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就是国货的阳光大道
(2025-05-14 22:43:41)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就是国货的阳光大道
(我们推出了《2024年年报分析3:北向资金和内资机构一同抢筹的消费品龙头》,前期推出了《行业分析(3):新的万亿级别的行业,新的万倍成长空间》,《2024年年报分析2:2025这只芯片设备龙头还会高增长吗?》,以及《对话安民Anmin0001(7):4月时间窗的选择决定今年投资业绩》,《公司分析17:横跨机器人、飞行汽车、新能源汽车、芯片、海洋装备等多个万亿十万亿级大行业,竞争对手少,国产替代逻辑硬》,敬请关注。)
这段时间,我们经常聊内需启动,聊消费股。有读者看到《2024年报分析3:北向资金和内资机构一同抢筹的消费品龙头(主板)》后发来私信,大致内容是对国产消费品的品牌建设没有信心。今天我们来讲一下。
这是一个比较虐心的案例。那个品牌的产品至少算不上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失败。因此,这个案例让人读来、看来不怎么舒服。现在我们回头去理性看待那个品牌的产品,仔细思考它的长短处,从中可以发现我们的优势和问题,深入研究、深入思考,是可以找到民族品牌成长之路的。
简单地说,那个案例中,那个品牌做产品时,视角太过单一,往往只注意科技含量,而不太注意从用户的视角看产品,不注意用户体验,或者贪多嚼不烂,一个产品没有做好,就去做第二个第三个甚至一大堆。
两三年前,我们想买个吸尘器。我儿子负责选品牌。他选了个国外代表性品牌和国产品牌,其中国产是个高端品牌,价格也比较贵,将近7000块,是某国外品牌的两倍有余。从支持国货的角度,他选了那个贵的品牌。
但买回来后,很快就退了。
噪音太大了,根本不能忍受。
吸尘器的第一体验,是要吸得干净吗?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自然是第一体验,但是错,第一体验是噪音大小。噪音源有两个,一是负责抽气的电机,它提供吸力。二是和地面接触的滚刷,它高速滚动卷起灰尘,方便吸起。
退掉的那个品牌的吸尘器,如果只开动抽气的电机,噪音控制得相当不错,噪音品质也很好,听着没多大的感觉。可一旦把滚刷同时开启,就完蛋了,地动山摇。那噪音听得让人抓耳挠腮,烦死了。
另一个不便是它的储灰罐位置靠近底部的滚筒,好处是重心低,可以随时把吸尘器立在地面上,坏处是下面体积太粗大了,狭小的地方根本就伸不进去,每到桌子腿椅子腿床腿和床下那些地方,都不好弄。
所以用了几天,就换了它的另一款产品。噪音依然大得很。用了几天,人烦死了。所以,第二款也退货了。
然后买了个外国产品,外表做工一般,但用户体验没有问题。
轻便、易拆装、噪音适当,滚刷上还有个小激光,可以照出地面的灰尘。就是你吸过没吸过的地方,激光一照就能看得见分得清楚。
如果比较谁吸得干净,自然是国产的那款。它功率更大,吸力更强,但跟外国的那款有明显差距吗?没有。国产那款它吸过没吸过的地方有明显的差距吗?也看不出来。但国外产品只是加了个小激光,却让人能看出吸过和没有吸过的差别。小激光的技术很高端国产做不出吗?完全不是。那为什么那家国产高端吸尘器不装呢?我想是他们没有想到。还有,为什么国产高端吸尘气不控制下噪声,在噪声和吸得干净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呢?我估计他们也没有想到,他们只注意是否吸得干净了。那为什么他们没有想到?是他们没有从用户的角度看这个产品,就是没有注意用户体验。
后来买的外国品牌,轻便、噪声可以接受,包括吸过和没有吸过的地方的差别,都是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这些恰恰是用户体验的关键要素。
因此,那家国产高端品牌出问题的地方是产品经理而不是研发团队。
至少从吸尘器这个产品上,国产品牌的思路是在卷参数、卷价格,而外国品牌是在卷用户体验,每每涉及到参数,国外品牌往往对参数指标的标注并不透明,他们把这个放到比较次要的地方去了。因为对中国工业产品来讲,像吸尘器、吹风机(那家外国公司也做吹风机,理发店用量一般也比较普遍)这些产品,并没有多么高深的科技含量。
对那些没有多高深科技含量的产品,除了技术参数,恐怕更重要的就是用户体验,就是你公司的员工最好都用自己的产品试试,让大家都用,都指出用得不舒服的地方,再一个个分析,一个个解决。这些并非解决不了的问题。问题一个个解决了,产品就是个好产品。
还有个思路,国产品牌可以追着外国品牌的强项打。你的噪音小,噪音品质高,我就做得比你更能接受;你轻便,我就在不降低功率的前提下,研发更轻更小的电机;你号称是生活品质的代名词,我就在产品工艺上辗压你,比你更有质感更显档次。
这些并非不能做到,因为它就不是那种不能超越的高科技产品。何况高科技产品中国现在也都在超越呢?另外,我看了那家公司的报表,他们产品多,研发经费分散了。
其实,国货产品中,华为、比亚迪他们最初都不咱地。像华为手机,最初那哪叫手机呀是吧,一充电很快就烫手,即使是2016年前后生产的手机,理工科出身的人设计出来的,哪里有型?比亚迪也一样。可这两家公司是中国最舍得砸钱搞研发的公司,而且他们从最初只注意技术碾压,到现在也注重产品体验,像华为的折叠屏手机,跟以前的手机根本就不像一家公司生产的,对吧。
所以,国货最终的出路还是要重视研发,同时,如果是终端产品,就要高度注意用户体验。这是不二法则。
回到行情,昨天是小作文带火了保险与券商。
其实在昨天以前,保险上涨并不多。它的低点是2031点,前期高点是2293点,只涨了12.90%。到昨天最高2453点,也只涨了20.78%。券商涨幅更少。最低1384点,前期高点为1546点,只涨了11.71%,到昨天最高为1595点,涨了15.25%。因此,它们是补涨的色彩比较浓。
券商昨天放量突破10月份以来的下行趋势线,表明运行在另外的周期。所以这里就看对趋势线的突破和回踩就可以了,多空双方甚至不排除有可能发生争夺,即突破后再踩回来。所以这一带可以多看看。放量,整个板块大涨,那就是行情来了,没有这个,就不是。耐心点儿就好。
不过,从两点可以看出,这里要么是形成有效突破,要么是回踩(回踩的目的是调整过高的指标)。无论是形成有效突破,还是回踩,最终的目的还是向上。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也是原因,因为周期向上,周线的周期就揭示了内在的原因。二者的区别是直接突破向上大涨还是回踩后再向上大涨。这是一个小的区别。
这里即使回踩的话,空间也不是很大。所以,还是要多点耐心。
这段时间的印巴之战,表明世界处在大变局的前夜,也是财富大洗牌的前夜。未来几年做多中国资产会有很好的回报。世界将会被中国重构,重新定义,而且这个重新定义从产业重构开始。刚好今年有两个行业是投资元年,正肉眼可见地向我们走来。它们就是行业分析(2)和行业分析(3)中所讲的行业。这两个行业都是新兴产业,也都是大行业,未来都有万倍增长空间。现在相当于2014年2月我讲新能源汽车未来会增长1250倍的时候,是未来多波炒作中的第一波炒作。一切都还来得及。这两个行业都会有20年的成长,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选公司,有足够的时间,耐心选择介入时机。故而请关注《行业分析(3):新的万亿级别的行业,新的万倍成长空间》,还有一个是行业分析(2)。
有好些粉丝问我们团队到底推出了多少家公司研究报告。告诉大家18家。11月15日是讲光伏的。安民分析(一)是中药的;安民分析(二)是智能电网的,高科技,节前创历史新高,且完成大底突破;安民分析(三)是CXO的,还有第二家CXO龙头那篇,是第七家。安民分析(四)是食品类;安民分析(五)是大飞机和军工的,属于硬核科技;公司分析(六)是锂电核心材料的;公司分析(八)是做创新药的,今天很有可能创历史新高。公司分析(九)和公司分析(十二)及《9月抄大底》中研究的一家两市最具战略价值的股票(是第13只),都是芯片和半导体类的。《围绕这家全国大券商的股权争夺战》是第十家。公司分析(十一)是日化公司,消费类。公司分析(14)是化妆品原料生产企业,同时兼具化工和消费品属性。需要大盘股的,走趋势性上升的,可以去微博上找找,有3家。最早的一家是2023年五六月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