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本绘本所想到的。。

分类: 书香童年 |
前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关于性别教育的分享,其中提到了早熟。在课程之中,发现现在早熟的孩子和自慰的孩子都非常多,虽然自己本来就知道,但当一个个鲜活的事实摆在面前时,我还是会很震惊。
昨天有妈妈问,早熟有什么不好?
如果一个孩子五六岁就开始发育,那么,她的童年去哪儿了?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一个人活到了两百六十多岁,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生活中,我们知道百岁老人还是不少的。不管一个人的一生有多长,可童年,就几年,就这么短。
看着我的小女儿翻墙爬树时,我的内心经常会涌起莫名的感动和祝福,有时会跟孩子爸爸分享:真好,她还可以再等4年才做作业,她还可以这么玩4年。
不管一个人的一生有多长,但这个人一生的身心状况与童年期有着深刻的关系。童年期所经历的一切:你在什么样的关系氛围中成长?你妈妈的情绪好不好?你的玩耍是否有质量?你是否看了很多的电视?你睡得早吗?你吃的食物健康吗?你们家经常搬家吗。。。。。。一切的一切,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物质身体是否健康,心理是否健康。
如果童年那么短,别人用10年做的事,你只用了7年,你的根基牢固吗?能撑着你顺利地走完一生吗?如果一般的孩子12岁来月经,而你8岁就来了,可否知道,更年期也是会提前的呀,别人可能42岁时的身体和容貌,你37岁就有了。。。。。。想想多可怕!

有朋友问给孩子读科学绘本有什么不好?我在想,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读,还是要看孩子多大,看你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在育儿这件事儿上,你的期待是什么?
这个世界很美好,孩子对其充满了好奇心,在知道科学知识之前,孩子的内心可以生出无限的想象(当然,之后,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尤其是成年后,但在童年,就不一样)。比如,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有小朋友回答可能是雷公雷母生气了;还有小朋友回答:如果有很多小朋友,跑来跑去是不是会挤在一起?还会撞到一起,咚的一声,太多撞一起了,咚的声音太大声了,就变成打雷了。撞了还会眼冒金星,就闪电啦,撞疼了,啦啦掉眼泪,就下雨啦。

多么可爱的答案!
我在百度里看到有这么多美好的关于雨的句子:
●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
●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雷声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
●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
●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雨,像天庭飘下来的千万条银丝。
●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田野。
●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小,雨帘是那样密,给群山披上蝉翼般的白纱。
●雨丝很细,很绵,像春天时空飘浮的柳絮。
●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
●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刷得青山绿水、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
●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
●只见北海怒涛翻滚,咆哮奔腾。骤雨抽打着地面,雨水飞溅,迷潆一片。
●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美丽的文字!
如果,当年幼的孩子问我们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时,我们这样告诉他:由于江、河、湖、海受到太阳照射,水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又变作小水滴,最后变成云。组成云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受到下边气流的顶托,上升的气流也在不断把水汽众下面输送到云里来。云里的小水滴、小冰晶在运动中相互碰撞,体积会增大。云下层的水滴慢慢变大,云彩上层的冰晶体积增大以后,掉到云彩层下部的水滴之间,水滴会越来越大。当这些水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的时候,就会下雨了。
如果是两三岁或五六岁的孩子听我们这样的一通解释,会不会被绕晕了呢?如果孩子当真听明白了,这个孩子以后还会创作出如上的那些诗意的美好的句子吗?孩子关于雨的所有想象就会被这样的一个答案所致嘎然而止。

今天早晨小女儿醒来得早,她嫌我昨晚讲的故事太短了,让我讲一个长一点的故事。因此我建议我们共读《蜗牛、青蛙、蜜蜂找雪》。
去年的冬天,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一绘本时,我就被故事的内容和画面感动了: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天过去后,蜗牛从壳中爬了出来,一只小鸟飞过来,感叹着这个冬天太冷了,下了几天的雪,天地间万物都被覆盖了。而蜗牛,听到小鸟的诉说,不清楚何物为雪:可以吃吗?落到头上时会疼吗?从天而降并覆盖万物是什么意思?或者是什么样子?小小的睡了一整个冬天的蜗牛非常好奇,以致四处打听,最终,它和另外从未见到过雪的青蛙和蜜蜂一起去找雪。它们走过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最终经过春天穿越了夏天来到了深秋,他们始终没有找到雪。在秋天的极致,太阳消失在树林后,冷风呼呼地吹过,地上的枯叶沙沙作响。它们问自己,这就是旅程的终点吗?可怜的蜗牛感到非常累。可怜的蜜蜂感到非常饿。可怜的青蛙感到非常冷。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找到雪。寒冷和困意爬到它们的身上,它们在枯萎的树叶下睡着了。可是,第二天早晨它们醒来的时候,却发现奇迹出现了,整个世界变成了另一副模样!一切都成了白色,洁白的雪花覆盖了万物——这是它们从未看到的景象,它们猜,这一定就是雪,从天而降并覆盖万物的雪!


到这里的时候,内心的情感可以说是激荡的,仅仅是一本一直放在那里的书,当我们翻看时,会令我们的情感跌荡起伏。
它们感到非常非常地冷。真是令人担心,本是应该在温暖舒适的地方冬眠的动物,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进行了一艰难的旅程,最终冻僵在冰雪之中:蜜蜂的翅膀被冻住了,蜗牛再也回不到壳里了,青蛙也动弹不得了。危机就是转机!就在此时,从大地深处,伸出一双温暖的援助之手,这是大地母亲的双手,她微笑着,托着它们三个,向前迈了一大步,让这三个朋友进入了温暖的春天。
它们刺激的发现之旅结束了,这三个勇敢的朋友在春日的阳光中进入了梦乡,它们都做了一个梦,都梦见了雪,从天而降并覆盖万物的雪。
这一绘本故事内容丰富跌荡,文字处理得极美,图画也极美,故事里有种种美好也有种种艰辛,最终,它们三个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用当今流行的话,还是比较“励志”的。
这不是科学绘本,但其中,关于四季的关于动物的很多科学知识就在其中。孩子没有在学习科学知识,但在阅读和欣赏这样的绘本的过程之中,孩子收获是什么,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可以说,一生很长。也许我们上学读书的意义之一,是学会自学。不知道我们听说过多少在国外有七八十岁老人上学的事。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一生中的事,不是童年的事。
此刻,大约进入冬季,成都的今天,小雨淅淅沥沥。而在我的老家呼伦贝尔,昨天已经下了一场雪。在深秋的时光,和女儿一起在被窝里读这本温暖的绘本,照见了女儿童年的幸福,也感动了我的心。
给孩子讲的很多故事,我通常都会感受到我是在给自己讲,在温暖自己滋养自己,以至于在我的家中,有我专门的绘本,女儿要看时找我借,我觉得我需要绘本带给我的那份滋养,这在我的童年里是没有的;有很多母亲希望孩子早早学乐器,我建议妈妈们自己学,在家里弹奏,有很多妈妈这样做了;妈妈们都希望自己孩子有较强的语言能力,那么如何发展呢?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时,多唱歌多念童谣就是很好的方式,而不是碎碎念和大量的阅读。一个总是唱着歌的母亲,我想她是愉悦的容易慢下来的,在一个飘荡着母亲的歌声的家庭里,我无法想象其中的温暖、美好、和谐——家中的孩子会比我更知道。
让孩子慢慢长大,象一句口号,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里,万般不易。但当我们把这样的意识放在心里时,在每一个当下,我想,会不一样!
备注:这一绘本文字比较多,信息里也比较大,我想,可能更适合五六岁以上的孩子。但图片极美,小孩子的话,妈妈可以就让孩子自己看图,如果孩子让妈妈讲,妈妈可以用简单而又美丽的文字去讲,而不是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