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干呕帖》(四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标签:
练字书法文化孝感杂谈 |
分类: 【古代碑帖】 |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第一行“匈中”之“匈”字,即今之“胸”字,古代“胸”字常常写作“匈”
。乃形声字,“凶”为音符,“勺”为义符。第二行“淡闷干呕”之“淡”字,通“痰”字。第三行“高”字,根据上下文,当作“笃”。
帖文大意是:昨天行药返回家中,格外困顿,有痰积闷於胸中,咽喉干燥,连连作呕,越来越厉害,进食尚不能勉强。疾病沉重,难以诊治,甚为忧虑。
(一)王羲之草书《干呕帖》,纵26.4厘米,横14.1厘米,共4行36个字
释文: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现藏天津博物馆。
帖中记叙了王羲之行药回家之後,药性发作,痰积滞胸中,咽喉燥热发千,恶心干呕的种种痛苦之状,甚至难以勉强地进食。在王羲之的尺牍中,有不少篇什记载了类似的情状,《右军书记》记载的例子就不少:“吾昨暮复大吐,小瞰物便尔”,“顷日了不得食,至为虚劣”,“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经日”。这些都是王羲之生活的一个侧画。王羲之人生的痛苦之中,许多是服食带来的。他一生执迷於服食,否则,他不会五十九岁就魂归道山。
(二)王羲之草书《干呕帖》,榻本,四行,三十六字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26.4厘米,横14.1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释文: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
(三)王羲之草书《如常帖》,榻本,四行,三十六字
释文: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书圣,他的墨迹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然而,据史书上记载: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王羲之的书法墨迹都是后世的临摹本,但就是这极为稀少的临摹本留传到今天已经都是稀世珍宝了。除海外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外,今天所知道留在内地的只有《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呕帖》等几件。
(四)王羲之草书《如常帖》,榻本,三行,三十六字
释文: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
wèi满时期,溥仪到将《干呕帖》带到东北,后来,流落到民间。四十多年前,正是WG动乱时期,刘光启在堆积如山的大纸堆中发现了一卷黄黑色的旧纸卷,他抽出打开一看,眼前展开的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草书纸本书帖,凭着多年鉴定书画的经验,刘光启读出该帖的内容为:"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眼前的东西竟是文物界苦苦寻觅了30多年的故宫流失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干呕帖》。
现在这件从纸堆里偶然发现的王羲之的《干呕帖》和《寒切帖》一起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书法赏析:
《如常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临摹本留传到今天已经都是稀世珍宝了。除海外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外,今天所知道留在内地的只有《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呕帖》等几件。
东方之子:刘光启珍藏稀世国宝《干呕帖》
YS——《东方时空》2006年11月21日播出节目“刘光启:《干呕帖》之迷”,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1:四十多年前,正是WG时期,刘光启所在的天津市文物公司接到了新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接收和清理造反派抄家来的书画物资。一天,负责鉴定书画的刘光启象往常一样分类清理查抄来的书画,突然他在堆积如山的大纸堆中发现了一卷黄黑色的旧纸卷,他抽出打开一看,眼前展开的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草书纸本书帖,凭着多年鉴定书画的经验,刘光启读出该帖的内容为:“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看到“王羲之”三个字,刘光启不禁大吃一惊,难到眼前的东西竟是文物界苦苦寻觅了30多年的故宫流失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干呕帖》。
刘光启:这个东西原来属于p仪到东北,成立WèI满时期带到东北去的。后来,这批东西就流落到民间,到了民间里面,WG一co家就抄出来了。
【解说2:在中国书法史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书圣,他的墨迹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然而,据史书上记载: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王羲之的书法墨迹都是后世的临摹本,但就是这极为稀少的临摹本留传到今天已经都是稀世珍宝了。除海外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外,今天所知道留在内地的只有《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呕帖》等几件。
《干呕帖》当时从东北流落到民间后,故宫博物院曾多次派人四处查找,均未找到,刘光启没想到稀世国宝《干呕帖》竟差一点被淹没于废纸堆中,这既让他心痈不已,同时也为自己的幸运发现而欣喜万分。但是多年鉴定书画的职业敏感又让他有些不相信眼前的东西就是真的。
刘光启:发现了王羲之,在当时的心情也是欣喜若狂啊,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很多东西似真非真,又不像假,那你就值得考虑,考虑什么呢,考虑它的客观情况。
【解说3:刘光启考虑的客观情况就是书画鉴定行比较看重的书画文物的收藏历史,看它是不是从古到今一直流传有绪,这是鉴定古代书画作品真伪的必经步骤。
刘光启:这个东西是宋代的,起码宋代的收藏家对这个东西收藏过,对这个东西有评语。到了元代也如此,到了明代也如此,流传有序,一直序到现在,这个东西证明一点错没有。
【解说4:刘光启仔细研究了《干呕帖》上历代收藏者的印章和题跋,他断定眼前东西的年代极有可能是唐代之后南宋之前,即便是古人的造假品,同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
刘光启:最起码来说是五代,五代那就是唐代以后,梁、唐、晋、汉、周,或者是北宋,再晚恐怕晚不了了,为什么?后面有文彭啊,周天球啊等等这些人的题拔,本身都有乾隆御玺,绝不是明代,更不是清代。
【解说5:在文物鉴定这一行中,字画类叫"软片",是最难鉴定的。鉴定书画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最复杂,最多。《干呕帖》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临摹本?或者是古人的造假品?刘光启认为仅凭历代收藏者的印章和题跋还不能给出准确答案,因为收藏家也可能会走眼,要鉴定东西到底是真是假,还得回到文物本身。
刘光启:对它本身你得有一套认识,从理论上,从笔墨上,从纸张上,从字体变化上,如何如何,你得认识。如果说你对本东西一点不认识,仅从客观认识,你这个程序是错的,也就是你总不能躺在历史上这些收藏家也好,题跋这些人身上,睡大觉,不行。
【解说6:然而,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不可能作真假对比,那么有还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干呕帖》就是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下来的?刘光启决定抛开《干呕帖》上的收藏和题跋信息,进入到王羲之书法艺术世界中去寻找答案。
刘光启:历史上也有很多东西,没有题跋,也没有收藏,什么也没有,那就看它的气韵,看他的时代风格,因为什么呢?任何一个书家,任何一个画家这里面有一条规律,他自己带着一种时代风格,不管你一个书家,或者说你一个画家,你高兴不高兴不行,你总是在你的绘画里面把你的时代风格,要在你的绘画里面要表现出来,这不是你乐意不乐意的问题,这是什么呢?这是一条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一条什么?客观规律。
【解说7:在那个动luàn的年代,《干呕帖》被刘光启珍藏保护了三年。三年中刘光启查阅了大量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资料,反复分析《干呕帖》的书写特征,还找来天津博物馆馆藏的另外一件王羲之的唐代勾填本《寒切帖》相对比,反复推敲王羲之书法的时代风格和笔法变化的规律,最终认定《干呕帖》的笔法风格与王羲之的其它草书临摹本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判断《干呕帖》确是王羲之的真迹临摹本。
刘光启:这里面也有一个规律,什么规律呢?假王羲之假的年代越早,也就是王羲之的真迹的面貌新的就越纯越多,越厚---那么在这里面,能够看到王羲之到现在他字体的余序,所以鉴定这些东西,不是光单独看他的字体等等等等,各方面,集中到一点,这才叫鉴定。
【解说8:《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
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件从纸堆里偶然发现的王羲之的《干呕帖》,它和《寒切帖》一起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刘光启是河北冀县人,13岁时离家到北京琉璃厂古玩铺做学徒。50多年来经他的眼晴发现和鉴定过的书画文物不下几十万件,被文博界誉为“神眼”。
现在刘光启早已退休,但每天还乐于去单位上班,天津博物馆有重要书画文物收藏时,还要请他来看看,行内称“掌眼”。尽管生活清贫,但能有幸饱览天下这么多书画国宝,刘光启认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1)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2)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著名的尚有《官奴帖》、《二谢帖》、《奉桔帖》、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从民间赚进御府,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称其书“尽善尽美”,“置于座侧,朝夕观览”,遂遗命以《兰亭集序》帖殉葬。从此真迹失传。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神似,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而后世临摹《兰亭序》的版本不下数百种。
还有各类木石镌刻本,摹本,临本。这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也有文人雅士的追捧。而最有名的几副临本除了刚才提到的冯承素神龙本外,还有《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所临摹等。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
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
《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
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