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廿九日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标签:
练字书法文化孝感杂谈 |
分类: 【古代碑帖】 |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名称:廿九日帖
作者:王献之
时代:东晋
书体:行楷
摹搨:唐代
材质:硬黄纸墨迹
▼局部放大
《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唐人摹本。纵26厘米,横11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廿九日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淳化阁帖》卷九、《绛帖》卷八、《宝贤堂帖》卷六、《真赏斋帖》下卷均收刻。
原文: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注释:
遂:竟然。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奉别:敬词。犹告别。
怅恨:因失意而恼恨。
复:引申为恢复。
弟甚顿:王献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弟”非指他人,是自称之辞。这通书简是王献之致其同辈中的某一位兄长。顿:疲乏。
勿勿不具:“勿勿”,释作“匆匆”。东晋书简常用语,与“不具”(不一一)一样,多用作结束语。“勿勿”犹言匆忙、急遽,乃自谦之辞。具:写,题。
▼局部放大
二十九日献之拜上:昨日竟没有同你话别,很是怅然和惭愧。你近来身体恢复如何。我则很乏顿,匆忙间就不再叙了。献之再拜。
▼局部放大
书法赏析
书风
《廿九日帖》帖为行书,但有的字近楷书,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书,如“何如”、“献之再拜”,楷、行、草共处一纸,自然、协调,毫无牵强之感。书写自由,不拘体式,由此可见东晋士人寄情翰墨,自由书怀的风尚。
▼局部放大
《廿九日帖》结体端正严整,并在方正的均势中加入欹侧、高低、长短的变化,增强了字的动感。行笔劲健有力,洗炼沉稳,笔画间提按转折比较明显。其中楷体字“日”、“白”、“中”等转折处多用方笔,很接近后来的北碑。
《廿九日帖》为王献之早期行书作品,师承来路十分清晰。字形偏于扁方形,横向取势,且掠画多为隶法,用笔含蓄深沉,点画厚朴,近钟繇与王羲之早期书风。其中“献之”、“何如”、“再拜”为书信常用语,所以作惯式草体。
▼局部放大
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廿九日帖》为王献之早期行书作品,师承来路十分清晰。字形偏于扁方形,横向取势,且掠画多为隶法,用笔含蓄深沉,点画厚朴,近钟繇与王羲之早期书风。有的字近楷书,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书,如“何如”“献之再拜”。楷、行、草共处一纸,自然、协调,毫无牵强之感。结体端正严整,并在方正的均势中加入欹侧、高低、长短的变化,增强了字的动感。行笔劲健有力,洗练沉稳,笔画间提按转折比较明显。其中楷体字“日”“白”“中”等转折处多用方笔,很接近后来的北碑。清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曰:《廿九日帖》,“唐摹,载《万岁通天帖》中。香光(董其昌)谓东坡学王僧虔而不悟去学大令。是帖冯氏《快雪堂》亦刻之,而与《万岁通天》稍有不同,亦佳甚。岂别有真迹传世耶!”
▼局部放大
《廿九日帖》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除《洛神赋十三行》外,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能可贵。世传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当推此帖为冠。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外戚大臣、书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铎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临《廿九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