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足尖上的精彩古典芭蕾关不住的女儿 |
分类: 三余什记 |
剧情是说,一个见钱眼开的母亲要把清纯可爱的女儿嫁给磨房主的傻儿子。美丽善良的姑娘和自己忠贞不渝的心上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用真情感动了势利的母亲,终成眷属的故事。一个两句话说完的梗概,被演绎成经久不衰、日久弥香的经典剧目,可见其造诣。原作为两幕三场,这次BBC新版用三幕的形式演出。
大幕一拉开,立即就被和煦的英格兰乡村风情吸引,葱郁的树丛,丰腴的谷仓,远处的小丘,干爽的打谷场……,让人仿佛嗅到乡间雏菊的清香,心情立即舒畅,像得到按摩般地放松……
似乎从未体会到像大号、木管这样的乐器,能够表达如此质朴、柔美、温馨的平民情意,舞蹈殿堂的皇后—芭蕾,能够这么准确地展现百姓平实生活。
这次演出版本的音乐,是由约翰"兰奇贝里在原作基础上重新改编的。除了发挥原有的精彩之外,无论是独舞时弦乐拨弦的轻柔配以双簧管的轻吟,还是木管明快清新的和弦,更有竖琴灵动的琶音,无不诉说着剧中人的款款柔情。
饰演女主角的克里尔轻盈如雀,灵秀如蝶,使人目不暇接;男主角刚劲、稳健的大跳、旋转同样令人过目难忘。
独具匠心的创作,成为不朽的经典。那“门窗双人舞”,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具有精美的舞蹈语汇,体现深厚的艺术底蕴;“木屐舞”独舞、群舞的诙谐、娴熟;“终场双人舞”,轻歌曼舞间的神形兼备,在长笛的伴奏下,流畅地倾诉着田园诗般的情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剧中,主创运用了很多巧妙的道具,小丝巾、红雨伞、纺锤、谷捆等等。最让人称绝的是,各色长绸带。这绸带的颜色、长短都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设置的。双人舞,男女主人公用粉红的绸带“翻绳”(真不知编导的脑子是吃什么长成的,居然有这么绝妙的创意),活泼、清馨,象征着情人结;打谷场上的群舞,彩虹般的绸带不断地演化,飘逸而随舞者翩翩,拨人心弦,象征爱的曙光;“订婚”时的群舞中,二十多位男女手牵绸带不停地旋转、交替,绸带被拼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并不停地变幻着。这没有训练有素的功底是不成的,队列的排布非常不易,稍有不到,或稍慢半拍,全盘皆乱。然而,点儿,就踩得分毫不差,尽善尽美,彰显百姓平凡生活的美丽、凸现芭蕾艺术的成熟魅力。
男女主角音乐主题的恰如其分的穿插,让现实主义风格开出浪漫主义的粲花。很好地完成了创作者的初衷:“不僅要人在視覺上愛看,而且要抓住觀眾的心!”
大幕徐落,故事远去,舞者远去,音乐远去,意犹未尽……
附:《关不住的女儿》相关的介绍 (摘于网络)
多贝瓦创作《关不住的女儿》的最初构想是出自一幅名不见经传的风俗画。那是1789年的某一天,舞蹈家在街上散步,忽然一家商店橱窗里摆设着的彩色画片引起了他的兴趣。这张制作得并不精美的图画描绘了一个乡下小伙子慌忙地从一间农舍里逃走,他的后面有一个生气地向他扔帽子的农妇,而妇女的旁边还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在伤心地抹者眼泪。
多贝瓦从这幅突出了农村社会生活情趣的画中得到启发,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便很快着手编导了《关不住的女儿》,并与1789年7月1日在波尔多市首演。
他用灵活多变的舞蹈吸引观众。情节则通过哑剧或手势体现;逗人发笑的场面与快乐的欢舞也合乎顺利理的相互交错。这一切使人在看了舞剧后感到心中充满了明媚的阳光,和仿佛是读了一首田园诗般地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