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华德福,合作是出路

标签:
育儿华德福重庆合作 |
分类: 幼教之路 |
我从2009年10月辞职后开始做非传统教育。2011年3月搬迁至重庆主城区的肺叶——南山后山上后开始实践华德福幼儿教育。
2012年4月,也就是三年前,当时我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参加培训。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被震憾了:因为,我看到一群群的孩子们背着乐器去上学。
在我曾经所有的经历中,背着乐器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在周末也就是休息日的早晨,揉着惺松的睡眼去参加所谓的“特长班”——他们的父母或是为了让孩子在高考中加分或是希望孩子习有一技之能,其实很多与兴趣相去甚远。
而我看到在这里,学习乐器就是在正常的教学之中。
就在2012年4月14日的那个早晨,在重庆筹备一所小学的愿望在我心中升起!
直到2014年秋季,我最后发现,力量实在是有限,筹备小学的愿望之火一次次被扑灭。
2014年8月,我去大理参加了“中国华德福教育先驱者”夏令营。在那五天的学习交流中,我意识到,其实每一位创办者的经历都大同小异,大家几乎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同样的困难。广东省的华德福机构的合作令人非常吃惊,因为是跨城市合作,这其中饱受考验的何止创办者何止老师,还有那为了孩子而追随华德福教育的家长!
一般华德福小学,前一二年比较容易,这与人的发展有关,9岁以前的孩子比较梦幻,自我意识不够觉醒,所以,带一二年级的孩子和带幼儿园的孩子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当孩子进入三年级,也就是进入9岁,他们已经不太藉由模仿力学习,他们开始会觉得自己跟他所生活的世界有距离。一些过去没有显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9岁孩子突然会强烈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崭新的感觉让她与世界和他人有所距离。9岁的孩子正体验着自己是独立个体的阶段,以面对外在世界。理想的情况是,她有较高的自我意识伴她渡过这个时刻,也了解到这样的情形将会持续,甚至随着自觉高涨,而更加澎湃。
所以,带9岁的孩子更加考验老师,丰富的符合孩子发展需求的课程才能支持到孩子的发展——而这些课程,在国内,仅依赖一两位老师很难完成。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带孩子走进三年级会很困难,也会看到很多华德福机构在孩子进入三年级或五年级时开始解散或者寻求合作。
重庆最早的华德福幼儿园是纳溪园,已经走过五年的时光,重庆最早的华德福小学是小荷,第一个年级在二年级下半期分散。我们所有创办者和身在其中的老师以及很多的家长都意识到了这其中的困难。所以,当时间走进2014年末的时候,在北京春之谷脱产学习的一位妈妈,曾经也是纳溪园和小荷的家长,她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重庆的华德福机构能够真正的相遇,并且合作。
各自都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困难,但心中的愿望之火却从未熄灭过。成为老师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所以,历经几年的时光,我们都能够着眼未来,放下一些自己的东西。所以,我所创办的纳溪园及华福园,以及曾经苏苏老师等携手创办的小荷在这位妈妈的牵头下,我们走在了一起!
可以用“振奋人心”这个词来形容很多华德福朋友听到这一消息的反应。我想起在12月31日的那个晚上,在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大厅里,看七八九年级孩子们自己制做的属于自己的演唱会时,我多么期待在我所生活的城市里,也有这样的一所属于孩子和家长的学校——我清楚地知道,这非个人能力所及,而是一群人才能创造出的学校和未来。
还有,我看到成都华德福学校三年级进行货币板块教学时,孩子们卖自己种的菜自己的手工作品,还在日语老师的带领下做日餐卖,最少的那次孩子们卖了77元,其他的时候都是几百元。当我和朋友老师等讲这件事时,他们共同的问题是:卖给谁呀!是的,卖给谁?如果只是几个十几二十个孩子的学校,的确很难卖出去。但成都华德福学校可是有两百多个孩子几十个教师啊!
在那些当下,我就在期待着我们在重庆能共建这样一所学校——这一定要集中大家的力量才行。
2015,新年伊始。在从北京将回来的妈妈的牵头下,重庆最早实践华德福教育的两个机构走在了一起。真是新年新气象!
接下来,无论小学还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将在纳溪园上学,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建设、培训师资和寻找建设未来的永久性的场地将成为主要的工作。我们将在南山上寻找未来的场地。
新机构已确定为一所非营利的教育机构,在理念上,坚持走华德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线。
为了共同的教育理想,欢迎更多家长、老师的加入!