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四书五经才女虎妈琴棋书画 |
分类: 发现孩子 |
昨晚临睡前,看到一家长朋友发来的链接,文章名为《惊天地泣鬼神的虎妈教育法——才女林曦是怎样炼成的》。该文刊登于《教育家》杂志的2012年2月号。家长留言三个字“点评下”。
打开文章我想起了两件事:其一是去年秋冬季时一位朋友也是这样发来一个链接,希望我点评下,文中内容也是关于一个才女的,不同的是,那个女孩只有6岁,相同的是,那小才女和这位大才女都非常漂亮、有气质,都精读四书五经,都没学傻;其二是我知道《教育家》杂志是因为几年前编辑几乎用了一整本介绍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我对这一杂志从那时起知道并深怀好感。
当然,关于《6岁国学“神童如何养成 天津小才女通读四书五经》的视频也来自于非常“正规”在国民中信任度很高的媒体,是中央三台。当我看这一视频时,我最初以为是一般的地方台播出的。
看了大小才女的文章和视频我有同样的感受:觉得她们真的很美很有气质,你能从她们的外貌上看到她们读的书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走进她们的心中的。我想,养女儿的人家都渴望养出这样的女儿来。至少,身为母亲,如果我能不经意间养出她们那样的女儿,真的说不出是怎样的骄傲——我一定会忍住很骄傲的。
我们知道太多所谓的“天才”过得并不好,读的是死书。但是读书读活了自己,读美了自己的人貌似并不多,所以才会在电台和杂志上看到专门的这样的介绍。
言归正传,不是要点评么!
先说说天津小才女李尚容吧,这一节目是放在《向幸福出发》的栏目里的,大致内容如下:
今年6岁的小才女李尚容,来自天津。她通读四书五经,可谓博学多才、通晓古今。一上场她那出口成章的气势,就把两位主持人都震慑住了。只见她向两位主持人抱拳道:“小女子自天津来,常闻二位盛名,不曾相见,时常渴慕。今日得见,兄台气宇轩昂、温文尔雅。阿姊明眸善睐、绝代风华,果然名不虚传。不胜荣幸。”主持人现场考验她对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她简直是对答如流。比如她说自己读过《黄帝内经》《易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笠翁对韵》我都能背下来。已经认识4000多个汉字,“有的会写有的不会写”,并且还现场演唱了一首英文歌,背诵了她自己给妈妈写的小诗。
小女孩的妈妈是音乐老师,听她说是3岁多孩子开始读书认字的。我特别观察,发现小女孩确实很有天赋,能说会说,而且镜头感特别好。是非常少有的聪明伶俐记忆力强的小孩。
我在当时回复我的朋友时说到,这孩子确实很有天赋,但真的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天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语言上的能力很容易被发现。但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他们带着不同的天赋来到世间。有的人的天赋容易在童年早期就发现,但更多的,可能我们几十岁后才发现我们才有的天赋,或者由于后天环境的结果,可能终生都无法让自己的天赋服务于世界。
还有一点,凡是这样“开发“得比较早的孩子,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没有童年!
他们被关注太多,被寄予的期待太多,他们把大把的本应该自由玩耍的时光用于学习,他们甚至没有同龄的伙伴,更多的是与成人在一起。从这些早慧的孩子身上,我们很难看到童贞,看不到一个孩子本应该有的调皮捣蛋、撒娇耍浑,但你能看到他们可以和成人对答如流,谈共同的话题。
教育的确如文中或者视频中所言,是向幸福出发、通往幸福的路。但是,何为幸福?是精通琴棋书画?还是小小年纪就能读能背四书五经呢?还是健康快乐?
我想起每年撒落在泥土中的种子,它们在泥土里经过近200多天,无论怎么风吹它、日晒它,雨水浸淋它,它都选择长眠在那里,不发芽也不腐烂,慢慢地等,直到它的日子,它才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而这样从半岁、3岁起就读书的孩子,他们眠休的时间在哪里?他们积蓄身体和内在力量的时间在哪里?
我们中的很多人执着一个观点:认为成功的人就是幸福的人,而小小年纪就精通琴棋书画四书五经的人会给其提前冠上“成功”和“幸福”的帽子。
诚然,我并不否定这两位大小才女现在或者将来已经或者将要成为成功的人和幸福的人。但是,对于我们生养普通孩子的人家来说,通往幸福的路有千万条,这不是唯一,切不可效仿。
我记得一华德福老师讲过,华德福教育之下长大的孩子幸福感特别强,比如一位老师的学生喜欢冰激凌,毕业后他就在街口开了个冰激凌店,每当老师路过的时候还请老师吃。老师说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很幸福。
且不说两位才女都还年轻,尤其是尚容尚小,下什么定论都太早太早。一生是一条短暂但也漫长的路。我最近看美国的一心理医生弗兰克尔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他一生都的挑战自己,60多岁了还去学习飞行。在我年少时,我非常喜欢的诗人顾城以及作家三毛,几年后就都自杀了。从在那之前得到的种种信息中,我都以为她们是成功的人和幸福的人。他们的自杀在我那样的年纪里,对我来说是相当不小的打击。我也因此意识到,一生也许很长,下定论都还太早。还有,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面,甚至当事人自己,也只看得到一面。谁又敢肯定真正的了解自己呢?
我想,做为一个人,我们越走向人生的后半段,我们可能越清楚何为幸福。
我们为什么生而为人?我们来这世间走一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昨晚一看林曦的照片我就深深喜欢上了她,那种带着诗情画意的但又古典的美,从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读书的她、画画的她、谈古琴的她、下棋的她。。。。。甚至,她身穿的所有衣服都美,是一种古典美,我想多半是量身定做的,只有她才能穿出那样的感觉来。
文中描述到:老天似乎无比眷顾这个美丽的女孩:12岁在巴黎举办第一个画展;13岁拜在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老师门下;15岁拿到大学文凭;出过唱片,写过小说,能教古琴,擅长水墨;不仅如此,她还会针灸,懂中草药,研习茶道……
但我看到文中有这么一段:
“婴幼儿时期,小朋友安静和专注的时间越长,未来智商就越高”。基于这样的理念,林曦的母亲“发明”了一些“超强训练法”。
其一是“摘棉絮法”。把棉花撕成若干棉絮洒在呢子布上面,然后由小林曦一根一根把棉絮摘下来。从一天一张,到一天数张。
半岁的孩子正常情况下连呀呀学语的时间还不到,他们可能还不会坐着,或者刚学会坐着,他们还是个吃母奶的小婴儿。正常情况下,他们本应正在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力来发展自己,学习坐立后正攒着劲儿学习爬行,然后站立、走路、说话。。。。。。
而小小的林曦却在接受妈妈的“训练”。我没从文中读出来她的父母在她几岁时婚姻破裂,但我能想象一个要强的单身母亲的所有希望会告诉她怎么样“训练”这样一个有学习天赋的漂亮女孩。
无论尚容还是林曦,我想媒体之所以传播她们,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她们没读死书,且虽然被母亲逼着读书,但读得并不痛苦。尤其是是林曦,以她当时近30岁的年纪,她很清晰母亲的教育带给了她什么,她反复强调母亲教育虽然狠但她都能承受并且感恩母亲对她的教育。但我想,可能她们不知道人这一生还有另外的来自天上的快乐,那就是游戏。在大自然中,在和同龄小朋友的奔跑玩耍中,那种快乐带给人的滋养和疗愈是在书本中无法体会到的。有这样一句话:虽然知识重要,但激情才是奋斗的长期动力。激情不会来自录像带和CD光盘,它是孩子们用沾满泥巴的双手从大地里捧出来的,它沿着染上草汁的袖子走进心中。
因此,我认为,如果读书真的那么让孩子快乐的话,那么,读书的快乐对于一个三五岁的孩子来说,最多也只能算是人间的快乐、孤独的快乐。Adola老师在培训时说到,至少,我们要允许孩子按照他的成长规律去发展自己。其实,那些没有经历爬行可能10个月就开始走路的孩子,也许到不了3岁,如果她的母亲敏感的话,她可能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教育还未开始,治疗可能就不得不先行了。
小时候的教育很强大,我从小就在“知识就是力量”、“考大学就是一切”的这样的训导下长大。直到现在,很容易沾沾自喜于已有的知识,也会为孩子拥有的新知识而欣喜——我很难改掉这个毛病。因为自小就被教育知识才是通往成功幸福的路。
而我做教育这么多年,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是,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最不重要的就是识记知识和技能训练,因为这是在六十几岁开始都不晚都来得及的事儿。而健康、快乐、幸福感、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语言能力。。。。。。这些才是引导一个人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元素——它们均在7岁前的玩耍中被培育、滋养。
还有一点,何为幸福?幸福不是给旁人看到的那些光环,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能力。幸福与你有什么技能无关,与你有多少车房无关!幸福的人能感知他人的存在,能与他人合作,幸福的人有穿越痛苦和转化痛苦的能力。我一直看到的,幸福的人正走在成长的路上而不是识记知识背诵知识的路上。
最后,补充一点,我从信息中能多多少少了解到,两位才女的母亲都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从某种角度来说,她们是值得孩子模仿的榜样,她们的女儿都很敬佩她们——或许这也是两位母亲教育女儿比较成功的因素之一。有一些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拥有如此天赋和学习能力,但真的不要盲目追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路,每一个孩子都是个案!我们身为孩子的母亲,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阳光三月 2015年8月12日晨于三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