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有眼文也有眼无眼不成诗唾弃“梨花体”羊羔体不是诗歌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是的,诗有眼睛,和人有眼睛一样。诗歌优美,就像人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有美丽的双眸一样。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通俗地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字、词或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诗词是供人阅读、吟颂或歌唱的,只有对诗理解了才能感悟到诗美妙的意境,从而得到艺术享受。有朋友看诗词,只感觉词汇美丽,但诗是表达什么主旨思想呢,往往是雾里看花。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把握住“诗眼”,无法感悟诗的美妙只根蒂。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作者(残酒未消人)与卷帘人得问答,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抑郁的情境。夜来风雨骤起,烦闷愁人,于是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
酒意并为消尽。三四两句,写在酒意朦胧中,记起了昨夜的风雨,它是否摧折了园中的海棠呢?http://s3/middle/4ab66dd4g937caa577652&690
那么,如何发现和把握诗眼呢?
先谈谈古体诗词。
首先,从诗的结构位置上寻找:五言诗通常以第三字为诗眼,七言诗通常以第五字为诗眼。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危峰入鸟道,深谷写猿声”(郑世翼),“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上四联中的“燃”、“捣”、“入”、“写”、“分”、“送”、“娇”、“妒”都是“诗眼”。这是因为,五言诗的节奏多为上二下三,如“孤灯|然客梦”,其语法结构通常是上两字为主语(孤灯),第三字为动词谓语(燃);七言诗的节奏多为上四下三,如“万里山川|分晓梦”,其语法结构通常是上四字为主语(万里山川),第五字为动词谓语(分)。我们知道,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锤炼诗眼要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下功夫。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近体诗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因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第三字或第五字上。像“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其“诗眼”就不在第三字和第五字,而分别在第五字(过)和第四字(深)上。所以,锤炼诗眼也要因诗而异,灵活掌握。
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章也有文眼;诗眼并非千般一律。并非固定位置,并非都是一个字或一个词,有的是一句话,还有的是一段话。但是,把全篇都看作诗眼的观点,是不能接受的。
读诗,需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抓住“诗眼”,从而领悟全诗,为自己写诗“画龙点睛”创造坚实基础。
读诗如此,写诗更要如此了。没有“诗眼”的诗,犹如一堆琐碎的砖头,恰如没有眼睛的女人,头发再油亮、嘴唇再鲜红,也只是一个丑女人,不会得到正常人的赞许和欣赏。
古体诗如此,现代诗犹如此。
再这里,我不得不说说赵丽华和她所谓的“梨花体”诗歌的致命残缺。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再看看荣获鲁奖的官员诗人的《徐帆》: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无韵、无行、无意境尚可容忍,但是无“诗眼”确实是无可读的致命伤。所谓的诗歌,充其量不过是汉字的堆砌,是没有魂灵没有生命的拼凑,是正常人所不屑一顾的“诗歌”。难怪这位“诗人”哀叹“中国现在的诗人受压抑”。非诗楞要充诗,没有诗偏要自诩诗人,有点压抑是正常的现象。如无压抑感,那倒是中国诗坛之悲哀了!
这样的“诗歌”竟然获得文学最高奖,充分说明“鲁奖”的贬值:鲁迅成为“正人君子”们的玩偶和工具,鲁奖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