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闾丘露薇:我永远对人的命运着迷
10月29日采写,30日见报(《厦门日报》第5版)
文/图 本报记者 宋智明 实习生 吴雪莹
闾丘露薇来厦门了!当她出现在会展中心二期新书签售现场时,一百多位早早赶来的读者对这位美丽而勇敢的女记者报以热烈的掌声。时隔八年,“战地玫瑰”再度绽放。这一次,她带来的是新书《利比亚战地日记》。抛开观点,放下偏见,不设立场,闾丘露薇带我们走进利比亚,直击最纯粹的新闻真相。在这本书里,作者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处于战乱中的利比亚的种种场景,战争背景下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的遭遇和感受。
在签售前,闾丘露薇发表了简短而精彩的演讲,她提到应尊重每一个生命、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倾听多方面的声音。签售会后,她不顾疲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谈工作,谈写作,谈理想,谈爱好,一个真实而全面的闾丘露薇渐渐清晰。
现代战争不是演电影
记者:虽然您的书是一本战地日记,然而,里面没有对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的描绘,反而更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表现,您是有意这么写的吗?
闾丘露薇:首先,现代战争打起来,不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么激烈和“夸张”,就说北约的轰炸吧,也是心理威胁的成分多,按照国际规则,轰炸之前会提前通知,让平民躲避。其次,作为一个深入前线的战地记者,我们不需要太过宏观、空洞的报道,这些报道人们在众多媒体中都能看到。越是大的事件,我们在前线的记者看到的越是细节方面的东西,关注当地民众身在此事件中的反应与接下来的生活。最后,我认为,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不能被无谓地牺牲掉。所以,我关心遇到的每一位平民,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真实感受。
记者:在这次采访中,您是如何看待利比亚人民的?
闾丘露薇:利比亚人民是向往自由与民主的,他们大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希望有法律可以进行保障,许多人民认为如果我不站出来,那么我就将死亡。在北约对利比亚的轰炸中,更多的是一种耀武扬威的轰炸,它在轰炸之前是会提前通知的,就是害怕伤害到无辜百姓。但卡扎菲认为这是我的土地,我希望谁在这,就让谁在这,因此没有通知百姓撤离!我从中看到许多利比亚人民的苦难,我们应该对每一个生命珍惜和重视。
对比伊拉克、阿富汗,两国都是由外界攻击才引发变革的,而利比亚则是发自内部,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成这个国家的一分子,那么他不需要政府来告诉他你需要爱国、爱政府,他都会站出来,这是我在利比亚看到的利比亚人民,我对利比亚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关注事件本身而不是记者本人
记者:网上有很多说您是借此书来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您怎么看?
闾丘露薇:我出此书纯属一个意外,这本书只是我在利比亚当战地记者四十多天当中所了解并看到的利比亚的一部分。我绝没有借用此书来反映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意思,作为一个记者,如果“借公器泄私愤”,绝对是一个大忌。利比亚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也许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存在,这绝不是一个坏事,利比亚所犯的一些错误,正好告诉人们“此路不通”,应该避免犯同样的错。
记者:人们都说,“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闾丘露薇”。您从2003年起,多次担任战地记者,这是您对战地记者这份工作的热爱还是纯粹把它当成工作来看呢?
闾丘露薇:每一次到前线采访,我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个人也是一种提升,以往写的书多是一些表象的东西,而此次写《利比亚战地日记》,我除了对当地现象的解读外,也开始结合当地历史来写,试着做“同情之了解”,关注一些深层的、更有普通意义的问题。另外,从我多次奔赴前线采访中,可以看出中国媒体的一个进步,从当时人们关注我——第一个华人女记者奔赴前线采访,而不是关注事件本身,到现在开始关注利比亚事件,关注那里正在发生什么,而不是记者本人,我为人们“忽视”我而感到十分欣慰。
当记者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记者:您已担任了多年的战地记者,应该说经验丰富,您对将来有意愿奔赴前线的年轻记者有什么建议吗?
闾丘露薇:作为一个记者,在去之前很多人会灌输你一些观点,但是你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对当地地形、交通、风俗等要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还要多看看去过那里的人写的东西,进行一个参考。我这次去利比亚就带了很多关于伊斯兰教、利比亚历史的书籍,因为网络、通讯的不方便,我每天都会给自己留大量思考的时间,并且把这些记录下来作为日记。另外,去之前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哪里是记者的聚集地,因为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期,记者们肯定都是聚集在一起的,这样才可以形成资源共享。当然,阅读一些安全守则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听到枪声,判断你是否还可以前进等等。
记者:您除了在担任战地记者时很注重人文关怀,平常又有哪些人文关怀的举措呢?
闾丘露薇:我每次当战地记者也只是几个月而已,平常大多数时间还是做节目,报道民生、时政的新闻。我十分关注例如异地高考等一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作为一名记者,在关注一件事件之余更应该关注的是人本身,所以此次利比亚之行,我把更多的目光投到了利比亚人民身上。近几年,我开始享受当媒体人这个过程,因为我明确自己当记者的原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我绝不是为新闻而新闻,而是看中新闻背后的人文关怀,我永远对人的命运着迷。
采访手记
平等待人 脚踏实地
闾丘露薇在演讲时几次微咳,她请读者原谅,因为刚从内蒙古赶来,受了点点寒;每一个读者的提问,她都认真作答,态度诚恳,分析细腻,并尽量满足更多人的提问,令人如沐春风;接受记者访谈时,为了不让记者久等,每一次都快速反应,详细解答,忙得手中的咖啡都来不及喝,由热转凉。她不像一名闻名遐迩的记者和作家,更像是邻家的姐姐和妹妹。其实,她的平等待人是一以贯之的,所以,我们才会在她的这本书里看到战争中许多平民的忧伤、渴望和追求,看到丰富的带温度的细节,看到她对人类的大悲悯和大关怀。
闾丘露薇是第一次来厦门,她在微博里说很想到鼓浪屿走一走。她的朋友提醒她,现在的鼓浪屿有点商业化,恐怕要失望。记者则怂恿她,夜晚的鼓浪屿宁静而美丽,那些偏僻的小巷尤其迷人。她说,你们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究竟怎样,我一定要去看一看才知道。这也是她一贯的工作作风——倾听多方面的声音,深入第一线,自己独立作出判断。几次的战地采访,她都要事先做足功课,读很多书,各方面人士写的书,了解各种信息,要采访哪些人哪些事,胸有成竹,然后,到现场去,到现场去!再苦再难也要到现场。
她担承,《利比亚战地日记》写得很难,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一天还要写上四五千字;书的出版也不易,一波三折,删了一万多字。令人欣慰的是,书最终还是出版了。她认为这是社会开明和进步的表现,利比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全世界追求幸福与和平的人民深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