書作此叙耳。”(黄長睿语)而山谷以为是“虞永興少年時書”。米以自“是月下”為偽。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对友负责对子严
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两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赶往苏州而去。
王羲之不但对朋友负责,不允许给朋友的字有一点瑕疵,而且教子也相当严格。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王羲之夫妇俩全都看在眼里。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王羲之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金箫)
王羲之《初月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