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吉健同学2012年从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数学专业支教保研进入我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从博主门下。四年读研期间,学习极其刻苦,成果丰硕。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演讲,在高水平教育学术刊单独或与导师合作十多篇论文。目前以应届生身份已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以勤奋补笨拙,以厚积换薄发”
——2016届硕士毕业生陆吉健的读研心路历程
我是张维忠教授2016届硕士毕业生陆吉健,毕业匆匆,一直没能写好这一份导师在硕士阶段安排的最后作业,到现在才算基本写好。我的读研感受,简单一句话,就如标题“以勤奋补笨拙,以厚积换薄发”。我是一个笨拙的人,但肯以勤奋来弥补;勤奋能带来技巧,能带来厚积,厚积之后才能薄发。
笨拙的我
支教一年中写的几篇论文,都是小家子气的论文,普刊投稿都经历了纠结。一篇论文最后有幸在相关会议上做了报告,也算是有了较好的归宿。中间还多亏了张老师的建议、帮助和鼓励,笨拙弱小的我才不至于丧失做研究的自信心。(周润,陆吉健,张维忠.
壮族数学文化面面观[J]. 中学数学月刊, 2014, (9): 48-49;2014.09.26—2014.09.28: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重庆,西南大学),应邀在其大会第三分场作题为《壮族边远地区“情境-问题”数学教学的现况调查及对策》的报告)这两篇论文,我在2013年6月份,从广西支教回来后,就已经拿着基本成型的论文,给张老师看了。现在回想,张老师当时挺犯难的,两篇这么小家子气的论文怎么投稿哦。但张老师没有明说,而是指导我模仿他的一篇论文,修改第一篇论文,然后尝试投稿;而第二篇,张老师则表示再看看(我后来看对应期刊论文,看得多了后,我也就明白了张老师的意思)。
当然,第一篇论文也是没能投稿成功,后来是推荐给了当时本科生的周润。周润是通过申报课题立项,研究了近一年后,再完善后,然后经张老师再修改完善,再投稿才成的。
所以,刚进入研一的我,是笨拙的。
还算勤奋的我
我的一个座右铭就是“及时行事,不留遗憾”。所以,我选择了支教保研,趁自己还年轻,做一件有意义而且自己一辈子难忘的事情。读研也是一样,我从大二开始做课题研究,但最有收获的是,跟着朱哲老师做中日数学教科书的研究,这让我本科就发表了几篇论文(陆吉健,胡优曼,等.
中日高中“数学史”教科书的差异及启示——以“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希腊”部分为例[J]. 数学教学研究,
2011, (1): 56-60;陆吉健,夏奕雯,胡优曼,等.
中日数学教科书“命题与证明”内容的比较研究[J].
中学数学,
2010, (23): 8-11;施倩倩,陆吉健,严瑾,等.
中日教科书中“平行与全等”的比较[J].
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1,
(2):
20-23)
而且过程中,朱哲老师基于word文本的红字批注修改建议(第一篇论文两周一个轮回,持续了好像有三个月左右),为我后续开展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我研一也发表了相关的一篇论文,并应邀做了一场专题的学生论文的报告。(陆吉健,胡优曼,朱哲.
日本教科书《数学基础》的三处精彩[J].
中学数学杂志, 2013, (12): 32-35;2013.12.4:第七届“丽泽论坛”之课程与教学论专场(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应邀作题为《中日教科书比较研究个人案例与研究近况》的报告)
同时,在研一那一年,我真的是非常勤奋的。晚上经常弄到凌晨一两点,好多个晚上还通宵看文献、做翻译、写文章。研二,没有了很多课程学习任务,则保持了研究的强度、调整了基于研究的较合理的作息。研三,则是主要做毕业论文的研究,另外则是和师弟师妹保持着研究的交流。
厚积的研一和研二
其实,我最好的论文,基本上都是研一开始写,甚至是研一基本上就写好初稿,开始投稿了的。(张维忠,陆吉健.
基于文化适切性的澳大利亚民族数学课程评介[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2): 119-124;张维忠,陆吉健,陈飞伶.
南非高中数学素养课程与评价标准评介[J].
全球教育展望,
2014, 43(10): 38-47)
比如《基于文化适切性的澳大利亚民族数学课程评介》在文献文献查阅,在研一第一学期末就开始了。这篇论文,真的要感谢张老师,是张老师不厌其烦我的想法交流后,基于我的“民族数学”研究兴趣,将他手头上“民族数学”相关的10多篇外文发给我,我才开始了这篇论文的研究。同时这篇论文,也还要感谢陈飞伶同学的协助。但比较遗憾的是,出于一定原因,最后没能加上她的名字。
《南非高中数学素养课程与评价标准评介》,也要感谢张老师。是张老师建议我可以关注非洲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刚开始,我是关注非洲领域的民族数学,积累了部分素材,但没能写出来。后来,在张老师第一时间给了曹一鸣老师主编的《十三国高中数学课程评介(高中卷)》,我深挖了其中南非课标,从而有了这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研一我还撰写了如下的论文:陆吉健,张维忠.
认知水平分析下的中澳数列习题情境比较——基于对高认知水平教科书的讨论[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4,(8): 70-72.
这篇论文,则要感谢岳增成师兄,具体的外文教科书素材是师兄提供的,大概的研究方向,也是师兄建议的。这篇论文是我研一发表出来最好的一篇论文,它对于我的价值,不亚于等到研二第一学期发表出来的第一篇C刊《全球教育展望》论文《南非高中数学素养课程与评价标准评介》,以及研三第二学期才发表出来我们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领域最高级别期刊《课程.教材.教法》的《基于文化适切性的澳大利亚民族数学课程评介》。
还有一些论文,则是在研二才开始的。
薄发的研二和研三
其实我研二和研三薄发的论文,在文章上面已经有涉及到了。具体则还有如下这些论文:东洪平,陆吉健,张维忠.
印度初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评介[J].
数学教育学报,
2016, 25(1): 15-19;张维忠,刘艳萍,陆吉健.
埃塞俄比亚小学高端数学大纲系列内容评介[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5, (10): 52-57;陆吉健,刘艳平,张维忠.
南非高中数学素养课程与数学课程的起源、发展及启示[J].
浙江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2015, 38(8): 294-298;陆吉健,刘艳平,张维忠.
南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评介[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 31(11): 129-132;陆吉健,张维忠.
可汗学院微课程分析和启示——基于圆锥曲线可视化的视角[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5, (6): 70-72.
做为一位研究生,发表这么多的论文,很多人会羡慕。其实,其中也有很多坎坷和心酸,则也只有自己最能感受了。但最后的最后,看到自己这么多的成果,也算是对自己研究生三年付出的肯定,自己也就欣慰于心了。
“以勤奋补笨拙,以厚积换薄发”是我研究生三年的真实写照,也是未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曹一鸣教授博士学习阶段继续努力的方向。
陆吉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