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4ab66dd4g8c4a1722e25b&690
枫
情
时值初伏,我国北方大部进入一年之中最为“难受”的时候。北方的三伏天中,初伏、中伏最热,属于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此时气温虽不甚高,但湿度最高,身似蒸笼中,有汗难排出,以致使人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甚至昏厥,即所谓的中暑。
怎么样安全度过盛暑,细说起来无非有二:避暑与抗暑。
或幽静的山谷,飞瀑淙淙,山林密布,清风徐徐;或宽阔的海岸,银浪细沙、海鸥飞翔、情人戏水、海风阵阵。如此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自然是避暑的好地方。如此神仙般的去处,是要花大把大把的银子,中国大多数人是无法享受的;况且还要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啊。
所以,中国大多数人所能选择的就是抗暑了。所谓抗暑,无非是物理降温和精神抗暑两种。物理降温大多是空调与电扇,还有简易但实用的扇子,自不必赘述。唯有精神抗暑实在是需要细说之。
笔者自走出校门即为国家打工至今,既享受过名山大川的幽静清凉,也苦度过烈日炎炎之煎熬,空调、电扇自然不在话下了。但是,个人有个人的活法,我对付盛夏酷暑的办法就是:空调基本不用,电扇纸扇交替用;冷饮冰食基本不用,温茶白开水增量用;多吃“五瓜”(黄、东、西、苦、丝瓜)少肥腻,醋盐使用求平衡。
我的办公室、居室的空调基本形同摆设,只在最闷热的几天里开那么几次,降温三五度即关,就靠电风扇来维持了。这并非只为节约,而是一种身体与精神的适应。伏天,夜间睡眠缩短,食欲差,进食量少,加上出汗多,体内的钙、镁、磷、钾、钠、锌、铁等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影响了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其症状表现往往为情绪烦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心境低落、行为失常,并固执地重复一些行为行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中暑”,也称“夏季情感障碍症”。
这种心理或精神的烦躁,就是心理的不通畅,很会使人血压升高,反而感觉更加闷热。对付的办法就是学会情绪转移,专心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说通俗点,就是你热你的,我干我的。每逢暑期,夜晚来临,沏上一壶清茶,或邀请知心朋友胡喷海聊,山南地北、两汉隋唐、诗词歌赋、家短里长,聊他个地覆天翻、喷他个唾面自干;或与友对弈,口谈手谈,休管小卒横竖,别论士象出城,只求个心静怡然;或欣赏欣赏民乐、戏曲,待等兴趣来至,也来上几口,品品箫、抚抚琴,虽无萧史之艳遇,却有退暑之功效。
心理御热防暑是培养健全、健康心理的途径,其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夫。心里平静,内热自然消退,内心自然凉快。暑热也是困难,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队培养健全、健康心理大有补益。我的暑期饮食习惯与心理御暑退暑生活方式,在繁华大城市办公处或居室如此,就是在荒村野店出现场也一直坚持,屡试不爽,从没有中过暑。朋友们开玩笑说我是“寒暑不侵的大侠”。不过,我越是盛夏酷暑,越是爱喝白酒,目的就一个刺激身体排汗。这就是我的心得:心静自然凉,心里平静,内心自然凉快。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暑期拜访得道高僧恒寂禅师,却见禅师在密闭如蒸笼的禅房内安静坐着,并未像常人那样汗如雨下。白居易很受震动,于是写下了著名诗篇《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可以说恒寂禅师是得道高僧,心中有佛,身前无热,也堪称抗暑之模范。
当然,老幼病孕之人,暑期采取异地避暑、空调降温也是必要之手段,各人情况不同,自然也要采取不同方式方法。但是,从心理上抗御暑热,心轻、心静实在是排除烦躁,安然度过暑期的好办法,望君一试,配合其他办法,保证自己安全度过暑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