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2021-02-06 01:08:03)
标签:

文化

孝感

杂谈

练字

书法

分类: 【古代碑帖】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拓本,凡9行,共81字

《王略帖》,因其所破之“贼”是羌族,亦称《破羌帖》,此帖又称《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9行,81字。此信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信北宋时曾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十二月帖》、谢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书斋为“宝晋斋”。因此帖“笔法入神”称其为“天下法书第一”。

释文: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贼,贼重创,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拓本,凡9行,共81字(局部1)

释文: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贼,贼重创,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注释: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虞帅,虞义兴。“桓公”,桓温,东晋将领。“书”,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作“云”。王羲之有《虞义兴帖》:“虞义兴适送此,桓公摧寇,罔不如志,今以当平定。古人之美,不足比踪,使人叹慨,无以为喻。”内容与《王略帖》相同,另有《桓公当阳帖》一帖内容亦相近。

即摧破羌贼:羌贼,指姚襄(羌人)。354年背晋降燕,356年,姚襄进攻洛阳,东晋桓温同时亦率军北伐,向洛阳挺进,姚襄回师抵抗,大败。王羲之有“得谢范六日书,为慰。桓公威勋,当求之古,令人叹息。比当集姚襄也。”一帖。“即”,一释作“今”。

贼重创:“创”,《全晋文》作“命”字。

王略始及旧都:“王略”,王法,国法。《左传·成公二年》:“兄弟甥舅,侵败王略……”杜预注:“略,经略,法度。”

知仁祖小差:“仁祖”,指谢尚,谢尚字仁祖。

适范生书如其语:“范生”,刘涛考证为“范汪”,字玄平。王羲之《知念帖》有“亦不知范生以居职”句,《右军书记》亦有“数见范生,亦得其近书”帖文。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拓本,凡9行,共81字(局部2)

释文: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贼,贼重创,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书法赏析:

《王略帖》亦称《破羌帖》,纸本墨拓草书,9行,81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因帖中第三行有《王略始及旧都》一语,故名。《宣和书谱》卷第十五著录此帖。另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称。刻本见于《绛帖》、《澄清堂帖》、《宝晋斋法帖》、《二王帖》、《戏鸿堂帖》、《玉烟堂帖》。

《王略帖》共九行八十一字,结字峻美,笔意练达,笔法入神,骨肉相宜,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帖中的“破”、“禽”仅用两笔写出,笔画简略而形态俱存,特征明显。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有一个“今”字,但书写不同,第一行“今”字前的一字是“洛”字,笔画较硬,故“今”字,肉较多,写得较软。而最后一行的“今”字,考虑前后两字的用笔形态,故第一笔写得较硬,以两笔完成此字。这是基于章法和字与字之间对比关系考虑的,“画省”是总体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如果每个字都平均对待笔,画极省略,势必通篇稀稀朗朗显得松散无力。“虞”、“摧”则保留其较多的笔画以便与其他笔画少的字形成对比。“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刘熙载《艺概·书概》)。帖中许多字筋节刻画都非常精采,“贼”字第一笔画近似乎直角,笔力劲健,笔势的转换穷极变化,“求之”两字垂笔特长,连笔而书,气韵生动。“适”字为断句的最末一字,字体稍大,有横断截流之势。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因思苏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拓本,凡9行,共81字(局部3)

释文: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贼,贼重创,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王略帖曾被米芾收藏并赞为天下第一法书,书体风格在大观帖和十七帖之间。

米芾在真州时,曾登舟访友蔡攸,蔡攸取出珍藏的王羲之《王略帖》给他欣赏。米芾看这幅书法,气韵高古,苍雄沉着,逸迈奇崛,惊奇叫绝。决意用自己收藏的名画与之交换。蔡攸脸有难色加以婉拒,米芾忽跑船边大叫:“你若不与我交换,我即跳江而死。”蔡见状急忙拉着他,无奈把《王略帖》与其藏画交换。米芾收藏到如《王略帖》真迹一样稀世的晋唐书法名帖,天天醉心临写揣摩,爱不释手,每日入睡,必细收藏入小箱中,放置在枕边方才入睡。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宝晋斋”是他得到晋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日帖》墨迹后自题的书斋名。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附:米芾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

米芾王略帖赞 (《破羌帖跋赞》)行楷书 纵22.9厘米 横48.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

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颉历籀化大荒。烟华澹秾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鸾夸虬举鹄序行,洞天九九通寥阳。茫茫十二小劫长,玺完神诃命芾藏。
癸未岁太常玉堂手装。
左司郎中黄诰。
隋珠荆玉烂生光,际天蟠地射八荒。嗟我一见犹激昂,而况好古真元章。不买金钗十二行,以彼易此归华阳。天公六丁气焰长,雷电取去宜深藏。
职方郎中刘泾。至人代天发幽光,手生苍华秀芜荒。万夫蛇蚓谢轩昂,断是龙被五色章。大珠自点玉著行,印跋翕受交混茫。公其敬识神理长,不畀正眼非归藏。
承议郎薛绍彭。宝晋不空来夜光,沧浪一濯聊治荒。至宝无价谁低昂,怀充押尾开元章。楷字不见褚影行,永和岁月今茫茫。传至太平随世长,金题玉躞重珍藏。
刘泾。金十五万一色光,平生好奇非破荒。神明顿还貌昂昂,冠佩肃给系宝章。晓趋大庭动鹓行,但笑不与见者忙。北窗卷舒化日长,何必绝人洗而藏。
绍彭。晋大司马至洛阳,威略已著摧破羌。声驰江左传国光,右军笔阵争堂堂。妙用作意驱俊鋩,惊鸿乍起游龙翔。仁祖无奕乌衣郎,挂名篇末流遗芳。开元散落王涯藏,联翩飞动茂密行。料简鉴赏盛有唐,传授视此真印章。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明 陈洪绶 米颠拜石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这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


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王羲之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行书与楷书的书法特点

楷书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这类态势,在王羲之楷书中已大为改观。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伸引,使其挺直,用笔内擫,其他点画对称呼应,所以有纵展之势。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劲,势如列阵。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改,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阶段。而这个变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行书

行书与楷书一样,两汉时期,已在民间流行。从汉简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行书。这种早期的行书也是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的书体。它简洁,开张,结体松动,隶味很浓。到了东汉,行书走入上流社会,得到不断的整理和规范。张怀瓘《书断》载:行书集大成者是东汉的刘德升,他被称为“行书之祖”。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桓、灵之时(公元一四六年——一八八年),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同上书)。行书体当然不是刘德升一人所“造”,但刘德升有无人可代的整理之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钟繇、胡昭二人学书于刘德升,然风范各异,时称“胡肥钟瘦”。胡昭,字孔明,颍川(今河南许昌,公元161——250年)人。志行高尚,不愿为官,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尤善隶行,与钟繇、邯郸淳等齐名。特别是函牍书,为时人楷模。但作品无一留世。钟繇,字元常,颍川人。后汉献帝时,为尚书仆射,封武亭侯。曹魏时任宰相,封定陵侯。善铭石书(隶书)、章程书(楷书)、行押书(行书)三体。因其官高位显,书法风靡一时。他的行押书体至王羲之时,尚在流行。

晋武帝司马炎建国之初,曾策订文字,将钟繇、胡昭二人的书法定为标准体。王羲之早年习字,自然不能逾越钟、胡两家范例。王羲之比较了胡、钟二家的书法,遵照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传统,选择了钟繇书风。钟繇行书的特点,约与西晋时《李柏文书》相仿佛,或者更为古朴。撇、捺发育不全,隶书味重,纵画短促,横画粗长,稍逞左倾的横张态势。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脱钟繇法度。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上虞帖》等。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梁袁昂《古今书评》)。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蕴藏着一种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羲之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调。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一出,钟繇的行书就显得既古又旧了。东晋人士崇尚华美,时风趋新厌旧,王羲之的行书成了达官贵族、士大夫文人模仿的范本,从而结束了钟繇行书统领书坛的时代。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长点状的反捺。王羲之将草书笔法引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丰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丧乱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画劲落。此二帖是王羲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为后人所遵循。



王羲之草书《王略帖》(一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米芾跋赞)

王羲之《姨母帖》(局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