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2020-12-25 17:45:46)
标签:

练字

书法

文化

孝感

杂谈

分类: 【古代碑帖】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王羲之《上虞帖》


【名称】上虞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东晋

【书体】草书

【材质】麻纸墨迹

【规格】纵23.5厘米,横26厘米

【字数】7行,58字

【收藏】上海博物馆

《上虞帖》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钤有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北宋“政和”、“宣和”、双龙、“内府图书之印”,“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鉴藏印记。曾经南唐内府,北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一)王羲之《上虞帖》
唐人摹本,硬黄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共58字(局部1)


又名《夜来腹痛帖》,为晋朝王羲之的书画作品,唐人摹本。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 厘米,7行共58字。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戚朋友的近况。草书,麻纸本,7行,58字。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宋《宣和书谱》、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一)王羲之《上虞帖》
唐人摹本,硬黄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共58字(局部2)


释文: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二)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注释:

得书知问:得到来信,知道您问候我。看来这是对朋友来信的一封回信,信中讲述了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情况。

想行复来:此句费解。复,还也。似是指修龄等临出远门前来告别。

修龄:即王胡之。王羲之叔父王廙(yì)的第二子,与羲之为从兄弟。曾任侍中、丹阳尹,后被任命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王胡之卒于永和十二年,那么,此帖的写作时间下限当在永和十二年(356 年)或稍前。

上虞:为会稽郡属的一个县,即今浙江省上虞县,位置在会稽郡府治山阴(今绍兴市)以东,俗称“东土”或“东山”。《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三》“(谢)安每游东山”条下,元胡三省注曰:“东山今在绍兴府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安故居。今为国庆禅寺。”王廙后人也有居此者。王胡之家属是否居此,不可考。王胡之至上虞是访谢安,还是回家,或兼而有之,亦不可考。

 

重熙:郗昙之字。王羲之妻郗璇之弟。又曾是王献之岳父。曾任中书侍郎、北中郎将、领徐兖州刺史、假节,镇下邳。升平三年(359 年)因战争失利降为建威将军,升平五年卒。

旦便西:旦,天明、早晨,或明日。西,会稽的西面。此处可能指首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康在会稽山阴的西边。

安:应指谢安。谢安为王羲之挚友,来往频繁。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仕,此时正隐居东山。后因从兄谢尚逝世,弟谢万战败被废为庶人,不得已而出山。在淝水之战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挽救了东晋,故名垂史册。

未审时意云何:时谢安虽未出山,但大家都非常重视他对时局的看法。时王胡之要接受新的任命,郗昙亦在酝酿接受新的任务,都想听听他的意见。可惜不知他到哪里云游,所以只有遗憾,耿耿于怀了。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三)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译文:

得到来信,感谢问候!我昨夜以来,腹部十分疼痛,致使不能与您见面,非常抱歉!想在出行之前告别,修龄(王胡之)来过一些时日,今日已在上虞县,月末就会上路。重熙(郗昙)明早就会西去(建康)。与他分别,痛不堪言。不知道谢安现在何处,不知道他对当前时局和对(修龄、重熙)新的任职有何看法?(未听到他的意见),非常令人不安(常耿耿于怀)。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四)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考释

帖中提到的"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是晋太傅谢安。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谢安其时不在上虞。谢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至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之语。今又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审时意云何"。又,王胡之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事在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

据帖中所记王胡之、郗昙二人之事皆发生于356年,《上虞帖》的写作当在此年。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五)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上虞帖》书法赏析

《上虞帖》及王羲之晚年的一些尺牍中,常有章草笔意,但与早期作品如《姨母帖》有着本质的不同,《姨母帖》呈现的是一种淡淡的东汉遗风,而《上虞帖》之类,则是作者对古今笔法和审美追求多样性尝试的结果。

《上虞帖》用笔以圆线贯穿始终,流转自如。个别字在体势上的隶意残留给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古意。

《上虞帖》线条的连接方式有实连、搭连和综合连三种。

1)实连。《上虞帖》中实连字例较多,大概可分为三种形式:其一,连接下笔为竖画,这种情况又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为左弧竖,如“云何”、“想行”、“甚恨”;一是为右弧竖,如“来腹”。其二,连接下笔为横画,如“不知”、“见卿”。其三,连接下笔为点画,如“耿耿”。

“云何”二字,因“云”字形体较小,故连接线左下带出时,左伸较多,以留出足够空间书写右部。“想行”因“想”字形体稍宽,故连接线向左摆动不多。“甚恨”二字,“甚”字收笔折锋左下弧线带出,迅速转锋正下方,以表现竖心旁的竖画。作为一个字组出现的“来腹”二字,因“腹”字稍宽,故连接线左伸较多,因草法的原因(“月”部草写),下部的主体线微向右弧。

“不知”二字的连接线极力左伸,端点已达“不”字左点的竖直线上,使转之中,有向正下方行笔之势,这也是“知”字草法所致。“见卿”二字的连接方式在晋人作品中极少见,因为“见”字的收笔并未结束,匆忙转锋,缺乏应有的过渡,右端折点的轮廓线为锐利的尖角形,从某种意义上看应是一个典型的病笔。在一幅作品中,连续出现两个同样的字例,第二个可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代之,如上下组合的两点、横折加点,诸如此类。但在书写过程中,因形式的需要,可有各种形变。例如此处的“耿耿”二字的重复部分以短弧线代之,弧线的转折不是很大。

2)搭连。“甚令”二字,“甚”字一路使转而来,多取转法,故笔势流畅,顺带的弧线收笔自然下落,延续了较长的笔迹,如此造成空间上的纵向取势。放与收往往对应出现,有了“甚”字的放,就有“令”字下部的收。

3)综合连。“不可言”3字以组合的搭连方式组成,因“可”字上横突出,故下部组合以收势出现,且行轴线右下倾斜。“得书知问”,前两字实连,后三字(第二字与后面两字)为组合的搭连。因前三字皆纵向取势,故连接线左右方向的摆动并不大——“得、书、知”纵势,“问”扁势。

“得书知问”4字为此幅作品的开篇之词,前3字即明显渐次左斜,通过“知”字的右部拉回重心,到“问”字时,才回到了首字的中轴线上。如此布局似已定下整幅作品的行轴线发展的基调,即左右摇摆较大,事实恰是如此。

“便西与别”4字是全篇最精彩的多字连,精彩主要表现在用线的圆润舒缓。圆,即线条的圆浑,从形态上看,4字皆以圆线出现,且粗细变化不大;润,即有湿度,4字自第一笔开始到最后的收笔,墨色几乎同一,未因多字连续而墨色枯竭;舒,即自在舒适,4字的连线有如春蚕吐丝,徐徐道来;缓,即缓慢,4字除了一二字“便西”为搭连外,下面组合皆为实连,而从所传墨迹上看,前两个字也似实连,只是有剥蚀的迹象。倘若原本果为实连,则连续的4字,如此多的使转又能有序运行,需要的不仅仅是疾风骤雨,还有疾中寓缓的节奏。从字体演变与书迹留存上考察,书写速度较快的应是唐代的狂草时期。魏晋时期的书写速度显然不及唐人狂草,很明显,此4字的连贯在短距离的弧线转向上皆有微妙的停顿,这直接导致节奏的缓慢。

“安所在未”4字,从形态上看,两大两小,两宽两长。于是反映在连接方式上,前两个字的收笔弧线摆动较大;“在”字因与“未”字首画短横遥接,故带笔较小。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六)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虞帖》還有壹段離奇的經歷:它竟然是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的人,是上海博物館的明清古畫鑒定專家、墨拓大師萬育仁。

“文革”中,上海專門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組,對抄家得來的文物書畫,逐個鑒定清理。國家鑒定委員會的萬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館參加文物清理小組,為書畫鑒定把關。

壹次,萬育仁在倉庫中清理書畫,偶然在丟廢紙的竹筐中,發現壹張硬黃破舊書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書“晉王羲之‘上虞帖’”的絹簽,在絹簽的下角,有朱文雙龍圓形騎縫印,有“禦書”葫蘆騎縫印,還有五代南唐“集賢院禦書”墨印及“內合同印”朱文大印。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谢稚柳

憑多年書畫鑒定的經驗,萬育仁確定此卷非等閑之書卷。再打開內頁,只見58字七行草書歷歷在目:“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艱!想行復來。修齡來徑日,今在上虞,月未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雲何,甚令人耿耿。”內容主要是回答來書所問。帖中提及三人,壹為修齡,乃王羲之從兄弟;二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當是名士謝安。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鋒運筆,字體連貫流暢,豐肌秀骨;體勢超逸優遊,靈動綽約。

萬育仁依稀記得明·詹景鳳《東圖玄覽》、清·安岐《墨緣匯觀》提及此帖,但此帖多年來演沒不彰,於是毅然將廢筐裏的《上虞帖》撿回,帶回上海博物館,請還在工作的專家進壹步確認。

最初,這幅《上虞帖》被定為贗品。直到1975年,經謝稚柳鑒定,又經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用軟X光透拍,顯現出南唐內府的收藏印“內合同印”朱印和“集賢院禦書印”墨印,於是斷定此《上虞帖》為唐摹本。此帖由裝裱大師嚴桂榮先生修復。嚴桂榮在上海博物館修復《上虞帖》時使用了“火燒法”古書畫裝裱與修復方式,使帖色深褐、紙本破碎、有18處損壞的唐摹本重現光彩。


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的修復

原创: 朵云轩 闲人集

2016-05-29      

      我叫严桂荣,装裱饭吃了四十多年,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二十一年,一九七九年退休。回家后,空闲下来,不免常常回想自己经手的重要作品,有什么得失?作何估价?于是想到该总结一下,把个人技艺和看法“端”出来,和同行交流,请大家评论。我的年龄已经不小,身体虽还结实,可是总要走上那条最终道路的, 如果经验未经总结,一道带走,这不是讨后人骂吗?



      请大家别见笑,我又是个不识字的人,西瓜大的字认得不满担,要写总结文章,难以办到。我是扬州人,说快了人家听不懂,困难对着你,怎么办?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我来口述,请人笔录、整理。值得高兴的是,我终于找到一位既能听懂我的家乡话,又有记录整理兴致的朋友。


      以上都是些闲话,但多少与正题有关,只当作开场白。


一、《上虞帖》唐摹本简介


      晋代王羲之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大书法 家,被尊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一直是艺苑 的珍宝。可惜的是,目前我国博物馆库藏中, 还拿不出一件实物,而王字古代摹本也就非 常贵重了。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王羲之《上虞帖》,谢 稚柳同志鉴定为“唐摹本”。(一九七七年三期《文物》)原件纸本,纵二十三厘米,横二十六厘米,草书,七行,五十七字,原文是: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 虞月末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上虞帖》征集到时的状况,使人十分不 安。帖身颜色深褐,纸本疲破,裂痕累累,大小破损字共计十八个。由于过去多次揭裱, 纸质被揭得厚薄不匀,再加用浆不均,以致泛 出刷帚印痕。打开卷子,只见黑色刷迹,白色 霉点,大小破洞,长短裂痕,交错于深褐色纸 本上。看到了后,好象遇上一个气息奄奄、生 命垂危的老人,谁都要倒吸一口冷气。我从 事古书画整修工作四十多年,当我接受组织 分配任务,拿到《上虞帖》文物修复单时,犹如 接到这位“老人”的“病危通知书”。自己暗下 决心:一定要把“老人”毛病治好,争取早日在 博物馆陈列厅里展览,好与那些来自各条战 线的国内观众以及国际友好人士见面。


二、修复过程


       修复古代书画,胆小畏缩,不行;胆大妄 为,也不行。简要地说,应做到的是:“胆大包天,心细如发”。


      古书画修复、装裱,工序一环扣一环,环 环重要。现在结合《上虞帖》修复实践,着重把配纸、冲洗、揭背、全色、显印五方面的技术过程谈一下。


(一)配纸


     《上虞帖》是纸本,为了补洞,先要准备好旧纸。唐朝白麻茧纸,分粗茧细茧二种,大约近似现在皮纸。纸的质地确定之后,再找出色泽、纹路比较接近的旧纸来备用。这是工 作的头一步,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一件衣裳破了个洞,得用同样质地、色泽、花纹的料 子补,一件白布褂子补上块蓝色毛料,或者将—块黑布补在白汗衫上,都是不妥当的。古 书画空洞的修补,也是一样道理。纸有厚薄, 絹有粗细,全得细心辨析清楚,力求找出相同 的纸补洞。可能有人要问了:万一唐朝原色纸找不到,怎么办?我说那要找相近的。有人 可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再问道:假如相近的也没有,怎么办?对不起,那只得暂不 开工了。总之,从事装裱,必须先学会识别纸,平常还要储备好历代旧纸,以备不时之 需。《上虞帖》补洞找的是与原纸相近的顺色旧纸,东寻西找,费去的时间和精力,难以计 算,但最后终算如愿以偿。


(二)冲洗


      《上虞帖》已呈暗褐,就象过了夜的老红茶颜色,又有霉斑、黑点,这就得用开水烫。顺序是先将原件面朝上,安放在瓷盆正中,上覆全新洁白毛巾三条,瓷盆一头垫高,然后用 一百度沸水三铜吊,分三次,一次一铜吊,徐徐浇在毛巾上,一次一小时,共计三小时。浇 上去原是清水,慢慢流出来的却是黄色脏水了。开水全部冲完,再捂它二十分钟,使正身与背面托纸分离,有利于下一步揭背工作。我们扬州人爱上澡堂,在大池里泡上刻把钟,身上老垢容易去掉,道理是一样的。


      从前我不大敢用开水烫,害怕损伤原件。其实对一些久经风霜的古代书画,不用开水 烫,是难以去掉灰尘、污垢、陈浆的。当然,开 水多少和捂的功夫长短,要掌握恰当。短.了, 去污力不强;长了,易将墨色烫跑掉。这就得 象医生给病人开方配药那样掌握好剂量。


       至于为了让古代书画原件洁白,有人欢 喜加漂白粉来漂洗,这可要当心,漂白粉能去 污,但也会将古代作品精神洗掉,弄得活气毫 无,而呈现一种死色,落得这地步便不妥当 了。一件古代书画,经你上过手,千万不可失神。



(三)揭背


      顾名思义,揭背,就是揭去书画背面的托 纸。古书画变黑,泛霉,往往和托裱浆糊有 关。揭背,必须彻底,干净,完全。残留下的 一丝旧托纸,一星点旧浆糊,都会成为隐患。 因此,在揭背工作中,得来个“除恶务尽”。此外,揭背时,不能丝毫伤及原心子,这全靠平 时的基本功和操作过程有板有眼。试拿揭工 为例,有人习惯向一个方向揭,自上而下,或 从下而上,一揭到底。我喜欢从四面向中心 揭,打的是包围战,歼灭战。方法可以不同, 要求应该一样:不要将心子生出厚薄来,一有厚薄,加上托纸,薄处便会泛白,尤其原件着 墨处,揭背不勻,精神失掉,能不现死色吗?


(四)全色


       在补洞纸上填补颜色,我们装裱行话,称为全色。全色效果要得好,下列五项须切记:


      1.摩口。《上虞帖》有十几个洞,都要用 手指将正身洞口四周一个个摩薄。困难的是 手摩时不能将正身损伤,更不能将正身弄残缺一点,这很要紧。


      2.纸纹对准。我国手工制纸,由于用料、 制法等差别,.质地、经纬纹路也就各不相同。正身洞口磨好了,预先准备好的补纸四周也 要磨薄,补纸尺寸一定要比洞口略大,最重要的当然是经纬纹路对准,这是绝对马虎不得的。


      3.浆糊适当。浆糊不可厚,也不可过 薄。否则便会出黑圈,人人看了都犯嫌,不欢喜。


      4.调色。空洞补好,与正身颜色还不一 致,接下去得加工染色。全色的国画颜料,不 外是花青、藤黄、赭石、黑墨(要旧墨)这几种, 先将原件心子色泽审视清楚,然后再调配颜 色,从正面用毛笔一层层上色,由淡及深。所 谓全色得好,心子颜色作“十成”来算,补洞颜 色只能“九成”,就是说,不能超过心子色度, 当然也不能做成一样。全色时还要注意,毛 笔蘸了颜色后,不可触及正身,颜色只染在补 洞的纸上,方算功夫过硬。这都靠全色握笔的功力。


       5.上胶矾。以上工序全部完成,紧接着 一桩要事就是上胶矾——通常人们称为刷浆 糊。你要上好胶矶,先得要打好胶矶。根据 装裱行习惯,各人所打胶矶,师傅传授不同, 从来是互不借用的。打胶矶要根据天气冷暖、 手转速度快慢而定。“怎样才能将胶矶打好?” 这个问题我实在没有本领说清楚。因为全凭经验,没有一个规定的章程。我打胶矾,每次 调好后,总习惯在舌头上舔一点尝尝味道,如 同品茶品酒似的。胶矾稠乎乎的,样子象京果 粉,但毫不香甜,而是涩嘴。我品起来咂嘴咂 舌,皱眉瞇眼,不知道的人,还认为我有神经病哩。其实,我的态度是认真的,并且认为, 用舌头来辨别,然后下结论,心里就踏实。要知上胶矶是全色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弄不好要前功尽弃。


       中国纸多棉料,不均匀,本身有厚薄;再加古字画多次揭裱,一张心子在灯光映照下, 便看出厚薄,手摸上去感觉有高低。怎么办? 选质地最薄的棉连纸作托纸,把心子垫平。再 映光照起来看,如还嫌不平,那就得垫粉。方 法是用毛笔蘸水粘些白粉,向薄处填去。最 后,一定平整了。我这样说得似乎琐琐碎碎, 可是一件古代书画修复、装裱,实非易事。即以托纸上胶矾而言,要注意份量,重了,冒矾, 露白光,妨碍心子;轻了,脱矾。胶矾只能上 在背面,不能上在正面。以上所说,就是为补 洞达到四面光要求。什么叫四面光呢?补过 空洞的书画平放台上,从上下左右角度看,都 找不到贴补的痕迹。更高的标准是,即使将 书画映光照视,也看不出经过刮补的地方,这 才算得上“天衣无缝”。此次《上虞帖》十几个洞,经过刮补,全色,映光照视结果,基本上没有发现补洞痕迹。


      讲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四十年前的一 段学艺往事。记得有一次,我得到一张旧画, 画心美中不足,有一个洞,蚕豆大小。那时年轻好强,当晚便动手挖嵌。完工后,初看蛮满意,等补纸浆糊一干,却跑出一个明显黑圈, 情绪大为低落。去问师傅,他先是不吭声,后来朝我白了一眼,慢条斯理地吐出两个字: “手脏! ”隔了会儿又说了句:“你自己想! ”于是我马上用肥皂洗手,洗完手,再挖嵌。挖嵌 好了,等干。干了一看,黑圈照样存在!我只得再洗手,再挖嵌。这样七弄八弄,黑圈却钉 住我不离开,象是我的影子似的。那时我气恼极了,惶恐极了!不瞒诸位说,茧豆大的洞,经过多次挖补,已经成为碗口大的一个窟窿了。这样一张旧画谁还喜欢呢?晚上在裱画台上睡觉,翻来去睡不着,心想,肥皂洗掉好几块,黑圈仍旧在。师傅要我想,我还得从别处找原因。于是一个个工序分析,不断地想,反复地想,然后一骨碌爬起来再试验。 当我最后将黑圈消灭掉时,心情的愉快,简直无法用话语来表达了。这件事给我教育很 深,它告诉我,一个人为求得真知,必须反复实践,必须不怕失败,而成功往往是与失败结伴在一起的,看你能否经得起失败。可能 在某一次失败以后,胜利站在那里向你招手 了。可贵的在于坚持。话说远了,言归正题。



(五)显印


      前面讲过,《上虞帖》年代久远,原件成了 一种深褐色。它的左下角,有一方小印,在这方小印下面,又隐约有一方大印,看上去若有若无。鉴定专家传出话来,要大家仔细找,估计可能会找到什么重要印章。后经软爱克司 光多次照射,果然发现有一颗印章;专家再结 合书画著录,据推测,可能为“内合同印”四 字。这事情就玩大了,扬州人口头语:“乖乖 不得了!”要知道,南唐的“内合同印”,过去书 画著录书有记载,但谁也未见过印样。现在 如经冲洗,将此印显露出来,大大有利于今后 书画文物的鉴定,岂非“乖乖不得了”之大事? 但是,发黑的印章,要它重新显红,也非轻而 易举的事。弄得不好,连现在若有若无的东 西都被你弄“漂”掉了,这责任谁负得起?当 时有人劝我,年纪一大把,不要冒这风险,图 个晚年太平吧!我呢,从来有不服贴的脾气, 偏爱冒风险!我首先研究印章所用印泥是硃 砂、硃嫖,还是水印?油是蓖麻油还是菜油? 《上虞帖》经过开水冲洗,污垢已走,看上去清 爽许多,但印泥含油质,印框内仍藏污纳垢。 接下去我用毛笔蘸了点自配药水,先试一印 角,轻轻涂抹,作用是去脏,起燥,一看有苗 头,顿时信心足了。于是再涂涂抹抹,等等看 看,慢慢在帖上终于显现出硃砂红来。我高兴 得心快跳出胸膛了,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说起 来:“‘内合同印’啊,‘内合同印’啊,多少人在 等待你啊!你就快点出来和大家见见面吧!” 老天不负有心人,一颗大印终于全出来了。我 一生在装裱方面吃过许多苦,也有过许多成 功,此次《上虞帖》显印可算我生平第一得意 事了。要知道,即使软爱克司光照射,也得碰 运气,根据天气,有时照到,有时找不到。时隐 时现,很有点神秘味道。而现在,“内合同印” 朱红大印——强有力的断代证据站出来了, 人们无需借助科学仪器,用肉眼即能看清楚。 作为此件名帖的装裱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三、尾声



     《上虞帖》曾经北宋内府收藏,至今还保 存原装,人们习惯称呼为唐代敦煌经卷式,区别于一般手卷。此次重装不改变传统格式。 整个卷子,连心子共三层纸,薄薄一片。原包 首过于破旧,换上一个明朝包首,引首添加一 段古纸,卷子卷放时对帖身能起保护作用。前 隔水近帖的上端,有淡湖色绢签条,宋徽宗题 书“晋王羲之上虞帖”七字,还有朱文双龙圆 印骑缝印、“御书”葫芦骑缝印、“政和”、“宣 和”骑缝印、“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大印。此外, 帖身,前、后隔水,拖尾,上下前后,旧印累累, 经过自配药水处理,全显出红艳艳的硃砂色, 光彩照人。


     《上虞帖》原装卷心杆系檀木,两头外露 绿玉小轴头,现在一如旧式。雅洁璀燦,赏心悦目。


      经过修复、装裱的《上虞帖》,象一个大病 之后恢复健康的老人,理了发,洗了澡,看起来年轻许多,神完气足。


      古书画装裱,总的要求,我认为,一是整旧如旧,即原件不损伤,传统格式不破坏;二是整旧如新,即冲洗补添,去污涤垢。


      从事装裱工作的人,有时被人尊称为“画 郎中”,郎中,治毛病的医生。据我个人看,对待古书画,除治病外,还有延长寿命要求。就 是说,通过装裱,做到有病治病,治病延年。优 秀的装裱师的任务,要不断寻找书画的长寿 诀窍,还有那返老还童的秘方。


      《上虞帖》装裱好后,为了明确技术责任, 在新添拖尾最后角落加盖一方“严桂荣装”朱文小印,这是我裱画生涯中在作品上加盖印 记的第一次。当我将卷子最后一次打开,复 看一遍,又缓慢地卷起,插上碾花脂玉签,左 看右看,对卷子的蓬勃生气和动人的柔软,感 到满意。我欢快地交请领导验收,由保管部 门负责人送进库房宝藏起来。事后,有关同 志告诉我,保管部对此次《上虞帖》装裱也异 常重视,前后拍照三次,即:装裱前、装裱中、 装裱后。据他们科学测量结果,前后尺寸相 较,没有丝毫误差,我听了后,不禁深深地吐了口气。

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庆旭临王羲之《上虞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