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盛控股傍上李嘉诚 蛇吞锂电项目再融26.5亿元
(2010-03-28 20:23:21)
标签:
证券雷天新能源电池产品李嘉诚香港股票 |
分类: 比亚迪专栏 |
内地+新能源概念正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敛财场所!
这年头,没有牛,只有更牛!年初,大家都惊叹比亚迪汽车造富神话,1月26日后,神话将让位于嘉盛控股。
你别不信,说两条你就没折。哪家企业能蛇吞象、融资一步到位?(这一点连李书福的资本运作团队,估计都自叹不如!)哪家企业能在宣布股本拟扩张7.62倍后,股价当天暴涨62.22%(今天收盘价为1.46港元)?哪家企业一边宣布以27.5亿元收购一家企业,一边宣布后2011财年溢利保证1.5亿元?(众位看官,可得知道,新能源汽车好看未见得赚钱)!
这家公司就是香港上市的嘉盛控股,此前业务范围包括证券投资及证券经纪服务、汽车零部件等业务。2009年销售收入为4544.8万港元,每股亏损0.0394港元。但以27.5亿港元间接全面购锂电池产销商中聚雷天(香港)、并向李嘉诚旗下公司定向增发4亿股后,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领域。
这真是一个造富神话,也是一个让人迷糊的新能源汽车传奇故事!
让人眼红的暴富故事
11月底,如果有人告诉你,嘉盛控股将暴涨11倍。你可能认为,这个人疯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能疯涨11倍!
1月26日,翻开嘉盛控股的K线图,一切尽在眼前。11月收盘价为0.12港元,1月26日收盘价为1.46港元,涨幅高达1116.66%。11月底市值只有2.19亿港元,1月26日市值为26.7亿港元。这一切源于一个富豪,一个概念。这个人是李嘉诚,那个概念是新能源——锂电池。
1月19日,嘉盛控股正式宣布傍上李嘉诚。当日嘉盛控股公告称,拟最多发行366084242股配售股,其中李嘉诚全资间接拥有的Jade Time Investments Limited公司配售4亿股,作价0.73港元。该次配售最多可以集资2.67亿港元。
一家小小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为何引来李嘉诚的青睐?
1月26日,嘉盛控股揭开了谜底。以27.5亿港元间接全面购锂电池产销商中聚雷天(香港)。至此全面进军环保资源行业。嘉盛控股甚至高调预测,2011财年溢利将保证达到1.5亿港元,市盈率相当于18.3倍。目前计划首两年内兴建自有生产设施,成本估计1.7亿港元,需耗时6个月至9个月,年产能预计达2.4亿安倍小时。
一个和比亚迪类似的新能源概念,让嘉盛控股股价飞上了天。短短两个月间,谁赚了钱?
有两拨人,一个是嘉盛控股准备收购的那个公司的股东——以中聚雷天(香港)的股东锺馨稼、苗振国为代表,这两者将持有嘉盛控股扩大后股本的23.1%。按照嘉盛控股的公告,收购以现金+股权方式。其中股权包括两点。一是,24.93亿元八年期零息可换股债券(约为12,466,482,990股换股股份),初步兑换价均0.2港元;二是,发行783,517,010股代价股份,每股发行价为0.2港元。
尽管股票还没到手,袋里的钱明显鼓起来,甚至装不下了。且看中聚雷天(香港)的股东们赚了多少钱,从26.4929港元升至193.439亿港元。第一,看看可转债,以此计算,12,466,482,990股换股的持有者们,市值将从24.9329亿港元升至182亿港元。第二,看看代价股份,783,517,010股代价股份,市值从1.56亿港元升至11.439亿港元。
另一拨人,自然是李嘉诚。1月18日签下认购协议,每股作价0.73港元、4亿股。钱还没交,口袋里这2.92亿港元已经变成了5.84亿港元。5个交易日翻一倍,对于平常人而言,这是什么概念!
让李书福、仰融惊叹的资本运作
谈起资本运作,我一直认为香港市场比内地更大胆。通过蛇吞象的模式,实现借壳上市;上市、融资一起来,新股东不需要为未来的资金担心,一个神话故事可以解决两大问题。
第一,你见过26亿资产的公司吞掉尺寸相当公司的例子吗?如果不算这两个月的涨幅,在谈判时,嘉盛控股这个2亿港元的公司准备吃掉作价27亿资产的公司——UnionGraceHoldings,后者持有中聚雷天(香港)全部股权。
中聚雷天未来生产、推广、分销及销售电池产品之特许专利之独家权利,而中聚雷天(香港)将拥有使用该等电池产品特许专利之非独家权利,以生产、推广、分销及销售该等电池产品,产品主要客户包括电动汽车制造商、航运公司和储电站。
第二,融资模式超前强大。明明泡饭,却变成了鱼翅!股本将扩大7.62倍,股价依然涨62.22%
按照1月19日公告显示,总股本为1836941212;1月26日公告显示,如果“完成及尾代价股份(最多366084242股配售股份及认购股份)后,且假设可抽象股债券可按初步抽象股价悉数转换”,其总股本将升至158.55425454亿股。
真是晕人呀!
一个新能源概念,一个李嘉诚染指,就令嘉盛控股五日内升天。按照目前进度,以目前股价计算,两个月就由不足1亿港元市值的小家伙,变为231亿市值的大象。
想2004年,李书福的吉利汽车借壳国润控股(在香港上市),还走了复杂的程序。子公司、孙公司的控股模式,多年后不断注入汽车资产、增发新股,方才换来如今182.6亿港元的市值。如今,嘉盛控股只用了短短一周,一切都搞定了。且不用担心什么股权旁落,未来缺少运作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