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一):唐慧荣

(2019-09-24 11:06:35)
分类: 心得与感悟

追忆·细数 师生情

                                             唐慧荣

    唐慧荣,女,19855月生,2007.9——2010.6在浙江师范大学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维忠教授,读研期间曾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学数学杂志》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就职于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曾荣获全国数学文化优质课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数学课堂录像课一等奖,在省、市级研讨会上开设公开课、讲座达20余次。多个课题获省、市级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师》等核心期刊发表,出版个人专著1部。

“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一):唐慧荣

 

追忆学生岁月

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待两个孩子酣然入睡,我点亮台灯,整理自己的思绪。翻看昔日的照片,回忆读研时期的点点滴滴,多张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孔浮现在我脑海里,在这其中让我最为感动和感谢的是我的恩师——张维忠老师。

信心的鼓励——

我本科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对教育的一份向往,我跨专业考研到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后来很幸运成为张老师的弟子。和其他研究生同学相比我的专业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我有点不自信。清楚的记得张老师那天给我打电话:“慧荣,其实你有自己的优势,就是计算机基础,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张老师对我的鼓励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地在帮助我挖掘自己的潜能。从选题开始,张老师就帮助我确定了符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可视化教学”,再到开题、中期一次一次的报告、后期的一次次修改……张老师总是鼓励我:“慧荣,你的论文很有想法,好好努力,一定可以拿下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争取在《电化教育研究》这样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我的回应从刚开始的“这对我来不太可能”到“这有点难”再到“那我试试看”,最后再到“我真的做到了。”一次次的蜕变,离不开张老师的鼓励,如今我也是这样鼓励我的学生。

品格的魅力——

张老师不仅教我们如何做学问,更教我们如何做人。记得那时我们常相聚在张老师家,坐在小板凳上听导师的教导,同学们也如同兄弟姐妹们一起唠嗑。那天师母怕打扰我们自己端着一盆衣服默默地正准备去阳台上晾晒,和我们聊地正欢的张老师忽然起身快步走到阳台,帮师母打开阳台的门,然后回来坐下继续和我们聊。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让我记忆深刻,这只是他们日常相处的缩影,在这之中却又体现着夫妻俩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默契。一个真正爱妻子、家人的导师是有温度、有品格的。张老师说:“以前自己年轻的时候条件还没师母好,让她受委屈了,现在对师母要更好。”这也影响着我后来的择偶标准,品格总是第一,如今我的先生也是一位体贴、顾家的好丈夫。

“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一):唐慧荣
     

家人的温暖——

读研的三年,研究生同学并不像本科生那么多。我们刚去浙师大,张老师就把张门弟子召聚一堂,嘱咐师兄师姐们对我们要多加照顾,有事不管私事还是专业遇到困难都要多找导师多找师兄师姐们,张老师更像是家人一般照顾着我们。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增进同学们的感情,张老师也会带我们去K歌,每次结束后张老师都不开车回家,而是喜欢和师母一起陪着我们从骆家塘一路散步回浙师大。路上还不忘和我们唠家常,我想除了师生关系,我们还是朋友关系。看着我们一个一个平安的进入校园,他才安心回家。还记得研三写毕业论文经常去张老师家“串门”,师母总是留我吃饭,我说那就由我来烧菜吧。明明烧地清淡无味,张老师和师母却是把所有菜都吃光,然后还表扬:“烧得很好!”最简单不过的场景却是成为我永远温暖的记忆。

“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一):唐慧荣
“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一):唐慧荣

细数毕业师生情

毕业已有九年,和张老师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这一份师生情却随着时光更浓厚。

微笑的送别——

记得大儿子三周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浙师大参加周年活动,也想借机一家人去看望张老师。那天晚上张老师和师母看到我们真的格外开心。一会泡茶,一会拿吃的,一会抱抱孩子,仿佛自己的女儿回娘家看望。只记得那天师母给张老师拿药吃,我问师母:“张老师怎么了?”张老师不等师母开口赶紧接上:“没事,我只是这几天消化不太好”。然后又是面带笑容地和我们聊着家常。时间不早,我们一家人便起身要回去,张老师很遗憾地说:“今天由师母开车送你们回酒店,你师母开车技术比我好。孩子晚上要早点休息,下次我一定送你们!”张老师微笑着送我们离开,我并没有觉察到什么不妥。直至两个月后,很突然地得知张老师做手术了,身体正在康复。我马上给张老师打去电话,张老师说:“其实那天你来我家的第二天我正准备住院要手术,我只是怕你们担心。现在没事了。” 那一刻心里百感交集,希望张老师能一直健健康康!

不变的牵挂——

直到现在我还是会像孩子一般把自己的喜悦和张老师分享。

“张老师,我的论文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师》上了!”

“张老师,我参加全国数学文化优质课获得一等奖了!”

“张老师,我的二宝宝也出生了!”

“张老师,您和师母最近可好?要多保重”

而张老师一直都是说:

“我为你感到自豪!你要照顾好自己!”

寥寥数语,满满的欣慰。

一次张老师到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讲座,校长陈加仓老师刚好是我师傅。他后来和我说起:“你的导师张维忠老师对你实在是太好了,一个早上在我耳边不知道念了多少次‘唐慧荣,你要好好带她。’”

       其实我想我只是一位最普通不过的小学数学老师,而张老师您是大名鼎鼎的大学教授,那是一份不变的导师对学生的牵挂,在将来的岁月中会我会加倍珍惜这份师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