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博老师
阿博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16
  • 关注人气:3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小学语文课堂的理答策略】

(2012-02-07 11:17:25)
标签:

理答

崔允漷

课堂

小学语文

分类: 拙笔课堂札记

小学语文课堂的理答策略

内容摘要:课堂理答的研究在我国也算是比较前沿的教学研究方向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对新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课堂理答的界定和理答前后的师生状态来突出理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理答要有针对性、理答方式的整合及拓宽理答关注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课堂的理答策略。笔者相信,重视理答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研究理答是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掌握理答策略是为一线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一个可参考的途径。

关键词:理答  理答策略  整合  关注点

 

新课标的修订又一次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拉入公众的视野,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并未做实质性的大的变动,只是根据十年课改的经验对其做了适当的改动,整体思路和课改理念一贯始终,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可见,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对十年课改的一次阶段性的小结和思索。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等理念提倡许久,但是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却常常出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状态。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1]所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实就是让整个语文课堂高效起来,让40分钟的课堂时间提升价值和品位,要站在学生视角审视语文课堂,以学定教。而要打造出这种“效率”有很多的因素,比如理念转变、文本细读、合作探究等等,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途径也很重要,而且每一次课堂实践都必不可少,这就是课堂“理答”。

所谓“理答”,其实就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的语言反应,亦包括动作、神情等体态语言。国内最早研究理答之一的华北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先生曾这样界定: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2]崔教授认为,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候)、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如图1中上行所表示)

 

如上图所示,教师在课堂问答中一系列反应或行为都有学生产生的相对应的反应或行为,形成了学生在课堂问答或对话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听问(学生倾听老师的提问)、思考(学生针对倾听所得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并组织语言)、应答(学生根据思考所得向教师作答)、答后(学生依据教师的反应与行为而产生的体验效果,效果包括良性和恶性两个层面)。从这种一一对应的师生课堂问答环节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不仅要抛出问题,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应答做出理答,理答后的学生状态其实是很复杂的,合乎教育规律和学生情况的理答对学生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是恶性的刺激,不仅不会起到任何好的效果,还有可能造成恶劣的影响。

那么是不是教师作用重要就能成为整个课堂的主宰呢?并非如此。我们应该注意,教师在课堂的问答中一直是处于主导的地位,而“导”的正是身为主体的学生,合乎学生的发展这个理答环节,甚至可以说整个问答过程,就是成功的;而偏离学生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为权威,那么这个问答过程就是失败的。就好比中医针灸,教师只有用银针扎对穴位才能治病,若是扎错了,不仅病好不了,而且会产生其它的病痛,可谓苦不堪言。教师就是要在理答中做良医,而不是庸医。崔允漷教授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2]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才能产生良性的理答效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策略入手:

一、理答要有针对性

理答的实施者是教师,受众是学生,无论理答前的设问和发问,还是理答时的语言表述等,都要符合学生的感知体验,依生设问,依生发问,依生理答。课堂的问题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设计,针对的是学生这一条线,一条由学生为主题构成的课堂理答线。把理答的针对性弄清楚了,就会提升问答的效率,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效率都提升。

首先,设问要合理可控。设问就是为课堂设计问题,这种设计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要由教师考虑诸多因素后精心设计的,比如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本学段学生普遍的学习特点、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等。通过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来设问,力求做到问题的合理性、有效性,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地设计问题,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教师问:“这是怎样的柳色呢?”学生回答。又问:“那么多树不写,为什么偏偏要写柳树呢?”其实这个问题的设计是要学生理解古代“折柳送别”的传统,写“柳”就是写“留”。但是学生听问后却是一脸的迷茫,使得这个问题的设计有流于形式之感,没有任何效果,也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稍作改动,逆向来设问,“柳,留”反复几遍,学生就会明白它们两个是谐音,“所以古代写‘柳’就是想要‘留’啊!”这样不仅讲出了“折柳送别”的传统,还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发问要明确清晰。这点很容易理解,就是教师发问的时候不要拖泥带水、含混不清,要干脆利落、清楚凝练。应该说发问也是设问的一个方面,只不过设问是备课时的发问,而课堂中的发问却是“实际作战”,马虎不得。如果细细品味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王老师的发问是很有讲究的,单说学生读课文前的读书要求就别具一格,教授《泊船瓜洲》一课时,王老师这样要求:“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诗,听清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开始!”这正是诗的读法,自由读就是要自己读出自己的体验,反复读合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清爽就是要落实每个字的读音,读通顺就是要流畅,总的来说就是课标中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平时我们要把发问重视起来,不一定一味的模仿名家大师,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说话习惯和语气表达,寻求到适合自身的发问方法。当然这种自身的方式方法是要以学情为前提的。

第三,理答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中心责任所在,理答环节中更是如此,就如图1所示的那样,学生的良性或恶性效果就产生在理答之后,如何将导向延伸到良性方面是教师要多费些心思的。我们常说,现在的课堂不要只备教案,还要备学生。这话很在理,课堂上教师装在心里的不仅仅是教案,更主要的还有学生,只装教案的,充其量不过是位教书匠而已,而只有装着学生的,才是真正的教师。这种理答上的对学生关注,可以是备课时就预设好的,也可以是课堂中随机的,多是与非语言性理答结合使用的激励性理答,于永正老师深谙此道。比如学生的回答有一些需要再简洁些,而学生也不自信面有难色,这时于老师就会和蔼地说:“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重新拾到自信的学生又一次回答,于老师随即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得妙,……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一声声的鼓励,一次次的期待,于老师的理答充分显示了对学生的关注,这不仅是由于于老师深厚的理答功力,而且和于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分不开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理答方式的整合

理答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崔允漷教授将其分为四种,即:积极反应、消极反应、探问和转问、再组织。其中,积极反应、探问和转问、再组织是我们要多练多用的,而消极反应则是要再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的。消极反应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上,尤其是家常课堂上,经常出现,比如教师断然打断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直接批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缺乏理性的理答,作为一线教师应时时反思,在自己的课堂上去除这些消极反应的理答,让自己的理答更加理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

是不是除了消极反应外,其它理答形式就能大用特用了?当然不是,比如激励性理答属于积极反应,激励性理答其实就是表扬,但是简单的表扬会显得粗糙低效,只有多种形式的激励(包括经常变换的激励评价语言和物质性的激励措施等)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还有比如一些总结性的理答,教师要把这最后的总结放在归纳上,归纳学生的观点,而不是简单的自己替代学生总结,最好能在归纳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在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读完题目,王老师问:“同学们,这‘小艇’前加了个威尼斯,你怎么看?”多名学生回答后,王老师总结:“我们在读课文之前,好好琢磨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王老师的理答是对学生回答的一个总结性的升华,巧妙地教授给学生读文章题目的方法,“授之以渔”。

不过理答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并非是单一呈现的,而是并举呈现,把多种理答的方式整合起来,使其效果显示最优化。比如之前于永正老师理答的例子,就是激励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相结合(竖起大拇指)。这种理答的组合方式是很常见的。还有其它一些组合,比如孙双金老师教授《落花生》一课时,学生读完一部分,孙老师问了学生的名字,并点名表扬,“XXX,我要表扬她。第一,她非常勇敢。第二,口齿特别地清楚,声音很响亮,读得非常流畅,能够读得这样,真不简单!下面同学要向她学习!你们对她刚才读的部分,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呢?”孙老师这里使用的是激励性理答,理答后又巧妙的将评价权交给了其他同学,进行生生评价,使得课堂的参与性加强,不再单调。生生评价后,孙老师接着问:“哦,其他同学呢?你有没有发现她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大准?”这是一个转问,彰显了孙老师理答的细腻与严谨,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对于学生的错误应对得恰到好处。这个例子就是激励性理答与转问相结合。

对多种理答方式进行整合并没有一定的模式,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善用、活用,方能为课堂增光添彩。

三、拓宽理答关注点

理答关注的对象是学生,具体来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理清这些关注点对我们进行针对性的理答很有帮助。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对课文的知识内容的理解都不是问题,关键就是方法,比如学生初学默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多使用激励性理答,也可以树榜样,让学生逐渐掌握默读不出声、不指读的学习方法。还比如下面薛法根老师在《珍珠鸟》中的例子: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长着红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灰兰色的毛,后背还长着珍珠似的白点,样子很可爱。

师:你描述的是成年的珍珠鸟的外形。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也是红嘴红脚,灰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长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好肥,好肥……

师:我们知道了,它好肥。(众大笑)

生: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你这么一描述,肥得还真惹人喜爱了!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很调皮,它一天到晚都坐立不定。

师:淘气、调皮,这是小鸟、天性!就像你们一样!

生:我觉得珍珠鸟美丽、活泼、可爱、淘气,好象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让人喜欢。

师:你把珍珠鸟当孩子看了,你也很可爱!

薛老师的案例中,理答十分精彩,薛老师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一句“我们知道了,它好肥”活跃了课堂气氛,紧接着又做理答:“你这么一描述,肥得还真惹人喜爱了!”使得一个并不华丽的字眼儿“肥”瞬间“华丽”起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又不让学生感到尴尬,反而有一种认同。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将更多的视角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1]

 

此外,理答与教师成长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崔教授说:“理答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对话意识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新教师、自我中心的教师是不太关注理答行为的,往往是优秀的教师或者说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关注课堂中的理答行为。”[2]可以说,重视理答是一种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进步理念。我们一线教师,要将理答的重要性与发问等教学环节等同起来,不断在实践中使用锻炼,提升自身的课堂机智和教学智慧;多向名家大家学习,从理答方面研究经典教学案例,开阔视野;常反思,善总结,多从理答的角度进行专门的分析与思考,让理答的研究成为一种常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开篇就说:“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3]对理答的研究和探讨,其实也是秉承这种目的,即使不是唯一的目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相信在研究课堂理答的过程中,我们能对我们的课堂,做更多有必要的反思,遵循语文学科发展的规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4]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允漷.课堂理答ABC——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2008,(4).

[3]夸美纽斯(),傅任敢议.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