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上虞帖》(六种)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附书法赏析)

标签:
练字书法文化孝感杂谈 |
分类: 【古代碑帖】 |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上虞帖》
【名称】上虞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东晋
【书体】草书
【材质】麻纸墨迹
【规格】纵23.5厘米,横26厘米
【字数】7行,58字
【收藏】上海博物馆
《上虞帖》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钤有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北宋“政和”、“宣和”、双龙、“内府图书之印”,“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鉴藏印记。曾经南唐内府,北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
(一)王羲之《上虞帖》唐人摹本,硬黄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共58字(局部1)
又名《夜来腹痛帖》,为晋朝王羲之的书画作品,唐人摹本。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
厘米,7行共58字。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戚朋友的近况。草书,麻纸本,7行,58字。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宋《宣和书谱》、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一)王羲之《上虞帖》唐人摹本,硬黄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共58字(局部2)
释文: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二)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注释:
得书知问:得到来信,知道您问候我。看来这是对朋友来信的一封回信,信中讲述了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情况。
想行复来:此句费解。复,还也。似是指修龄等临出远门前来告别。
修龄:即王胡之。王羲之叔父王廙(yì)的第二子,与羲之为从兄弟。曾任侍中、丹阳尹,后被任命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王胡之卒于永和十二年,那么,此帖的写作时间下限当在永和十二年(356
年)或稍前。
上虞:为会稽郡属的一个县,即今浙江省上虞县,位置在会稽郡府治山阴(今绍兴市)以东,俗称“东土”或“东山”。《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三》“(谢)安每游东山”条下,元胡三省注曰:“东山今在绍兴府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安故居。今为国庆禅寺。”王廙后人也有居此者。王胡之家属是否居此,不可考。王胡之至上虞是访谢安,还是回家,或兼而有之,亦不可考。
重熙:郗昙之字。王羲之妻郗璇之弟。又曾是王献之岳父。曾任中书侍郎、北中郎将、领徐兖州刺史、假节,镇下邳。升平三年(359
年)因战争失利降为建威将军,升平五年卒。
旦便西:旦,天明、早晨,或明日。西,会稽的西面。此处可能指首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康在会稽山阴的西边。
安:应指谢安。谢安为王羲之挚友,来往频繁。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仕,此时正隐居东山。后因从兄谢尚逝世,弟谢万战败被废为庶人,不得已而出山。在淝水之战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挽救了东晋,故名垂史册。
未审时意云何:时谢安虽未出山,但大家都非常重视他对时局的看法。时王胡之要接受新的任命,郗昙亦在酝酿接受新的任务,都想听听他的意见。可惜不知他到哪里云游,所以只有遗憾,耿耿于怀了。
(三)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译文:
得到来信,感谢问候!我昨夜以来,腹部十分疼痛,致使不能与您见面,非常抱歉!想在出行之前告别,修龄(王胡之)来过一些时日,今日已在上虞县,月末就会上路。重熙(郗昙)明早就会西去(建康)。与他分别,痛不堪言。不知道谢安现在何处,不知道他对当前时局和对(修龄、重熙)新的任职有何看法?(未听到他的意见),非常令人不安(常耿耿于怀)。
(四)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考释
帖中提到的"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是晋太傅谢安。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谢安其时不在上虞。谢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至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之语。今又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审时意云何"。又,王胡之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事在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
据帖中所记王胡之、郗昙二人之事皆发生于356年,《上虞帖》的写作当在此年。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五)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
《上虞帖》书法赏析
《上虞帖》及王羲之晚年的一些尺牍中,常有章草笔意,但与早期作品如《姨母帖》有着本质的不同,《姨母帖》呈现的是一种淡淡的东汉遗风,而《上虞帖》之类,则是作者对古今笔法和审美追求多样性尝试的结果。
《上虞帖》用笔以圆线贯穿始终,流转自如。个别字在体势上的隶意残留给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古意。
《上虞帖》线条的连接方式有实连、搭连和综合连三种。
(1)实连。《上虞帖》中实连字例较多,大概可分为三种形式:其一,连接下笔为竖画,这种情况又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为左弧竖,如“云何”、“想行”、“甚恨”;一是为右弧竖,如“来腹”。其二,连接下笔为横画,如“不知”、“见卿”。其三,连接下笔为点画,如“耿耿”。
“云何”二字,因“云”字形体较小,故连接线左下带出时,左伸较多,以留出足够空间书写右部。“想行”因“想”字形体稍宽,故连接线向左摆动不多。“甚恨”二字,“甚”字收笔折锋左下弧线带出,迅速转锋正下方,以表现竖心旁的竖画。作为一个字组出现的“来腹”二字,因“腹”字稍宽,故连接线左伸较多,因草法的原因(“月”部草写),下部的主体线微向右弧。
“不知”二字的连接线极力左伸,端点已达“不”字左点的竖直线上,使转之中,有向正下方行笔之势,这也是“知”字草法所致。“见卿”二字的连接方式在晋人作品中极少见,因为“见”字的收笔并未结束,匆忙转锋,缺乏应有的过渡,右端折点的轮廓线为锐利的尖角形,从某种意义上看应是一个典型的病笔。在一幅作品中,连续出现两个同样的字例,第二个可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代之,如上下组合的两点、横折加点,诸如此类。但在书写过程中,因形式的需要,可有各种形变。例如此处的“耿耿”二字的重复部分以短弧线代之,弧线的转折不是很大。
(2)搭连。“甚令”二字,“甚”字一路使转而来,多取转法,故笔势流畅,顺带的弧线收笔自然下落,延续了较长的笔迹,如此造成空间上的纵向取势。放与收往往对应出现,有了“甚”字的放,就有“令”字下部的收。
(3)综合连。“不可言”3字以组合的搭连方式组成,因“可”字上横突出,故下部组合以收势出现,且行轴线右下倾斜。“得书知问”,前两字实连,后三字(第二字与后面两字)为组合的搭连。因前三字皆纵向取势,故连接线左右方向的摆动并不大——“得、书、知”纵势,“问”扁势。
“得书知问”4字为此幅作品的开篇之词,前3字即明显渐次左斜,通过“知”字的右部拉回重心,到“问”字时,才回到了首字的中轴线上。如此布局似已定下整幅作品的行轴线发展的基调,即左右摇摆较大,事实恰是如此。
“便西与别”4字是全篇最精彩的多字连,精彩主要表现在用线的圆润舒缓。圆,即线条的圆浑,从形态上看,4字皆以圆线出现,且粗细变化不大;润,即有湿度,4字自第一笔开始到最后的收笔,墨色几乎同一,未因多字连续而墨色枯竭;舒,即自在舒适,4字的连线有如春蚕吐丝,徐徐道来;缓,即缓慢,4字除了一二字“便西”为搭连外,下面组合皆为实连,而从所传墨迹上看,前两个字也似实连,只是有剥蚀的迹象。倘若原本果为实连,则连续的4字,如此多的使转又能有序运行,需要的不仅仅是疾风骤雨,还有疾中寓缓的节奏。从字体演变与书迹留存上考察,书写速度较快的应是唐代的狂草时期。魏晋时期的书写速度显然不及唐人狂草,很明显,此4字的连贯在短距离的弧线转向上皆有微妙的停顿,这直接导致节奏的缓慢。
“安所在未”4字,从形态上看,两大两小,两宽两长。于是反映在连接方式上,前两个字的收笔弧线摆动较大;“在”字因与“未”字首画短横遥接,故带笔较小。
(六)王羲之《上虞帖》,榻本,7行,5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