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 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后世把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二、教育思想
我们用多视角的方式来细究庄子著作,便可发现其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它以其深邃的大智慧、独特的言语方式潜移默化地发散着其教育功能,并形成了“儒”显而“道”隐、儒强而道弱的教育思想表现形式。在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挖掘庄子思想中的教育因素,以其指导现实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飞扬心灵的学习目的观
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自由的象征,
庄子所谓逍遥,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个性解放和纵情舒展。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一直是庄子的追求。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积累丰富知识,熟练运用方法后获得能力的提升,求得心灵的飞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曲伸自如。因而,从这一思想来看,决不能将教育局限于传授具体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储存知识的书柜。这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育,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为了生命而教育。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在获得知识之后的一个跨越,一种超脱,是在知识的层次、方法和效率的层次基础之上达到的顿悟和神韵的境界,至此才能飞扬心灵,获得自由。因此学习的目的不是比较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获得的能力到底有多少。也就是说,知识要为未来的再学习和美好生活而准备,这就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实际,切合实际,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等特点。
(二)尊重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观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思想的认识论表现出三种认知方法和途径,即感知、思辨和体悟。同时,这也是认识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如果从教育层面上来考虑的话,这正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它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有一定过程,逐步发展的。同时,它对提倡尊重学生个人认知发展过程,重视学生个人思考成果,改革满堂灌的言语式传统教学方法不无启迪。知识是思维的产物,它没有可见、可触的固态形式,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思维的活跃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果。而知识的掌握必是一种既有认识特质又有实践因素的精神活动,它凝聚着个人的独特的思想经历和生活经验,因而是一种难以用理论语言表述的、无固定逻辑轨迹可循的精神过程。而传统的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言语式传授,老师讲得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少;在辅导答疑的活动中,教师“有问必答,和盘托出”,而不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检查教学效果的考试中,又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反映学生能力的内容少。在这种以言教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从教师言语式的描述、讲解中很容易形成固化的思想,很容易沿着教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知识记忆,显然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己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实际上成了贮存和传达教师之讯或教科书之言的传声筒,成了存放知识的仓库,因而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三)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观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然而“无为”并不是教人消极地不要创造,而是为了“无不为”,即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规律去充分作为。在此基础上,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至乐》)这就是说,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人和鱼各有特性,好恶本就不同。因此,先圣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差异性,因其特性而用之。这就是庄子对个体独立性、自主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精神主体之自由的向往。
教育也应如此,顺应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创造出各式人才。而与此原则相联系的便是宽容的气度。既然物各有性,物各有宜,那么,就应该宽容不苛,接纳各种人才,兼收不同的思想。使教育能够顺应各人的特性而施教,教育和拯救不良者,使人尽其才,而无被遗弃之人;能够顺应物情,使物尽其用,而无被遗弃之物。
(四)效法自然的自然美育观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在庄子看来,天地之美,为自然无为之美,天地为万物之总,万物也都处在自然无为之状态。庄子正是以此来教育人们以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去发现美,去创造美,从而获得自由。
从教育的层面来看,效法自然也是一种重要的美育方式。学习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埋头于书本,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除却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学习的自然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效法自然的方法不仅引导学生走出书斋,拓宽视野,以物为师,从实践中学习,而且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细致观察,独立思考,努力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去体悟新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