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魔白居易情场失意秘闻

(2010-09-10 16:00:25)
标签:

诗魔白居易

才情非凡

仕途顺利

情场失意

母亲

情感

分类: 历史传记

 

http://s11/middle/4ab66dd4g8fe43293d44a&690诗魔白居易

情场失意秘闻

 

 

                     

 

 

白居易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读书特别刻苦,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加上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是他的成名作,展现了白居易才情非凡。

http://s13/middle/4ab66dd4g8fe38585683c&690白居易才情非凡,仕途早期也还顺利。白居易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这样一个才情非凡,风流倜傥,仕途得意的才子,爱情却多受挫折,屡遭坎坷,直到近40岁才结婚。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其中有难以言表的苦痛和怨恨,愤懑与惆怅,以至于影响诗人大半生的生活。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县,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举家搬迁到了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公元781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升任徐州别驾,举家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

白居易住在符离时,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誓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邻女》)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她的一颦一笑。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开始了官场生活,应该说,年龄不小了,官也当上了,可以成家了,可是他仍然不娶,心中还是想念着湘灵姑娘,总想有一天能回到符离去相见。于是他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以“门第不般配”为由无情地拒绝。

     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痛: 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

     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去搬家(搬到陕西下邦)。年已32岁且名噪诗坛的白居易,依然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桎梏,仍然难违母命,没有勇气去公开的和湘灵姑娘见面,不敢向母亲提出迎娶湘灵的要求。因为临行前母亲顽固地再次拒绝和湘灵的婚事请求,这对恋人被生生拆散。只是他临走前他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中,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二人此次分离,见面便是无由。时光的漫长和境况的改变并没有断绝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思念,他在诗中一再提到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白香山全集卷十三)

     他们的结合不会再有希望了,白居易苦闷万分,万念俱灰,愤然写了一首《感秋寄远》诗(白香山集卷十三)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惠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初恋遭受的严重心灵伤害,白居易曾以终生不娶作为对母亲的抗议,多次拒绝母亲的逼婚,但最终却不得不在母亲以死相逼之下黯然完婚。白居易37岁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婚后和杨氏夫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少年时代的女友湘灵姑娘。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

    http://s11/middle/4ab66dd4g8fe3fc682f2a&690元和十年(公元815),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在被贬谪的途中,不知是天意怜人,还是造化弄人,竟然让他再次遇到湘灵。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经年睽违,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别离顿时历历在目。白居易在《逢旧》中记录了这次邂逅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此时他叙说的口吻已近平和,远不如《潜别离》的沉重,但不经意的一个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此次分别之后,二人再也无缘相见。他曾四处寻觅她的踪迹,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人世的变幻无常还是毫不留情地为他们的故事画下了冷酷的句点。

 

    元和元年(806),37岁的白居易在母亲威逼下结婚两个月,就和朋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出千古名篇《长恨歌》。我们不能想象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惆怅、悔恨。他恨活活拆散他们的封建礼教,他恨母亲头脑中的门第观念,他同样恨自己的怯懦和迂腐。

    在《长恨歌》里,那个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帝王之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杨玉环命丧黄泉。对照诗人自己,为了落个孝子的美名,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抛弃了心爱的女人,害得自己钟情的湘灵40岁未嫁守话寡。所以说,诗人满腔悔恨,写下了《长恨歌》,借托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悲剧,抒发自己的悔恨和自责,是合乎诗言志,歌咏言的创作逻辑的。http://s12/middle/4ab66dd4g8fe456a2fb3b&690

 

   千古名句“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此恨”, 是否也有白居易和湘灵姑娘20多年的恋人被活活拆散之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