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说“诗眼”  话“羊羔体”

(2010-10-26 00:01:45)
标签:

诗有眼

文也有眼

无眼不成诗

唾弃“梨花体”

羊羔体不是诗歌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http://s6/middle/4ab66dd4g937cc9d46f75&690 话“羊羔体”" TITLE="细说“诗眼”  话“羊羔体”" />
 说“诗眼” 
           话“羊羔体”

 

 

                         文:  

 

    

    http://s13/middle/4ab66dd4g9369d581c7ac&690 话“羊羔体”" TITLE="细说“诗眼”  话“羊羔体”" />
    一个在博客里发了好多首诗歌的青年朋友,看见一篇文章里有“诗眼”的提法,感到很好奇,来信问我为什么诗还要有眼睛?

是的,诗有眼睛,和人有眼睛一样。诗歌优美,就像人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有美丽的双眸一样。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通俗地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字、词或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诗词是供人阅读、吟颂或歌唱的,只有对诗理解了才能感悟到诗美妙的意境,从而得到艺术享受。有朋友看诗词,只感觉词汇美丽,但诗是表达什么主旨思想呢,往往是雾里看花。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把握住“诗眼”,无法感悟诗的美妙只根蒂。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作者(残酒未消人)与卷帘人得问答,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抑郁的情境。夜来风雨骤起,烦闷愁人,于是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
酒意并为消尽。三四两句,写在酒意朦胧中,记起了昨夜的风雨,它是否摧折了园中的海棠呢?http://s3/middle/4ab66dd4g937caa577652&690 话“羊羔体”" TITLE="细说“诗眼”  话“羊羔体”" />于是深情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回答却是漫不经心的,居然说
海棠依旧。这时,女主人不无嗔怪地连声反问知否?知否?紧接着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 这几个寻常字眼,经李清照这门一组合,其色泽和韵味便油然而生。这只是就对风雨后的海棠树的描绘而言。在描绘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情意在。这就是随着对海棠花谢的深入描绘,词人的惜春怜花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在这种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中,委婉地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可见,这一句是含义丰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就成了本词的“词眼”。由于词眼精彩绝伦,使之从而成为历代人 们传诵的佳句。                                                     

         

那么,如何发现和把握诗眼呢?

先谈谈古体诗词。

首先,从诗的结构位置上寻找:五言诗通常以第三字为诗眼,七言诗通常以第五字为诗眼。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危峰入鸟道,深谷写猿声”(郑世翼),“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上四联中的“燃”、“捣”、“入”、“写”、“分”、“送”、“娇”、“妒”都是“诗眼”。这是因为,五言诗的节奏多为上二下三,如“孤灯|然客梦”,其语法结构通常是上两字为主语(孤灯),第三字为动词谓语(燃);七言诗的节奏多为上四下三,如“万里山川|分晓梦”,其语法结构通常是上四字为主语(万里山川),第五字为动词谓语(分)。我们知道,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锤炼诗眼要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下功夫。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近体诗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因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第三字或第五字上。像“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其“诗眼”就不在第三字和第五字,而分别在第五字(过)和第四字(深)上。所以,锤炼诗眼也要因诗而异,灵活掌握。
  

 http://s6/middle/4ab66dd4g936988d185b5&690 话“羊羔体”" TITLE="细说“诗眼”  话“羊羔体”" />其次,抓诗中关键性的动词,试探性地做“替换”试验,你就可以发现这关键性的词语的作用,也就是说抓住了“诗眼”。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用过、来、到、临等字,但是都不如“绿”字形象、生动、准确、精练。那么就可以确认“绿”字是本诗的“诗眼”了。

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章也有文眼;诗眼并非千般一律。并非固定位置,并非都是一个字或一个词,有的是一句话,还有的是一段话。但是,把全篇都看作诗眼的观点,是不能接受的。

读诗,需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抓住“诗眼”,从而领悟全诗,为自己写诗“画龙点睛”创造坚实基础。

 

读诗如此,写诗更要如此了。没有“诗眼”的诗,犹如一堆琐碎的砖头,恰如没有眼睛的女人,头发再油亮、嘴唇再鲜红,也只是一个丑女人,不会得到正常人的赞许和欣赏。

古体诗如此,现代诗犹如此。

再这里,我不得不说说赵丽华和她所谓的“梨花体”诗歌的致命残缺。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再看看荣获鲁奖的官员诗人的《徐帆》: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无韵、无行、无意境尚可容忍,但是无“诗眼”确实是无可读的致命伤。所谓的诗歌,充其量不过是汉字的堆砌,是没有魂灵没有生命的拼凑,是正常人所不屑一顾的“诗歌”。难怪这位“诗人”哀叹“中国现在的诗人受压抑”。非诗楞要充诗,没有诗偏要自诩诗人,有点压抑是正常的现象。如无压抑感,那倒是中国诗坛之悲哀了!

这样的“诗歌”竟然获得文学最高奖,充分说明“鲁奖”的贬值:鲁迅成为“正人君子”们的玩偶和工具,鲁奖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